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净莲法师讲课
關燈
小
中
大
段,你全身的氣脈才會走得比較順暢,這個時候坐起來就會比較安穩。
問:師父,請問一下,我不能盤坐…… 答:沒有關系,坐在椅子上也可以,我們叫做正襟危坐。
就是你坐在椅子上,膝蓋跟小腿成九十度放在地上,身體的背不要靠椅背,就是離開椅背,然後坐在椅子上,隻有屁股在椅子上,膝蓋都是離開椅子這樣子來坐,我們叫做正襟危坐。
它也是一個打坐的姿勢,就是當我們腿不方便的時候,我們是這樣坐,也是一樣可以入定。
問:師父,我想知道通過念經及持咒,能不能夠開慧? 答:透過念經可不可以獲得智慧?看用什麼心來念。
你如果一面打妄想一面念經,效果大概不會很好。
如果你念經的時候是随文入觀,就是你念到哪裡就契入那個境界的話,就會開智慧;以清淨心來念經的話,念到哪裡你的心就契入那個境界,這樣子可以開智慧。
可是如果你用妄想心,口念但是心不相應,這樣要開智慧比較難。
就是妄想心來念經的話效果不好。
所以可能是先打坐,或者是先讓自己身心甯靜下來,用清淨心來念,随着經義的内容然後心跟着轉、心念跟着經義的内容轉,然後契入境界。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内容! 問:我們每天在家裡靜坐要多少個小時比較恰當? 答:每天打坐要多久才恰當?看個人的功力,還有熬腿的功夫,還有自己時間的方便。
看有沒有趕時間啊,有的人要做工啊,可能時間有限。
如果說都沒有時間的限制,那就看你自己的體力,還有坐的狀況來說。
一般我們是坐到很舒服的時候趕快下座,這樣我們就很喜歡坐。
不要說我這一座一定要坐四十分鐘,然後五分鐘就看一次鐘、五分鐘看一次鐘,然後一直在那邊熬啊、熬啊,就是要熬到四十分鐘,這樣以後就不敢打坐了。
所以那個心情也是很重要。
我們是坐到“太好了、太舒服了”就下座,保持一個對打坐的好樂心,很喜歡來做這件事情,因為每次都是很好的經驗嘛,很愉快,身心很喜悅,身心輕安喜悅這樣的一個狀态,所以就很喜歡打坐。
另外,固定的地方、固定的時間來坐它的效果會更好;不要太飽、也不要太餓,這樣來坐。
問:師父,剛才提到誦經的時候如果能随文入觀,就會了解經義。
例如說:一個人的華文程度很好,他就把經當成是一本故事書,念的時候他就可能了解它的經義;可是這樣的了解,是真的能夠了解經的意思嗎? 答:不是,看他是用第六意識的比量來了解,還是他現量境契入經中的境界;他是用比量來念經,還是用現量境來念經,差别在這裡。
第六意識的比量就是說,他一面念經一面用第六意識的妄想分别來了解。
我們平常念書就是這樣子,我們在學校念書是用第六意識的比量、分别心在念的,所以考完試就忘記了。
可是如果我們是用第六意識的現量境,就是說你第六意識不分别(清淨心就是沒有分别嘛),你第六意識沒有起分别,是現量境界這樣來看,它直接就進來了,不是經過第六意識分别,這樣才能夠開發智慧。
所以第六意識的比量說“我認識”,像那個搞學問的、研究經教的;可是他沒有實證的經驗,他都是用第六意識的分别來了解佛法的名相。
所以名相他弄得很清楚啊,他也可以背啊,背得很熟悉;可是他很難契入經的境界當中,就是因為他用比量來看經,而不是用現量境來契入或者證入,這是有差别的。
問:師父,如果說我們就是這樣子念,我們在念到某一段經文的時候,就感覺很有感覺,就是說…… 答:那是相應的時候,就很有感覺。
問:那是正确的嗎? 答:是正确的。
所以我們越能夠跟經中的内容相應,我們越能夠生起法喜。
就是說你會非常歡喜,好像就跟你的心——就是這樣心心相契,覺得“它講的就是我想的,哎呀!一模一樣”,就是這個意思,這個就是契入了。
“它所寫出來的都是我想的,它把我所想的、我認為的那個,它現在全部寫出來了,它寫出來的就是我平常想的,我認知的就是這樣子,一模一樣。
”所以為什麼信心會越來越增長?就是沒錯啊,你一直印證就是這樣啊,沒錯,所以信心就不斷不斷增長。
我們越能契入佛法的内涵,就越有信心,當然智慧、慈悲各方面都不斷不斷增長,這個就是修對了。
