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端阳

關燈
    雙搶接近尾聲了,大部分的田地都以播種上了,還有一些高榜望天田沒有插上秧,由于這裡是丘陵地帶,有一些地方沒有水源,所以全是靠天吃旱,這種情況在當時來說還非常多。

    如果實在等不來雨水,就隻有改種玉米,玉米可是一個喜旱的作物,也是一個耐旱的作物,他不僅産量高,味道好,而且桔柑可以有很多用處。

    就在我們隊相鄰的一個生産隊,它屬于另外一個鄉高峰鄉,上面沒有水庫,種莊稼全靠看天吃飯,他們今年隻有改種玉米,由于常年幹旱,他們有一些抗旱準備和心理準備,沒法打算跟溝裡人一樣,過着那種水源充足的生活。

    除了風調雨順的年景,吃大米的時間非常少。

    隻有種旱地作物,玉米,高粱,土豆,紅薯,小麥。

     當時女青年選男朋友就要看男方的情況,特别是地形地貌,山下的平壩的這樣最好,山梁上的缺水少米就不習慣了,不像現在的人說山上空氣好,那個時候的空氣到處都好,吃飽肚子最要緊,山上條件不好的很多,找女朋友就是個麻煩。

    人家姑娘看不上你,媒婆也懶得給你介紹,就隻有靠自己改變命運,認真讀書,走出大山,讀完書有了工作,找一個鐵飯碗,那才是有出息。

     靠讀書改變自己的命運,是那個時代的基本特征。

     小滿前後該栽的秧都栽了,沒種上的你就種不上了,為天氣氣候不等人,在沒有種上秧的,就隻有改種玉米,玉米當然沒有水稻的産量高,但總不能讓地空着。

    農家有句諺語,小滿不滿?幹斷田埂!意思就是說,小滿季那一天沒有下雨的話,下半年雨水就比較少!當然是經驗之談,有一些準确性。

     生産隊的秧插完了,玉米也播種完了,社員們又輕松了一下,但總是閑不下來,一到下大雨,大家都要出去栽紅苕秧,紅薯也是一年的主要雜糧?雖然沒有大米飯好吃,但是暗地裡也沒有其他可以種的,紅苕地裡還可以栽種一些玉米,高梁,高低搭配還可以增加産量,摘紅薯是很講究的,天幹是沒有摘紅薯的,必須下一潑透雨,端午節快到了,馬上就要漲龍舟水了,一漲龍舟水紅薯地裡土塊就浸軟透了,大家都可以摘紅薯了,栽紅薯就是要土地濕潤就好栽插,這樣可以保證紅薯的成活率。

     川北的天氣很是特别,到什麼季節就下什麼季節的雨,端午節肯定會漲龍舟水,90%的年份都是這樣。

    端午節前下了一天大雨,山上山下到處都是流水,稻田的水也滿了,社員們全部出動,栽紅苕。

    趁土地濕透了,全隊花兩天的時間搶栽完了紅薯,保證了生産進度。

    高峰鄉高力寺生産隊也栽種上了水稻,他們也非常高興,今年有大米飯吃了。

     常言道,十裡不同天,其實十裡也不同地,兩個相鄰的村就有不一樣的境況,因為地理條件不同,一個在山上,一個在山下,一個有水庫,一個非常缺水,這些自然條件有時也限制了人們的發展,當時每個生産隊都有非常豐富的剩餘的勞動力,外面也沒有什麼工作,所以找大家都隻能在家中的土地上謀生活,假如自己沒有一技之長,真的生活的非常痛苦,沒有活動的錢,做什麼都不方便?沒有經濟基礎,想做的事想都不敢想。

     秧苗在田裡已經定型了,地裡的玉米也長了一尺多高了,到處一片綠油油的生機勃勃,菜地裡的黃瓜也長出了彎彎的小黃瓜,四季豆藤已經爬了兩尺高了,人們也給她搭上了架子,地邊的南瓜藤也有一尺多深了,根據這些現象看本質,今年又是一個不錯的紅收年。

     桃林茂盛,李樹上李果就象綠色的珠了挂在上面,特别的美,生産隊每家每戶都有幾十株李子樹,每年一家人要采摘李子1000多斤,是很少挑到街上去賣,一般的就是換大米,一斤大米換兩斤李子,這樣無形中都增加了家中的糧食!吃飽飯是沒問題的了。

     端午節前又下了一天大雨。

    今年的雨水真的是豐富啊!是一個風調雨順的年景!端午節也快到了,因為将有客人來,所以家裡準備了一些待客的好東西,茶葉,花生,糖果,糕點,還有五香瓜子,南瓜米。

    都是大家喜歡吃的零食。

     端午節當天上午,幹了半天活,生産隊安排下午休息!大家都知道端午節很多人要走親戚,特别是要去老丈人家,所以,生産隊的安排也是非常合理的。

    大宋家當天也來了,客人是他二姑的男朋友,準姑爺也來了。

    這次就是準姑爺一個人來的,沒有媒人,他母親也沒有來。

    因為他知道這條路怎麼走。

    想隔不過四五公裡,走一次也就知道了。

    二姑爺的家在石岩村,的條件與我與大松家這邊的條件一樣,半山半坡有田有地水資源也非常豐富。

    每年的糧食産量也非常可觀,在當時的生産隊的排名中也是前茅的。

    兩家也基本般配。

    二姑爺這次來也還是老三樣,兩把挂面還有糖,還有酒,還有一份餅幹,當然,兜裡還有一點水果糖。

    水果糖就是哄小孩子的。

    這準姑爺午飯前就到了,大松的爺爺陪他聊天。

    聊一聊生産隊一些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