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劉府劫難
關燈
小
中
大
上文書提及,那和碩誠親王愛新覺羅·胤泌竟親自出面,于十四爺胤禵的府邸将曹雪芹安然接走,巧妙地化解了十四爺胤禵與曹雪芹所深陷的重重困局。
此事仿若一陣清風,吹散了籠罩在衆人頭頂的陰霾。
我匆匆回到劉府,将這一喜訊告知格格。
勤格格聽聞之下,那原本緊鎖的眉頭瞬間舒展開來,一直懸着的心也終是穩穩落回了原處,面上憂慮之色盡散,取而代之的是如釋重負後的欣然。
說起這曹雪芹之事,倒也成了我結識和碩誠親王的機緣。
咱這位王爺啊,可絕非尋常王爺能比。
在這滿朝上下,諸多王公貴族猶如繁星閃爍,文武大臣亦是人才濟濟,可他卻似那居于九霄之上、隐匿于雲海之中的皎月,其光芒雖盛,卻難為人所見。
無論是在嚴謹的曆史記載裡,還是在民間衆說紛纭的傳言之中,他都仿若一團迷霧,幾乎無人知曉其真實面貌與行迹。
若不是今日我将此事道出,恐怕這位神秘的王爺依舊會如深鎖于重重迷霧後的幻影,隻留下無盡的謎團,在歲月的長河中悄然沉寂,不被衆人所察覺。
咱再說朝廷讓傅恒傅中堂統兵西北征讨準噶爾汗國。
朝廷為了征讨順利,便任命劉統勳為西北軍需事務後勤總理之職。
前文書介紹劉墉與乾隆淵源的時候,咱捎帶腳的介紹過劉統勳,因劉統勳清正廉明,做事兒嚴謹,又做過“帝師”。
所以乾隆把這麼重要的事兒交給劉統勳來打理。
于是劉統勳劉中堂、這位朝中重臣,毅然決然的領命奔赴陝甘,承擔起辦理軍需事務的重擔,以做前線大軍得以支撐的關鍵所在。
在這個時期,定西将軍永常于前線苦苦支撐,敵軍如潮水般湧來,兵力的懸殊讓他陷入絕境。
無奈之下,他向劉統勳發出求救信号。
劉統勳聞聽前線險況,心急如焚,反複思量後,決定向乾隆帝上奏。
在那奏章之中,他言辭懇切,提議讓軍隊暫撤哈密,于彼處休養生息、整軍經武,以待來日扭轉戰局。
由于前線距離京城路途遙遠,消息閉塞。
而此時的乾隆帝,尚被蒙在鼓裡,對前線主帥班第、鄂容安兵敗自盡之事一無所知。
見到劉統勳奏章,就覺着劉統勳在贻誤軍機,把消滅叛軍的大好戰機即将斷送。
更何況,劉統勳未與永常合力謀劃安接台之戰事宜。
這在乾隆眼中,無疑是将班第等人棄之不顧,使其深陷絕境。
在主觀認識盛怒之下的乾隆帝,一道旨意如雷霆乍驚,将劉統勳革職查辦并抄沒家産。
曾經的榮耀瞬間化作泡影。
而劉統勳之子劉墉,也未能幸免,被革去官職,交付刑部。
這天,我剛剛結束當值回到家中,卻看到許多軍兵将劉府團團包圍。
當我進入府中就見到還未進宮當值的劉墉身披枷鎖,被人連推帶搡地押着往外走。
我趕緊問其緣由,帶隊的班第将軍的弟弟班榮将軍拿出乾隆聖旨說:“這是皇上的旨意,并非在下之意!”這時我才知道出了這麼大的事兒。
劉府内,軍兵們到處亂翻亂找。
劉府一幹人等都被集中在院落當中。
我趕緊利用我的身份進入後宅,跑到劉墉的住處。
在書櫃裡找到了太後賞賜給劉墉的朝珠,揣在懷中。
還好那些軍兵對書籍不感興趣,沒來這書櫃翻找,不然就壞菜了。
這時突然聽到前院一陣吵鬧,我三步并作兩步到了前院,看到班榮正在拖拽單瑩嫂子,兩個孩子抓着單瑩嫂子衣服在哭。
