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十里长沟

關燈
    ,樣樣俱全,一到逢場天(趕集),當時就是星期天逢場,開集市,平時都在家種莊稼,逢場天可熱鬧,離街三裡遠都聽得見“嚯嚯嚯”的聲音。

    補鞋的,補鍋的,修秤的,修筆的,打鐵的,炸耐克寶(油果)的,賣水果的,賣豬仔的,賣牛的,賣手工制品的,理發的,修傘的,照相的,賣老鼠藥的,收購糧食的,應有盡有,非常熱鬧,從早上到天黑街上都有人。

    看相的,算命的,玩雜耍的,這些都有,一派繁榮景象。

    沿着河邊往西就是長溝,長溝南北兩面是山,東西走向是溝,長溝很長有10來裡路,一條小溪慣穿整過長溝,長溝因溪而生,小溪兩邊都是水田,平平整整,個個常規的寬度比較均勻,寬帶有300米,400米窄的也就200來米,靠山腳下還住的有一些人家,山上住的人更多,長溝自古以來也是交通要道,是千年古道,小溪旁邊有很多竹林,主要是小黃竹,還有一些木竹和蘆葦!小溪裡的水清澈平緩,小魚兒在水裡遊來遊去,清晰可見,快活極了。

    一路往西,三裡處有一自然奇觀,就是豬拱螺絲(田螺),北邊的石岩上長了一石豬頭,南邊的石崖上長了一石田螺(半米高),站在長溝中間的路看兩邊,清晰可以,形象逗真,人們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石豬下住了一戶人家,外邊修房,半邊石岩,也是當年為了省材料,而且冬暖夏涼,堅不可摧,因地制宜,足見房主聰明。

    再向西行2裡路,在道路右邊水田的田傍岩的石頭上立有一塊碑,名叫五裡碑,早些時候,長溝裡是沒有莊戶人家的,也不知道地名,有識之士就在這裡立了一塊石碑做路标,距樂興街上大約五裡地,所以給該碑取名為五裡碑,理應成為文物重點保護。

    這碑剛好與大路隔一水田,行人遠遠就能看見碑,但距離有十多米,所以基本是遠觀而很少有人零距離接觸,無形中對碑起到了保護作用,曆經百年,飽經風霜,這碑依然伫立,至到現在還在發揮路标的作用。

    路過此地的人們一見到五裡碑,就知道此溝路程過半,很快就要出溝了,行人會加快腳步繼續前行,因為目标清晰,自然就有動力。

    五裡碑路标,豬拱螺絲自然奇觀,是十裡長溝的重要标記,一提起這兩名字附近百裡遠的人都知道。

    這是舊時的重要地理标志,名聲遠播。

    長溝的稻田,綠油的秧苗長勢很好,已經遮住了田裡的水波,偶爾還能聽見隻在田裡覓食的家鴨“嘎嘎嘎”的叫聲,打破溝裡的甯靜。

    大松在爸爸的背上一蹦一蹦的,高興極了。

    過了五裡碑,前面就是一村小學,再走幾條田埂長溝就走完了,旁邊就是滴水岩,一年四季,涓涓細流,綿延不斷,這裡也是附近村民的飲用水源,路過的人口渴了也在這裡飲水解渴,喝完水就開始爬坡了,這石梯有一百多步,爬完石梯就算走完了十裡長溝。

    經過梁家砭(邊),<與廣東的梁邊同義>,川北的砭一般是地理位置,而且很明顯,這裡的砭有半山腰之意。

    前面就是木梳大隊,沿着石梯向下,是木梳大隊小學,這是一古建築,張家廟也就是張家祠堂。

    這些舊時的廟堂都用來用作公用設施,用做大隊支部辦公室和大隊小學。

    到了木梳也就來到了本鄉本土,離家更近了,再走兩個隊,就到自已本大隊了,這一壩秧苗,綠油油,一大片一大片,插的早秧又有人開始薅秧了。

    農時不等人,人人必勤奮,一旦跟不上,必定少收成。

    半晌午(十點鐘左右),大松和爸爸媽媽又回到家裡,爺爺奶奶,二姑幺姑看見大松回來了也十分高興,都過來搶着抱大松玩,把大松逗得笑呵呵的! 在一陣爽朗的笑聲中,大松一家人又開始吃中手飯了! 喜歡金色華年請大家收藏:()金色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