越修越煩惱就不對,念經念到說“都不懂,一大堆名相”,那個就不相應,然後越念越煩。
參加法會也是跟人家念,不曉得在念些什麼,覺得時間好長哦,那個就不相應。
問:如何對待冤親債主? 答:冤親債主就是自己過去結的怨結。
所以為什麼我們現在講念死說不要再跟人家計較了,因為我們這一世小人多,就是過去自己結的怨結嘛。
冤親也是啊,“冤”就是有冤啊,因為冤而結的那個結。
冤親,就是為什麼這一世成為六親眷屬?那是因為跟他結惡緣來的,叫做冤親。
債主,就是讨債來的,讨債或者是還債的一種現象、不同的現象:有的人這一世是來讨債,有的人是來還債。
我們的六親眷屬,有的是來還債,有的是來讨債的。
讨債的就是把我們弄得很苦的那個就是讨債鬼;那個來報恩的,就是又會孝順啊,又會照顧我們的,就是來還債的。
不管是讨債還是還債,冤親還是什麼,都是我們自己過去跟他結的不同因緣,看是結善緣多還是惡緣多;善緣多就是來報恩的,這一世相處會非常愉快,夫妻會非常恩愛,這個都是結善緣比較多。
那個冤冤相報,過去都是結的惡緣,到現在還沒有化解掉。
所以念死的話,就是說不要再計較了嘛。
怨敵就是過去所結的惡緣,這中間有一些心結沒有打開,我們希望在活着的時候就把它解開;要不然下一世再碰到他,就會成為我們的怨敵、冤親或者是小人,專門在我們後面扯腿的小人。
我們不用怨、不用怪,因為都是自己跟他結的因緣。
有的人貴人比較多嘛,那就是我們曾經幫助過他,他這一世就會成為我們的貴人。
所以我們這一世多多跟衆生結善緣,将來如果再當人的話也是貴人比較多,小人比較少。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問:師父,弟子想請問一下,打坐當精神集中的時候,感覺到…… 答:要聽到東西?耳朵感覺有聽到?那個我們下次會講。
我們現在才講到欲界定,下次會講,就是未到地定的時候會有這個現象:你會看到種種不同的現象,或者是聽到,就是我們昨天曾經提了一下,定心過明也會有這樣的現象。
還有一種現象是你的氣機走到後腦,你打坐的時候氣機會發動,我們後面會詳細介紹。
你氣機會發動,氣機走到你後腦的時候,就會有幻視、幻聽的現象。
因為我們的視覺神經交叉在後腦,還有聽覺神經都在後腦,所以氣機走到後腦的時候,因為它刺激我們的視覺神經、聽覺神經,你就會有幻視、幻聽的現象産生,這是有關氣脈變化所産生的現象。
另外一種,就是我們剛才講“定心過明”的現象,之後我們都會詳細介紹,現在既然有這樣的現象,我們就先提一下。
昨天有一位師兄說他坐的時候會覺得身體膨脹,好像要爆炸,那個是風大的變化,就是覺得身體慢慢好像膨脹起來、好像要炸掉,那個就是我們體内有地、水、火、風四大的調整,它就有不同的變化。
這個我們在後面也會詳細介紹,隻是現在那個師兄如果要知道的話,就是風大的調整會有的一個現象。
問:四聖也是空…,六道輪回也是空,那麼有一天我們有一天修到阿羅漢、菩薩,那也是空嗎? 答:也是因緣所生。
問:那為什麼還要自度度人?反正都是空。
答:那你就堕在空邊了。
是你悟到空性;但是所有的衆生都愚癡無明,他不明白,他有強烈的我執跟法執;所以我們悲愍衆生,希望幫助他破執着。
如果我們已經修到沒有執着;但是衆生非常執着,所以我們說法給他聽,希望能破他的執着。
佛菩薩的示現都是為了衆生。
不是說“衆生空,所以我就不要去度他們了,反正都空的嘛”,不是這樣子,這樣就會落在空邊。
雖然自性都是空的;但是佛菩薩依然勇猛精進地利益衆生,但是祂不會執着,因為祂明白一切自性都是空的,所以祂能夠更沒有執着地、更随緣地來度化衆生。
雖然祂知道衆生的自性也是空的;但是整個輪回的現象是有的;自性是空的,但是整個十法界也是因緣所生、因緣而有的。
所以我們說它現象是有,自性是空的。
雖然自性是空的;但是勇猛精進地度衆生,這樣就不會落在空邊。
雖然勇猛精進的度衆生;但是不會産生執着,這就不會落在有邊,這樣就對了。
所以佛菩薩為什麼可以在六道生死出入自在?就是因為祂已經明白了這個道理,因此祂可以随緣度化衆生,不同的因緣,作不同的化現。
