第33章 二次還鄉
關燈
小
中
大
上文書說道,劉墉因劉統勳陷入牢獄之災。
在那陰暗潮濕的牢房裡,劉墉度日如年,心中滿是憂慮與迷茫。
好在最終真相大白,劉墉父子得以官複原職。
然而,經此一劫,劉墉對朝廷的傾軋與險惡深感驚心,遂萌生出遠離朝廷、回歸山東老家的念頭。
這日,陽光灑在紫禁城的琉璃瓦上,我和劉墉進宮面聖。
見到乾隆與誠親王時,我等恭敬地行禮,而後劉墉以家中事務繁雜需回山東老家處理為由,言辭懇切地請求辭别朝廷。
乾隆與誠親王對視一眼,心中早有盤算:“你劉墉這是想卸磨遠離,想得美。
”于是乾隆乜斜着眼說道:“劉墉啊,朕知道你受了委屈,可朝廷正值用人之際,你若就這般離去,豈不可惜?”誠親王在一旁附和道:“是啊,劉墉,你才華出衆,此時離開,并非明智之舉。
” 劉墉面露難色,正欲再言,乾隆卻擺了擺手,繼續道:“朕與王爺商議過了,眼巴前兒有一項重要任務要交予你。
你既想離開京城,那你處理完家中之事,便去中原及江淮等地暗查糧食之事,順便查查地方官員有無貪腐行徑。
此乃關乎國之根本,切不可怠慢,朕相信你定能辦好。
”劉墉心中一凜,深知此任務艱巨且危險,可君命難違,隻得領旨謝恩。
劉墉與我一同走出皇宮,剛至午朝門,誠親王家的管家匆匆趕來,行禮後說道:“二位爺稍等,咱家王爺有事兒找二位!請随我來!”我們二人遂跟着管家,穿過一條條胡同,來到了東六胡同的和碩誠親王府。
王府内庭院深深,回廊曲折。
到了王府,王爺尚未歸來,卻見那位方聚賢方先生正在庭院中踱步。
方先生瞧見我們,急忙上前,滿臉笑意地将我們引入客廳,吩咐丫鬟奉上香茗。
我與劉墉坐在客廳中,心中忐忑不安,不知王爺此番喚我們前來所為何事。
半個時辰後,王爺回府了。
他大步走進客廳,身上帶着一股威嚴之氣。
我們趕忙起身行禮,王爺擺了擺手,示意我們坐下,而後目光直視劉墉,緩緩開口道:“劉墉呐!想打退堂鼓了不是?那可不行!你這樣的行為,可不像你父劉統勳的做派!”王爺端起茶盞,輕抿一口,繼續說道,“今兒個我專門去找了皇上,與皇上深刻探讨了你的事情。
皇上也覺得你可堪大用,雖說你因這次打擊深受影響,但不經曆風雨怎得見彩虹?不經受磨砺和曆練,将來如何擔當大任?” 王爺放下茶盞,眼神中透着一絲決然:“此次暗訪,無需太有顧忌。
你和劉安隻管大膽去查,我派一個人和你們一同去。
進來吧,方拜唐,和劉墉認識一下吧!” 隻見方聚賢穩步走進客廳,向劉墉抱拳施禮,朗聲道:“在下‘拜唐阿’方聚賢拜見劉大人!”劉墉一臉疑惑,連忙還禮,問道:“拜唐阿?下官從來沒有聽說過有‘拜唐阿’這樣的官職呀!” 王爺見狀,哈哈大笑起來:“你當然不知。
别說你小小的劉墉,就連朝堂中的王公貝勒,甚至太子都不知道。
這‘拜唐阿’并非普通官職,在大清時期,‘粘杆處’類似于大明朝錦衣衛一樣的特務組織。
‘粘杆處’的直接管理者是大清皇帝,第二、第三負責人便是皇帝最信任的人,比如咱這位和碩誠親王和乾隆的小舅子傅恒傅中堂,再往下就是守在皇帝身邊的‘粘杆侍衛’,直接受皇帝指派和傳達秘密消息。
而各地方的負責人便是‘拜唐阿’。
” 劉墉心中一驚,這才知曉事情的嚴重性。
面前這個方聚賢竟是江淮地區的總“拜唐阿”,其手下還有衆多分“拜唐阿”聽其指揮,怪不得大清皇帝總能收到各地“密折”。
王爺頓了頓,神色凝重地說道:“從今天開始,你劉墉算是其中一員,暫且接管傅恒傅中堂的位置,協同本王一起管理‘粘杆處’。
在你暗訪過程中,可以借助‘粘杆處’的力量清查各地,我大清的根基‘糧倉’絕不允許任何人動搖!今天之事僅限于我們四人知道,否則洩露信息,将會滿門抄斬。
可記下否?” 劉墉聽了,隻覺後背發涼,冷汗浸濕了衣衫。
他深知自己已陷入一個巨大的旋渦之中,不幹則禍及全家,幹則危機四伏,當真是如坐針氈。
這時,王爺又從身後拿出一個包裹,遞給劉墉:“這是我從皇上那裡請來的團龍褂子和皇命金牌,必要時可以用上,以震皇威。
