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身体健康才是真
關燈
小
中
大
爸爸的身體在媽媽和家人的精心護理下,逐漸恢複了正常。
再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理,大松爸爸又恢複了往日的活力。
這差不多折騰了有一年多時間了,辛苦了家人,愁壞了媽媽,爸爸當時自己也不知道怎麼一回事?好在一切都過去了,新的生活又開始了。
轉眼間,又到1975年5月12号,這天是農曆四月初二,是大松外公的生日,大松爸爸的身體恢複了,健康,因為有一年多時間沒有去外公家裡了,這一次就比較隆重,爸爸媽媽大松和弟弟還背了有禮物,家人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爸爸還是像過去一樣帥氣,精神抖擻,由于相當于休息了一年,皮膚顯得更加白淨,大松和弟弟也長高了,在這一年裡,大舅舅也結婚了,還有了一個小寶寶,我舅舅也長高了,他比大松大兩歲,一個人經常到陳小學去玩,小姨也長高了,比大松小一歲,反正就是一個矮矮的小女孩,她可是媽媽的親妹妹。
從家裡到外婆家路還是這麼長的路,道路兩旁的建築還是原來一模一樣,這兩三年也沒有什麼變化,有變化的,隻是人們的年齡增大了,人口數量增加了,那個時代還是一如既往的熱火朝天,但是這是一種虛假的現象,對老百姓生活來說根本沒有實質性的提高。
大松也漸漸的對道路兩旁的标記有所認識了,印象也越來越深了,上坡下坎,小河,水庫,大樹,石碑,他都記在心裡。
爸爸一會兒背着大松,一會兒又讓大松走,走一段背一段,這個也是對大松的鍛煉,弟弟一直坐在背簍裡,兩隻眼睛四處張望,對外邊的風景感到好奇,一路走一路嘻嘻哈哈,弟弟在背簍裡蹦來蹦去,顯得非常快樂。
差不多有一年多沒有走這條路了,還是原來的路,隻是行人增多了,每天來的來去的去,長溝的風景依然美麗,莊稼茁壯成長,時間正是農忙季節,栽秧,栽秧,繼續栽秧,搶收搶種的季節,收小麥插秧繼續栽秧,溝裡的插秧早一點,山上的插秧晚一點。
在今年的雨水充足,水庫裡的水你都派上了用場,水庫的基礎設施還沒有完善,但是裡面儲存的水量很多,大家都用抽水機來提灌水,修築水庫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個長期的工作,有的修建幾年,有的十多年。
大松的爸爸媽媽,還有弟弟走到樂興溪街道先休息了,一會兒在茶店裡喝了一會兒茶。
兩個大人帶兩個小孩趕20來裡的路,還是有一點累的,大松爸爸的身體剛剛康複,也不能太勞累。
在店裡買了兩包香煙,又繼續向外婆家走,走到碑垭口差不多用了一個小時,碑垭口的涼風依舊涼爽,正值初夏,高高的松樹和茂盛的松枝擋住了烈日,下的青石包上正是乘涼的好地方,松林裡松枝散發出一股特别的清香,可以提神醒腦,讓人心情非常的愉悅,增家溝水庫裡面有十多台抽水機,正在往外抽水,澆灌下遊的莊稼,下遊的水田,真需要大量用水,這是插秧的季節,也是栽秧的好時機,今牟天不冷。
川北的氣候有時真有一點古怪,特别是栽秧的季節,本來是小陽春,而且也是初夏時節,聽老人說過去栽秧的時候還要烤火,冷得人們打抖,是由于北方的冷空氣入侵,這種現象比較少見,川北有一句諺語,“小夥子你莫誇,三月有個桐子花”。
就是說年輕的小夥子,你不要太得意,三月份還有冷的時候,桐子花開的時候,那幾天就是要降溫,就這麼奇怪。
曾家溝水庫也是正在建設之中,還沒有完全完工。
完善工程還沒有接近尾聲。
當時的财力有限,所以每年都有每年的預算,算是不能超标的計劃經濟嘛,計劃多少就用多少就做多少事。
所以水庫的自流系統還沒有搞好,天采取的是提罐方式,用抽水機來解決用水的問題。
不管怎麼樣?不要耽誤農時,栽下水稻就可以了,水席裡的水反正是老天給的,以前全部把水抽幹,有大量的農田需要用水,還有生活用水,還有人畜用水,六月份以後就要關閘儲水,保證一定的水位,隻要不超過防洪線就可以了,是也要給水庫預留一定的儲水量,就怕出現惡劣天氣狂風暴雨,管理水庫也是有一套科學經驗的。
這些水庫隻是一些小水庫,當然沒有三峽大壩那麼壯觀,這裡隻能算是一個山灣堰塘,在丘陵地帶來說也算是不小的一個人工湖泊,有了水庫至少生活用水不成問題,還可以養魚,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
由于這是大忙季節,所以路上的行人就比較少,家裡到外婆家就沒有遇到幾個行人,因為大家都在莊稼田裡插秧,走親訪友的當然也就比較少。