“住手!”我大喝一聲,走到跟前一把把班榮的手抓住用力一掰,疼的班榮呲牙咧嘴的松開了。
氣的張成竟然把菜刀都拿出來了。
原來這小子看着單瑩嫂子好看,就動手動腳,調戲單瑩。
得到反抗後要把單瑩帶走。
當我把班榮弄疼了後他竟然抽出了腰刀!想和我動武。
格格本來就不高興,一看他動刀,“噌”的一下抽出了軟劍,直接對準了班榮的哽嗓咽喉說道:“不長眼的奴才,看看這劍上寫的什麼?”那班榮看到勤格格的寶劍上一面刻着“乾隆禦賜”、另一面上刻着“青龍寶劍”。
吓得班榮趕緊把刀還入刀鞘,雙手抱拳一直賠禮“奴才該死奴才該死。
”别小看這把劍,它相當于天子劍。
即使今天殺了班榮這小子也白殺。
班榮安排人對劉府嚴加看管,除我和格格之外,其他人嚴禁出入。
抄出的東西,暫且放到空房之内封存不得擅動,直到這時候我才知道是因為劉統勳惹的禍。
就這樣,我們劉府一家,仿若從那高高的雲端,直直墜入了黑暗的深淵,往昔的輝煌不再,隻餘下無盡的歎息與哀怨,在這乾隆盛世之中,徒留一段令人怅惘的傳奇波折,命運的車輪自此轉向了未知的迷霧之中。
我們不能就此坐以待斃,我和格格商量着如何才能拯救這一家子。
經過認真考慮,我和格格商量了三個方案:一、格格現将孩子們送到履親王府,并讓履親王出面求情;第二、格格進宮蕭太後幫忙營救,太後與劉墉有母子之誼;第三、我得再去一趟和碩誠親王府,求誠親王出面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為啥找這兩位王爺?這兩位王爺在乾隆時期是朝堂上的重中之重。
和碩誠親王咱以前說過,這裡不必多談。
咱今天在這裡重點說說這履親王。
愛新覺羅·胤裪康熙爺十二子,他誕生于康熙二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寅時,作為康熙帝的第二十一子,序齒為皇十二子,生母是定嫔萬琉哈氏。
因特殊緣由,他自幼由蘇麻喇姑撫育成長。
康熙四十八年,胤裪獲封固山貝子,開啟了他在皇室爵位晉升之途。
康熙五十六年,他肩負起督辦仁憲皇太後喪事的重任,因辦事周全得力,得到康熙皇帝的贊譽。
次年,他開始管理正白旗旗務,展現出一定的領導才能。
康熙六十年,他奉命前往祭祀盛京三陵,盡顯皇家威嚴與對祖宗的敬重。
至康熙六十一年,在處理康熙帝喪事時,他更是兢兢業業,不敢有絲毫懈怠,因而被晉封為履郡王,其地位進一步提升。
然而,雍正年間,他的命運出現波折。
雍正二年,遭宗人府彈劾,爵位一降再降,由郡王降至貝子,後又淪為鎮國公等。
好在雍正八年,他的郡王爵位得以恢複,似在命運的沉浮中暫獲喘息。
乾隆繼位後,胤裪迎來新的轉機,被晉封為履親王。
乾隆委以他管理禮部事宜的重任,此後還讓他負責修撰《皇考本記》以及充任“會典館”總裁等重要事務,足見對他的信任與看重。
但命運無常,乾隆十五年,他的獨子弘昆不幸夭折,這無疑是沉重打擊。
乾隆見狀,将四子永珹過繼給他,以延續其後嗣。
所以,履親王和咱這位乾隆皇帝的關系,也非等閑。