喜歡季鳳文牧師二請大家收藏:()季鳳文牧師二
問:師父,請問一下,我不能盤坐…… 答:沒有關系,坐在椅子上也可以,我們叫做正襟危坐。
就是你坐在椅子上,膝蓋跟小腿成九十度放在地上,身體的背不要靠椅背,就是離開椅背,然後坐在椅子上,隻有屁股在椅子上,膝蓋都是離開椅子這樣子來坐,我們叫做正襟危坐。
它也是一個打坐的姿勢,就是當我們腿不方便的時候,我們是這樣坐,也是一樣可以入定。
問:師父,我想知道通過念經及持咒,能不能夠開慧? 答:透過念經可不可以獲得智慧?看用什麼心來念。
你如果一面打妄想一面念經,效果大概不會很好。
如果你念經的時候是随文入觀,就是你念到哪裡就契入那個境界的話,就會開智慧;以清淨心來念經的話,念到哪裡你的心就契入那個境界,這樣子可以開智慧。
可是如果你用妄想心,口念但是心不相應,這樣要開智慧比較難。
就是妄想心來念經的話效果不好。
所以可能是先打坐,或者是先讓自己身心甯靜下來,用清淨心來念,随着經義的内容然後心跟着轉、心念跟着經義的内容轉,然後契入境界。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内容! 問:我們每天在家裡靜坐要多少個小時比較恰當? 答:每天打坐要多久才恰當?看個人的功力,還有熬腿的功夫,還有自己時間的方便。
看有沒有趕時間啊,有的人要做工啊,可能時間有限。
如果說都沒有時間的限制,那就看你自己的體力,還有坐的狀況來說。
一般我們是坐到很舒服的時候趕快下座,這樣我們就很喜歡坐。
不要說我這一座一定要坐四十分鐘,然後五分鐘就看一次鐘、五分鐘看一次鐘,然後一直在那邊熬啊、熬啊,就是要熬到四十分鐘,這樣以後就不敢打坐了。
所以那個心情也是很重要。
我們是坐到“太好了、太舒服了”就下座,保持一個對打坐的好樂心,很喜歡來做這件事情,因為每次都是很好的經驗嘛,很愉快,身心很喜悅,身心輕安喜悅這樣的一個狀态,所以就很喜歡打坐。
另外,固定的地方、固定的時間來坐它的效果會更好;不要太飽、也不要太餓,這樣來坐。
問:師父,剛才提到誦經的時候如果能随文入觀,就會了解經義。
例如說:一個人的華文程度很好,他就把經當成是一本故事書,念的時候他就可能了解它的經義;可是這樣的了解,是真的能夠了解經的意思嗎? 答:不是,看他是用第六意識的比量來了解,還是他現量境契入經中的境界;他是用比量來念經,還是用現量境來念經,差别在這裡。
第六意識的比量就是說,他一面念經一面用第六意識的妄想分别來了解。
我們平常念書就是這樣子,我們在學校念書是用第六意識的比量、分别心在念的,所以考完試就忘記了。
可是如果我們是用第六意識的現量境,就是說你第六意識不分别(清淨心就是沒有分别嘛),你第六意識沒有起分别,是現量境界這樣來看,它直接就進來了,不是經過第六意識分别,這樣才能夠開發智慧。
所以第六意識的比量說“我認識”,像那個搞學問的、研究經教的;可是他沒有實證的經驗,他都是用第六意識的分别來了解佛法的名相。
所以名相他弄得很清楚啊,他也可以背啊,背得很熟悉;可是他很難契入經的境界當中,就是因為他用比量來看經,而不是用現量境來契入或者證入,這是有差别的。
問:師父,如果說我們就是這樣子念,我們在念到某一段經文的時候,就感覺很有感覺,就是說…… 答:那是相應的時候,就很有感覺。
問:那是正确的嗎? 答:是正确的。
所以我們越能夠跟經中的内容相應,我們越能夠生起法喜。
就是說你會非常歡喜,好像就跟你的心——就是這樣心心相契,覺得“它講的就是我想的,哎呀!一模一樣”,就是這個意思,這個就是契入了。
“它所寫出來的都是我想的,它把我所想的、我認為的那個,它現在全部寫出來了,它寫出來的就是我平常想的,我認知的就是這樣子,一模一樣。
”所以為什麼信心會越來越增長?就是沒錯啊,你一直印證就是這樣啊,沒錯,所以信心就不斷不斷增長。
我們越能契入佛法的内涵,就越有信心,當然智慧、慈悲各方面都不斷不斷增長,這個就是修對了。
越修越煩惱就不對,念經念到說“都不懂,一大堆名相”,那個就不相應,然後越念越煩。
參加法會也是跟人家念,不曉得在念些什麼,覺得時間好長哦,那個就不相應。