還有就是,遇到想撼動我大清根本的特大要案,可不必經過本王,直接密奏皇上!”劉墉雙手顫抖地接過團龍褂子和皇命金牌,交我收起,大氣都不敢出。
王爺看着劉墉,語氣稍緩:“劉墉啊,你是通過劉安和方聚賢讓本王爺掌握了你的一切,又得到了傅恒傅中堂的暗中了解和乾隆皇帝的認可,才加入了‘粘杆處’這個行列。
”劉墉聽聞,下意識地看了看我,我尴尬地低下了頭。
王爺見狀,笑着解釋道:“不必看他,他也是嚴守秘密才不讓你知道。
也正是他一直在你身邊,才能不遺餘力地幫助你,從今以後,他便是你身邊的‘拜唐阿’,專門負責給你傳遞消息和保護你的安全。
”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出了王府,在回劉府的路上,劉墉看着我,眼中滿是疑惑與無奈:“你什麼時候加入‘粘杆處’的?我怎麼一點消息都沒有!” 我微微歎了口氣,向劉墉講述了那段經曆:“在我們出門遊曆期間,遇到的那個微山湖船夫便是方聚賢。
在那之前,我就被他拉進了‘粘杆處’。
當時情況特殊,我亦是身不由己。
”劉墉聽後,仰頭望天,長歎一聲道:“命啊——,這就是命!” 回到劉府,劉墉将乾隆準許回山東之事告知母親。
母親經曆此番風波,深知官場險惡,亦點頭同意劉墉離開京城。
劉墉遂寫信給在西北管理軍需事務的父親劉統勳。
半月後,劉統勳回信同意了劉墉回山東諸城的事兒,并在信中詳細告知劉墉如何劃分老家的家産。
劉墉看着父親的回信,心中五味雜陳。
他知道,自己即将踏上的,不僅是回山東老家的路,更是一條充滿未知與危險的暗訪之路。
但事已至此,他唯有鼓起勇氣,去迎接那未知的挑戰,為了大清,也為了家人的安危。
于是,劉墉把京城府宅的事兒安排妥當,留下張成在府上主事,并囑咐張成,如果遇到大事兒,就和勤格格一起商量,前去求助履親王爺。
這一日,收拾好行囊,劉墉和我一起騎馬離開了北京。
至于那個方聚賢,他會時刻出現在
在那陰暗潮濕的牢房裡,劉墉度日如年,心中滿是憂慮與迷茫。
好在最終真相大白,劉墉父子得以官複原職。
然而,經此一劫,劉墉對朝廷的傾軋與險惡深感驚心,遂萌生出遠離朝廷、回歸山東老家的念頭。
這日,陽光灑在紫禁城的琉璃瓦上,我和劉墉進宮面聖。
見到乾隆與誠親王時,我等恭敬地行禮,而後劉墉以家中事務繁雜需回山東老家處理為由,言辭懇切地請求辭别朝廷。
乾隆與誠親王對視一眼,心中早有盤算:“你劉墉這是想卸磨遠離,想得美。
”于是乾隆乜斜着眼說道:“劉墉啊,朕知道你受了委屈,可朝廷正值用人之際,你若就這般離去,豈不可惜?”誠親王在一旁附和道:“是啊,劉墉,你才華出衆,此時離開,并非明智之舉。
” 劉墉面露難色,正欲再言,乾隆卻擺了擺手,繼續道:“朕與王爺商議過了,眼巴前兒有一項重要任務要交予你。
你既想離開京城,那你處理完家中之事,便去中原及江淮等地暗查糧食之事,順便查查地方官員有無貪腐行徑。
此乃關乎國之根本,切不可怠慢,朕相信你定能辦好。
”劉墉心中一凜,深知此任務艱巨且危險,可君命難違,隻得領旨謝恩。
劉墉與我一同走出皇宮,剛至午朝門,誠親王家的管家匆匆趕來,行禮後說道:“二位爺稍等,咱家王爺有事兒找二位!請随我來!”我們二人遂跟着管家,穿過一條條胡同,來到了東六胡同的和碩誠親王府。
王府内庭院深深,回廊曲折。
到了王府,王爺尚未歸來,卻見那位方聚賢方先生正在庭院中踱步。
方先生瞧見我們,急忙上前,滿臉笑意地将我們引入客廳,吩咐丫鬟奉上香茗。
我與劉墉坐在客廳中,心中忐忑不安,不知王爺此番喚我們前來所為何事。
半個時辰後,王爺回府了。
他大步走進客廳,身上帶着一股威嚴之氣。
我們趕忙起身行禮,王爺擺了擺手,示意我們坐下,而後目光直視劉墉,緩緩開口道:“劉墉呐!想打退堂鼓了不是?那可不行!你這樣的行為,可不像你父劉統勳的做派!”王爺端起茶盞,輕抿一口,繼續說道,“今兒個我專門去找了皇上,與皇上深刻探讨了你的事情。
