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十里长沟

關燈
    第二天一早,大家吃了早飯,又各忙各的事,大松和爸爸媽媽也準備起身回家了,生産隊的事還不少,爸爸是生産隊糧食管理員,随時要翻曬糧倉的糧食,防止蟲害,當時也沒有其他的防蟲藥,那個時候的人無知無畏,有時甚至旁邊挂一點農藥,使用棉球沾上農藥挂在旁邊,這樣可以消滅一些蟲,但農藥是劇毒,對人體有害,平時防蟲的方法就是以翻曬為主。

    進行定期翻曬,管理員在生産隊算是一個不算很累的活,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識,要會記賬算賬,進倉出倉都要統計。

    因此大松的爸爸走親戚的時候也不能停留太久,一般第二天都要回家。

    早餐後,我外公外婆舅舅道别,大松和爸爸媽媽一起又往家裡走,外婆照例帶了一些好吃的,這次有酥肉,糍粑,還有一包糖果。

    由于今天是回家,所以不像來的時候走的那麼急。

    從外婆家到碑桠口,大概有300多米高的落差,從外婆家出了門,右拐彎走了400米,就到了兩棵大黃果樹下,兩個大黃果樹就是專供人們乘涼的,就在大路邊,當時,這裡沒有公路,這裡所說的大路,就是人們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的必經之路,走的人也非常的多,比山間小路要寬很多,那個年代,一切都是步行,所有的交通全靠一雙腿,當時的人們一天走幾十裡路是很正常的。

    也沒有什麼三高肥胖一說,大部分人身體都非常健康。

    因為人人愛勞動,人人也必須勞動。

    黃果樹這裡是很多人走遠路的人,用來歇腳的好地方,從永樂鎮過五棚鄉經過黃果樹,再到樂興鄉,是一條上千年來的大路,在沒有鄉村公路之前,這裡也是最捷徑的路,從黃果樹到碑丫口就一直爬坡,這些石梯都是經過幾百年的時間了,全是大青石,一條一條鋪成的,台階做工講究,橫平豎直非常契合,聽說這也是過去的官道,也不知道古時候的人哪有這麼好經濟基礎來搞這些基礎設施。

    就是放在現在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因為當時又沒有公路又沒有其他毛坯路,也沒有機械化,全是人力手工,鋼釺鐵錘一點一點開鑿,從黃果樹到白崖口彎來彎去,大概有石梯七八百步,因為中間也有返坡曲延曲折,所以人們走起路來沒有感覺的那麼累,爬室這個坡大約需要花費30分鐘。

     到了碑桠口,這坡真長,來時下坡容易,返回時上坡真有些疲勞,又得歇一歇,碑桠口四季有風,夏天特别的涼爽,那裡是一大片松林,長得非常茂盛一棵棵松樹,褐色的樹幹,足有碗口粗,筆直筆直的。

    滿樹的松葉綠得可愛,活像一把張開的綠絨大傘,微風一吹,輕輕搖曳。

    層巒疊嶂,桠坡上覆蓋着厚厚的野草,蒼勁翠綠的松樹,高傲的挺立在野草中,山風撲來,松濤聲陣陣,此聲拍打着人的心扉,特别舒暢開懷,長長的松了一口氣,盡情吸吮着風裡香甜的空氣,尤如暢飲了一碗濃濃的米酒。

     小憩片刻,開始往樂興街上走,這兩公裡半很快,一半平路,一半下坡,加上陣陳清涼的山風,這半小時就到樂興溪街上,大格爸爸去商店買了一包煙,今天自己抽,買的一角二一包的煙,比昨天買的便宜一點,能抽就行。

    在商店順便要了一碗水喝,當時沒有礦泉水,也沒其它飲料,隻有一些瓶裝酒和桔子罐頭賣。

     樂興溪(樂興公社)坐落在長溝出口處,這是一座百年古鎮,初建明朝時期,兩溪彙合處,水源條件好,有建集鎮的先決條件。

    街道全是中式建築,架子瓦房,主體柱子全大圓木,屋頂全是青瓦!樂興小鎮有400米長,當時附近周圍算是比較大的鄉場。

    有菜市,豬市,牛市,竹器,木材,等交易,鐵匠鋪,農機站,學校,衛生院,煤炭站,食品站,供銷社,郵政,信用社,鄉政府,畜醫站,麻雀雖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