問:如何對待冤親債主? 答:冤親債主就是自己過去結的怨結。
所以為什麼我們現在講念死說不要再跟人家計較了,因為我們這一世小人多,就是過去自己結的怨結嘛。
冤親也是啊,“冤”就是有冤啊,因為冤而結的那個結。
冤親,就是為什麼這一世成為六親眷屬?那是因為跟他結惡緣來的,叫做冤親。
債主,就是讨債來的,讨債或者是還債的一種現象、不同的現象:有的人這一世是來讨債,有的人是來還債。
我們的六親眷屬,有的是來還債,有的是來讨債的。
讨債的就是把我們弄得很苦的那個就是讨債鬼;那個來報恩的,就是又會孝順啊,又會照顧我們的,就是來還債的。
不管是讨債還是還債,冤親還是什麼,都是我們自己過去跟他結的不同因緣,看是結善緣多還是惡緣多;善緣多就是來報恩的,這一世相處會非常愉快,夫妻會非常恩愛,這個都是結善緣比較多。
那個冤冤相報,過去都是結的惡緣,到現在還沒有化解掉。
所以念死的話,就是說不要再計較了嘛。
怨敵就是過去所結的惡緣,這中間有一些心結沒有打開,我們希望在活着的時候就把它解開;要不然下一世再碰到他,就會成為我們的怨敵、冤親或者是小人,專門在我們後面扯腿的小人。
我們不用怨、不用怪,因為都是自己跟他結的因緣。
有的人貴人比較多嘛,那就是我們曾經幫助過他,他這一世就會成為我們的貴人。
所以我們這一世多多跟衆生結善緣,将來如果再當人的話也是貴人比較多,小人比較少。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問:師父,弟子想請問一下,打坐當精神集中的時候,感覺到…… 答:要聽到東西?耳朵感覺有聽到?那個我們下次會講。
我們現在才講到欲界定,下次會講,就是未到地定的時候會有這個現象:你會看到種種不同的現象,或者是聽到,就是我們昨天曾經提了一下,定心過明也會有這樣的現象。
還有一種現象是你的氣機走到後腦,你打坐的時候氣機會發動,我們後面會詳細介紹。
你氣機會發動,氣機走到你後腦的時候,就會有幻視、幻聽的現象。
因為我們的視覺神經交叉在後腦,還有聽覺神經都在後腦,所以氣機走到後腦的時候,因為它刺激我們的視覺神經、聽覺神經,你就會有幻視、幻聽的現象産生,這是有關氣脈變化所産生的現象。
另外一種,就是我們剛才講“定心過明”的現象,之後我們都會詳細介紹,現在既然有這樣的現象,我們就先提一下。
昨天有一位師兄說他坐的時候會覺得身體膨脹,好像要爆炸,那個是風大的變化,就是覺得身體慢慢好像膨脹起來、好像要炸掉,那個就是我們體内有地、水、火、風四大的調整,它就有不同的變化。
這個我們在後面也會詳細介紹,隻是現在那個師兄如果要知道的話,就是風大的調整會有的一個現象。
問:四聖也是空…,六道輪回也是空,那麼有一天我們有一天修到阿羅漢、菩薩,那也是空嗎? 答:也是因緣所生。
問:那為什麼還要自度度人?反正都是空。
答:那你就堕在空邊了。
是你悟到空性;但是所有的衆生都愚癡無明,他不明白,他有強烈的我執跟法執;所以我們悲愍衆生,希望幫助他破執着。
如果我們已經修到沒有執着;但是衆生非常執着,所以我們說法給他聽,希望能破他的執着。
佛菩薩的示現都是為了衆生。
不是說“衆生空,所以我就不要去度他們了,反正都空的嘛”,不是這樣子,這樣就會落在空邊。
雖然自性都是空的;但是佛菩薩依然勇猛精進地利益衆生,但是祂不會執着,因為祂明白一切自性都是空的,所以祂能夠更沒有執着地、更随緣地來度化衆生。
雖然祂知道衆生的自性也是空的;但是整個輪回的現象是有的;自性是空的,但是整個十法界也是因緣所生、因緣而有的。
所以我們說它現象是有,自性是空的。
雖然自性是空的;但是勇猛精進地度衆生,這樣就不會落在空邊。
雖然勇猛精進的度衆生;但是不會産生執着,這就不會落在有邊,這樣就對了。
所以佛菩薩為什麼可以在六道生死出入自在?就是因為祂已經明白了這個道理,因此祂可以随緣度化衆生,不同的因緣,作不同的化現。
喜歡季鳳文牧師二請大家收藏:()季鳳文牧師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