在朝堂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人物。
因此,勤格格
此事仿若一陣清風,吹散了籠罩在衆人頭頂的陰霾。
我匆匆回到劉府,将這一喜訊告知格格。
勤格格聽聞之下,那原本緊鎖的眉頭瞬間舒展開來,一直懸着的心也終是穩穩落回了原處,面上憂慮之色盡散,取而代之的是如釋重負後的欣然。
說起這曹雪芹之事,倒也成了我結識和碩誠親王的機緣。
咱這位王爺啊,可絕非尋常王爺能比。
在這滿朝上下,諸多王公貴族猶如繁星閃爍,文武大臣亦是人才濟濟,可他卻似那居于九霄之上、隐匿于雲海之中的皎月,其光芒雖盛,卻難為人所見。
無論是在嚴謹的曆史記載裡,還是在民間衆說紛纭的傳言之中,他都仿若一團迷霧,幾乎無人知曉其真實面貌與行迹。
若不是今日我将此事道出,恐怕這位神秘的王爺依舊會如深鎖于重重迷霧後的幻影,隻留下無盡的謎團,在歲月的長河中悄然沉寂,不被衆人所察覺。
咱再說朝廷讓傅恒傅中堂統兵西北征讨準噶爾汗國。
朝廷為了征讨順利,便任命劉統勳為西北軍需事務後勤總理之職。
前文書介紹劉墉與乾隆淵源的時候,咱捎帶腳的介紹過劉統勳,因劉統勳清正廉明,做事兒嚴謹,又做過“帝師”。
所以乾隆把這麼重要的事兒交給劉統勳來打理。
于是劉統勳劉中堂、這位朝中重臣,毅然決然的領命奔赴陝甘,承擔起辦理軍需事務的重擔,以做前線大軍得以支撐的關鍵所在。
在這個時期,定西将軍永常于前線苦苦支撐,敵軍如潮水般湧來,兵力的懸殊讓他陷入絕境。
無奈之下,他向劉統勳發出求救信号。
劉統勳聞聽前線險況,心急如焚,反複思量後,決定向乾隆帝上奏。
在那奏章之中,他言辭懇切,提議讓軍隊暫撤哈密,于彼處休養生息、整軍經武,以待來日扭轉戰局。
由于前線距離京城路途遙遠,消息閉塞。
而此時的乾隆帝,尚被蒙在鼓裡,對前線主帥班第、鄂容安兵敗自盡之事一無所知。
見到劉統勳奏章,就覺着劉統勳在贻誤軍機,把消滅叛軍的大好戰機即将斷送。
更何況,劉統勳未與永常合力謀劃安接台之戰事宜。
這在乾隆眼中,無疑是将班第等人棄之不顧,使其深陷絕境。
在主觀認識盛怒之下的乾隆帝,一道旨意如雷霆乍驚,将劉統勳革職查辦并抄沒家産。
曾經的榮耀瞬間化作泡影。
而劉統勳之子劉墉,也未能幸免,被革去官職,交付刑部。
這天,我剛剛結束當值回到家中,卻看到許多軍兵将劉府團團包圍。
當我進入府中就見到還未進宮當值的劉墉身披枷鎖,被人連推帶搡地押着往外走。
我趕緊問其緣由,帶隊的班第将軍的弟弟班榮将軍拿出乾隆聖旨說:“這是皇上的旨意,并非在下之意!”這時我才知道出了這麼大的事兒。
劉府内,軍兵們到處亂翻亂找。
劉府一幹人等都被集中在院落當中。
我趕緊利用我的身份進入後宅,跑到劉墉的住處。
在書櫃裡找到了太後賞賜給劉墉的朝珠,揣在懷中。
還好那些軍兵對書籍不感興趣,沒來這書櫃翻找,不然就壞菜了。
這時突然聽到前院一陣吵鬧,我三步并作兩步到了前院,看到班榮正在拖拽單瑩嫂子,兩個孩子抓着單瑩嫂子衣服在哭。
“住手!”我大喝一聲,走到跟前一把把班榮的手抓住用力一掰,疼的班榮呲牙咧嘴的松開了。
氣的張成竟然把菜刀都拿出來了。
原來這小子看着單瑩嫂子好看,就動手動腳,調戲單瑩。
