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皈依三宝(2)

關燈
    第一八一章皈依三寶(2) 最尊貴的淨蓮上師講授 皈依了三寶之後,應該怎麼做?是不是皈依完了然後就結束了?很多人是被人家拉去皈依,糊裡糊塗的皈依,然後回去也沒有繼續再做些什麼事情,他以為皈依就好了。

    所以這個觀念很重要,我們要帶領其他衆生進入佛門的話,一定要至誠皈依會比較理想,就是說自己誓願要接受皈依,而且是至誠皈依;要不然他那個皈依并不能産生皈依的功德,如果不是自己誓願要皈依的話,然後皈依之後也沒有再繼續從事學佛修行的事情的話,他隻能說跟佛法結個緣,隻能這樣說。

     所以皈依這件事情,我們要先了解為什麼要皈依?怎麼樣才算是有真實的皈依?那皈依之後到底要從事哪一些修行的工作?我們今天介紹,它有兩個傳承:一個是相宗的傳承,一個是性宗的傳承。

    我們知道相宗是以無着菩薩這個系統為主,性宗的傳承是以龍樹菩薩這個系統為主,内容是大同小異的。

     我們先介紹相宗的系統,就是無着菩薩這個系統,它告訴我們皈依之後到底要做哪些事情。

     皈依之後,當然要先找一個善知識,所以皈依佛的意思就是:我們要皈依一個教導我們佛法的善知識,這是第一步。

    因為我們不可能皈依之後就自己學習了,所以一定要依止一個善知識來學習,他最好是具德的善知識。

    所以第一步,依止善知識,所以皈依佛的意思,就是皈依教導我們佛法的善知識。

     那皈依法呢,就是要聽聞正法,你皈依了這位善知識,也不是皈依完就完了,還要跟他學習所有經論的、法教的内容、修行的内容。

    所以親近善知識之後,不是到那邊結結緣,有空坐坐、喝茶聊天,不是這樣子,要聽聞正法。

    聽聞正法也不是聽完回去就完了,還要如理思惟,法随法行,就是依教奉行。

    聽聞正法,就是聞的部分嘛;如理思惟,就是思的部分;法随法行,就是修的部分。

    所以就說明:我們依止善知識之後要聞思修就對了,聞思修佛法,所以皈依法的意思就是我們要聞思修佛法,先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

    法随法行的意思就是:随着能夠幫助我們到達涅盤解脫的教法而正修行的意思,這就是法随法行的意思。

     那皈依僧呢?就是認定修涅盤解脫法的人作為自己修行的助伴,和他一起共同來學習,這就是皈依僧之後所要做的事情。

     除了這個之外,我們還要修習止觀,就是諸根不掉。

    諸根不掉在《廣論》的道前基礎曾經介紹過,就是密護根門、飲食知量、正知而行、睡眠瑜伽——這四個是我們進入止觀的前方便,就是四種資糧,這四個你做得好不好?有沒有具足?如果說這四個條件你平常都做到的話,你現在修止觀,可以很快的就證得禅定跟開發智慧,所以它變成是我們修習止觀的四種資糧,在道前基礎我們已經介紹過了。

     現在它就是說明我們皈依三寶了之後,就要具足這四個條件:密護根門、飲食知量、正知而行、還有睡眠瑜伽。

    接着就要修習止觀。

    諸根不掉的意思,就是六根,諸根就是指我們六根不掉舉,諸根不掉舉,就是密護根門的意思。

    還有包含了我們怎麼樣六根面對六塵的時候,如何修止觀。

    這個部分在我們講《天台小止觀》的時候也介紹過了,你們可以回頭去翻那個資料,“曆緣對境修止觀”,你眼睛看東西的時候,你怎麼修止觀,耳朵聽聲音的時候,你怎麼修止觀,裡面都已經介紹過,前面我們上《天台小止觀》的時候都已經詳細說明,平常就要這樣來修止觀,這就是我們皈依之後要學習的内容。

     還沒有完,還有一切佛法的内容都要學習,三藏十二部,總結起來就是戒定慧三學嘛,那戒定慧三學又以戒學為定學跟慧學的基礎,所以我們皈依之後,就要随自己的能力歡喜去受戒、去持戒,因為它是三學的根本,戒定慧三學的根本。

    所以我們都是三皈五戒嘛,先三皈依之後,然後受五戒,有機會就是參加八關齋戒,再受菩薩戒;密教的話,就還要再受密教的一些戒律,像《上師五十頌》啊、<十四根本堕戒>這些都是要受的。

    所以要以戒學為根本、修行的根本,因為它最重要,這個基礎打好之後,你的定慧力才能夠成就。

    定慧力怎麼來?就是修止觀來的,所以就變成我們要清淨的持戒,然後要修習止觀成就定學跟慧學。

    皈依之後,我們就要好好地來修戒定慧三學,因為它是一切佛法最主要而且是最根本的内容。

     除了這個之外,還要練習佛的大悲心。

    所以皈依三寶之後,我們就不要有傷害衆生的念頭,就是我們要護念衆生的心,不讓他生煩惱,這是學習佛的大悲。

    所以我們每天就要很注意周遭的人事物,是不是有讓人家生煩惱。

    當然我們皈依之後,也不可能再去傷害動物或者是虐待動物;可是因為我們居家環境的關系,我們會不會因為怕狗亂跑,還是什麼寵物亂跑,然後把牠拴起來、綁起來或者是把牠關起來?牠會不會因此失去了自由?本來那個鳥可以在天空中自由地飛翔;可是我們現在為了要觀賞牠,把牠占為己有,就把牠關在一個小小的籠子裡面,或者是各種的寵物。