皇上也覺得你可堪大用,雖說你因這次打擊深受影響,但不經曆風雨怎得見彩虹?不經受磨砺和曆練,将來如何擔當大任?” 王爺放下茶盞,眼神中透着一絲決然:“此次暗訪,無需太有顧忌。
你和劉安隻管大膽去查,我派一個人和你們一同去。
進來吧,方拜唐,和劉墉認識一下吧!” 隻見方聚賢穩步走進客廳,向劉墉抱拳施禮,朗聲道:“在下‘拜唐阿’方聚賢拜見劉大人!”劉墉一臉疑惑,連忙還禮,問道:“拜唐阿?下官從來沒有聽說過有‘拜唐阿’這樣的官職呀!” 王爺見狀,哈哈大笑起來:“你當然不知。
别說你小小的劉墉,就連朝堂中的王公貝勒,甚至太子都不知道。
這‘拜唐阿’并非普通官職,在大清時期,‘粘杆處’類似于大明朝錦衣衛一樣的特務組織。
‘粘杆處’的直接管理者是大清皇帝,第二、第三負責人便是皇帝最信任的人,比如咱這位和碩誠親王和乾隆的小舅子傅恒傅中堂,再往下就是守在皇帝身邊的‘粘杆侍衛’,直接受皇帝指派和傳達秘密消息。
而各地方的負責人便是‘拜唐阿’。
” 劉墉心中一驚,這才知曉事情的嚴重性。
面前這個方聚賢竟是江淮地區的總“拜唐阿”,其手下還有衆多分“拜唐阿”聽其指揮,怪不得大清皇帝總能收到各地“密折”。
王爺頓了頓,神色凝重地說道:“從今天開始,你劉墉算是其中一員,暫且接管傅恒傅中堂的位置,協同本王一起管理‘粘杆處’。
在你暗訪過程中,可以借助‘粘杆處’的力量清查各地,我大清的根基‘糧倉’絕不允許任何人動搖!今天之事僅限于我們四人知道,否則洩露信息,将會滿門抄斬。
可記下否?” 劉墉聽了,隻覺後背發涼,冷汗浸濕了衣衫。
他深知自己已陷入一個巨大的旋渦之中,不幹則禍及全家,幹則危機四伏,當真是如坐針氈。
這時,王爺又從身後拿出一個包裹,遞給劉墉:“這是我從皇上那裡請來的團龍褂子和皇命金牌,必要時可以用上,以震皇威。
還有就是,遇到想撼動我大清根本的特大要案,可不必經過本王,直接密奏皇上!”劉墉雙手顫抖地接過團龍褂子和皇命金牌,交我收起,大氣都不敢出。
王爺看着劉墉,語氣稍緩:“劉墉啊,你是通過劉安和方聚賢讓本王爺掌握了你的一切,又得到了傅恒傅中堂的暗中了解和乾隆皇帝的認可,才加入了‘粘杆處’這個行列。
”劉墉聽聞,下意識地看了看我,我尴尬地低下了頭。
王爺見狀,笑着解釋道:“不必看他,他也是嚴守秘密才不讓你知道。
也正是他一直在你身邊,才能不遺餘力地幫助你,從今以後,他便是你身邊的‘拜唐阿’,專門負責給你傳遞消息和保護你的安全。
”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出了王府,在回劉府的路上,劉墉看着我,眼中滿是疑惑與無奈:“你什麼時候加入‘粘杆處’的?我怎麼一點消息都沒有!” 我微微歎了口氣,向劉墉講述了那段經曆:“在我們出門遊曆期間,遇到的那個微山湖船夫便是方聚賢。
在那之前,我就被他拉進了‘粘杆處’。
當時情況特殊,我亦是身不由己。
”劉墉聽後,仰頭望天,長歎一聲道:“命啊——,這就是命!” 回到劉府,劉墉将乾隆準許回山東之事告知母親。
母親經曆此番風波,深知官場險惡,亦點頭同意劉墉離開京城。
劉墉遂寫信給在西北管理軍需事務的父親劉統勳。
半月後,劉統勳回信同意了劉墉回山東諸城的事兒,并在信中詳細告知劉墉如何劃分老家的家産。
劉墉看着父親的回信,心中五味雜陳。
他知道,自己即将踏上的,不僅是回山東老家的路,更是一條充滿未知與危險的暗訪之路。
但事已至此,他唯有鼓起勇氣,去迎接那未知的挑戰,為了大清,也為了家人的安危。
于是,劉墉把京城府宅的事兒安排妥當,留下張成在府上主事,并囑咐張成,如果遇到大事兒,就和勤格格一起商量,前去求助履親王爺。
這一日,收拾好行囊,劉墉和我一起騎馬離開了北京。
至于那個方聚賢,他會時刻出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