得到反抗後要把單瑩帶走。
當我把班榮弄疼了後他竟然抽出了腰刀!想和我動武。
格格本來就不高興,一看他動刀,“噌”的一下抽出了軟劍,直接對準了班榮的哽嗓咽喉說道:“不長眼的奴才,看看這劍上寫的什麼?”那班榮看到勤格格的寶劍上一面刻着“乾隆禦賜”、另一面上刻着“青龍寶劍”。
吓得班榮趕緊把刀還入刀鞘,雙手抱拳一直賠禮“奴才該死奴才該死。
”别小看這把劍,它相當于天子劍。
即使今天殺了班榮這小子也白殺。
班榮安排人對劉府嚴加看管,除我和格格之外,其他人嚴禁出入。
抄出的東西,暫且放到空房之内封存不得擅動,直到這時候我才知道是因為劉統勳惹的禍。
就這樣,我們劉府一家,仿若從那高高的雲端,直直墜入了黑暗的深淵,往昔的輝煌不再,隻餘下無盡的歎息與哀怨,在這乾隆盛世之中,徒留一段令人怅惘的傳奇波折,命運的車輪自此轉向了未知的迷霧之中。
我們不能就此坐以待斃,我和格格商量着如何才能拯救這一家子。
經過認真考慮,我和格格商量了三個方案:一、格格現将孩子們送到履親王府,并讓履親王出面求情;第二、格格進宮蕭太後幫忙營救,太後與劉墉有母子之誼;第三、我得再去一趟和碩誠親王府,求誠親王出面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為啥找這兩位王爺?這兩位王爺在乾隆時期是朝堂上的重中之重。
和碩誠親王咱以前說過,這裡不必多談。
咱今天在這裡重點說說這履親王。
愛新覺羅·胤裪康熙爺十二子,他誕生于康熙二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寅時,作為康熙帝的第二十一子,序齒為皇十二子,生母是定嫔萬琉哈氏。
因特殊緣由,他自幼由蘇麻喇姑撫育成長。
康熙四十八年,胤裪獲封固山貝子,開啟了他在皇室爵位晉升之途。
康熙五十六年,他肩負起督辦仁憲皇太後喪事的重任,因辦事周全得力,得到康熙皇帝的贊譽。
次年,他開始管理正白旗旗務,展現出一定的領導才能。
康熙六十年,他奉命前往祭祀盛京三陵,盡顯皇家威嚴與對祖宗的敬重。
至康熙六十一年,在處理康熙帝喪事時,他更是兢兢業業,不敢有絲毫懈怠,因而被晉封為履郡王,其地位進一步提升。
然而,雍正年間,他的命運出現波折。
雍正二年,遭宗人府彈劾,爵位一降再降,由郡王降至貝子,後又淪為鎮國公等。
好在雍正八年,他的郡王爵位得以恢複,似在命運的沉浮中暫獲喘息。
乾隆繼位後,胤裪迎來新的轉機,被晉封為履親王。
乾隆委以他管理禮部事宜的重任,此後還讓他負責修撰《皇考本記》以及充任“會典館”總裁等重要事務,足見對他的信任與看重。
但命運無常,乾隆十五年,他的獨子弘昆不幸夭折,這無疑是沉重打擊。
乾隆見狀,将四子永珹過繼給他,以延續其後嗣。
所以,履親王和咱這位乾隆皇帝的關系,也非等閑。
在朝堂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人物。
因此,勤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