    現在寵物都是千奇百怪,也有人養大蟒蛇啊、蜥蜴啊什麼……很多,可是牠本來在大自然當中、森林原野當中可以任意地奔馳;可是我們現在為了想要收集一些寵物,然後就把牠養在家裡面。

    如果說你有一個大庭院或者是大花園、還是大房間可能都還比較好。

    可是如果說我們居住的環境已經很狹小的話,那我們是不是有很輕微虐待動物的嫌疑?不要講得太嚴重,因為可能有師兄家裡有養狗、養貓、養鳥、養蛇什麼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就是因為我們會體會、因為護念衆生的心的關系,所以牠受到傷害,我們也會很難過,牠被關起來,我們也覺得好像于心不忍,會慢慢有這樣的念頭,就是不忍心去傷害衆生,是因為你的大悲心不斷不斷在增長的關系,你是很自然的,什麼事情都會先想到别人怎麼樣,别人方不方便?那他會不會受到傷害?我們先考慮到别人,而不是以自己的利益為先,這是皈依之後慢慢慢慢,因為修戒定慧的關系,慢慢就比較能夠去體會衆生他們到底在想什麼,我要怎麼表現對他們會比較好,就是顧慮到别人的時間會比顧自己的時間慢慢地增加,那就表示我們的大悲心不斷地在增長。

    所以這個很重要,我們每天都希望我們的大悲心、智慧都不斷不斷地在增加。

     最後一個,就是我們每天要時時不忘供養三寶。

    因為我們這一世所有受用的、所有的圓滿,其實都是三寶的恩德。

    可能我們沒有想這麼多,沒有想這麼深遠。

    我們會想說“我今天日子過得好,是我努力賺錢來的嘛,跟三寶有什麼關系?我今天感得一個好的眷屬,一個美滿的家庭,或者是有孝順的子女,或者能夠找到一個很好的工作,遇到一個很好的老闆,還有很好的同事,都是我自己的命好嘛、我的運好,不是嗎?跟三寶有什麼關系?” 其實一切的幸運,我們看起來是幸運或者是順境,都是因為過去世我們曾經皈依三寶,修學佛法的内容,知道怎麼樣斷除一切的惡業,知道怎麼樣來增長一切的善業,累積很多的功德跟福報,這一世才可以感得種種世間的圓滿,那怎麼可以說跟三寶沒關系呢?所以我們一定都不是這一世才開始學佛,然後跟佛法結緣,不是。

    一定是在過去世就已經蒙受三寶的恩德,過去世我們就是因為親近佛法,然後如理的修行,所有善行功德在這一世果報現前了、果報成熟了,所以才有種種的圓滿,種種順心的事情——那不是三寶教導我們的嗎?如果說我們過去沒有皈依三寶,沒有學習的話,那也不知道要如理如法的來修行,來斷除十惡業、行十善業,這一世當然就沒有辦法感得這麼多好的果報。

    所以我們要追溯這種種美好的來源,其實是三寶的恩德。

     所以我們為了感念三寶的恩德,我們就每天時時地不忘要供養三寶,那也是因為你繼續地不忘供養三寶,供養三寶的功德又繼續地累積,我們将來感得的果報會比這一世更圓滿,這樣每一世生生增上,所以我們生生世世都是受到三寶的恩德。

    所以我們最平常的,至少你每天用三餐之前不要忘記供養三寶:“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法界一切衆生。

    若飯食時,當願衆生,禅悅為食,法喜充滿”,至少要這樣子,這是最少最少的供養三寶,在吃飯或者是喝水之前。

    時時不忘供養三寶,就是說其實随時都可以供養,不是吃飯的時候才想到供養,喝水的時候才想到供養。

    我今天如果逛街買一頂新帽子,我還沒有戴之前,先供養三寶,感念三寶的功德,讓我有這樣的福報,有錢可以買東西。

    買一件新衣服回來先别急着穿,先供養三寶,感念三寶的恩德,我有新衣穿,買一雙新鞋子也是。

    随時都是存着這個感念三寶的恩,然後随時都不忘供養三寶——這個就是我們皈依之後,每天要做的事情。

     這是第一個傳承,就是相宗所傳的,無着菩薩跟世親菩薩,他們的系統是這樣來教導我們的。

     那性宗的傳承,就是龍樹菩薩的傳承呢,它說得比較多一點,它是分成别學跟共學的部分。

    别學就是個别來學習、個别來說明;共學的部分,就是共同來學習的。

    别學的部分有六點,共學的部分也有六點。

     我們先介紹别學的部分。

    這六點當中,有三點是應該遮止的,就是你皈依之後就不要做的三件事情;另外三個别學的部分,就是你皈依之後應該要這樣做的事情。

    所以,三個是遮止的,三個是應該要學的,這個是别學的部分。

     我們先講應該遮止的部分,就是你皈依三寶之後,哪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