大松的爸爸因為有一兩年沒有去外公家了,所以今年無論如何也要去,在碑垭口稍作休息,開始往下面走,很快就到了黃角樹了,舅舅,二姨他們早就在那裡等候了,他們幾個抱着大松和弟弟高高興興地往外婆家走,轉一道彎拐個一道拐,外婆家快到了,映入眼簾的是廚房炊煙,廚房裡的切菜聲遠遠都能聽見,炒菜的香味,随着微風的吹拂飄向很遠很遠。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外公一家人,還有他的弟弟都在院壩裡,早早等候,等候大松一家的到來,兩外孫都這麼大了,一大家人都非常高興,好久沒見面了,幾位長輩也詢問了一下爸爸的近況,問身體恢複的怎麼樣?當然,大家都見面了,這跟以前好的時候沒有什麼區别,已經徹底的恢複了健康,還能下地幹活了。
外公的生日,大家都回來,主要就是讓大家放下心來了解一下真實的情況,以免大家提心吊膽,不必擔心。
吃肉吃酒,,這個照常進行,中午11點半就開飯了。
你平常時間開飯,早一點。
因為下午生産隊還有活兒要幹,外公他們生産隊也正在插秧,田壩,磅上的旱田,隻要能插秧的地方,都有幹活的身影,這是播種的季節也是忙碌的季節。
中午吃飯差不多花了一個小時的時間,因為下午都還要去田裡插秧。
午後的陽光溫暖而炙熱,幾天裡的水波光漣漣,頭牛正在拉着扒扒着田,好好的田,緊接着就是插秧,一個人一天也就能差半畝田,當時沒有機械化,全靠人工栽插。
工朝陽速度肯定沒有機械化快,那個時候的農村很少能看到插秧機,當然北方的大田除外,幽靈地帶基本上都是小塊田,而且是以梯田的形式,不方便使用機械化,當然現在有那種微耕機器,當時的機器都非常笨重,有的田幾丈,有的田十多丈,丘陵地帶超過一畝大田,數量就不是很多,全使用無機械化耘種,就是老牛拉犁,幾千年一直到現在都還在使用這種方法,雖然現在有了維根機器,但是一些種田的年齡都比較大,又不會使用,水牛,那就方便多了,一把草的事情就搞定。
曾家溝的田塊頭比較大,有的兩三畝,有的四五畝,看上去像一個小湖面,大款大田三頭四頭牛,同時下田耕作,這樣的時候也就是十多20個人同時在插,因為田太大,人少了根本就幹不下來。
插秧是很辛苦的事,但是人們的精神還是很強大的,思想也是很樂
再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理,大松爸爸又恢複了往日的活力。
這差不多折騰了有一年多時間了,辛苦了家人,愁壞了媽媽,爸爸當時自己也不知道怎麼一回事?好在一切都過去了,新的生活又開始了。
轉眼間,又到1975年5月12号,這天是農曆四月初二,是大松外公的生日,大松爸爸的身體恢複了,健康,因為有一年多時間沒有去外公家裡了,這一次就比較隆重,爸爸媽媽大松和弟弟還背了有禮物,家人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爸爸還是像過去一樣帥氣,精神抖擻,由于相當于休息了一年,皮膚顯得更加白淨,大松和弟弟也長高了,在這一年裡,大舅舅也結婚了,還有了一個小寶寶,我舅舅也長高了,他比大松大兩歲,一個人經常到陳小學去玩,小姨也長高了,比大松小一歲,反正就是一個矮矮的小女孩,她可是媽媽的親妹妹。
從家裡到外婆家路還是這麼長的路,道路兩旁的建築還是原來一模一樣,這兩三年也沒有什麼變化,有變化的,隻是人們的年齡增大了,人口數量增加了,那個時代還是一如既往的熱火朝天,但是這是一種虛假的現象,對老百姓生活來說根本沒有實質性的提高。
大松也漸漸的對道路兩旁的标記有所認識了,印象也越來越深了,上坡下坎,小河,水庫,大樹,石碑,他都記在心裡。
爸爸一會兒背着大松,一會兒又讓大松走,走一段背一段,這個也是對大松的鍛煉,弟弟一直坐在背簍裡,兩隻眼睛四處張望,對外邊的風景感到好奇,一路走一路嘻嘻哈哈,弟弟在背簍裡蹦來蹦去,顯得非常快樂。
差不多有一年多沒有走這條路了,還是原來的路,隻是行人增多了,每天來的來去的去,長溝的風景依然美麗,莊稼茁壯成長,時間正是農忙季節,栽秧,栽秧,繼續栽秧,搶收搶種的季節,收小麥插秧繼續栽秧,溝裡的插秧早一點,山上的插秧晚一點。
在今年的雨水充足,水庫裡的水你都派上了用場,水庫的基礎設施還沒有完善,但是裡面儲存的水量很多,大家都用抽水機來提灌水,修築水庫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個長期的工作,有的修建幾年,有的十多年。
大松的爸爸媽媽,還有弟弟走到樂興溪街道先休息了,一會兒在茶店裡喝了一會兒茶。
兩個大人帶兩個小孩趕20來裡的路,還是有一點累的,大松爸爸的身體剛剛康複,也不能太勞累。
在店裡買了兩包香煙,又繼續向外婆家走,走到碑垭口差不多用了一個小時,碑垭口的涼風依舊涼爽,正值初夏,高高的松樹和茂盛的松枝擋住了烈日,下的青石包上正是乘涼的好地方,松林裡松枝散發出一股特别的清香,可以提神醒腦,讓人心情非常的愉悅,增家溝水庫裡面有十多台抽水機,正在往外抽水,澆灌下遊的莊稼,下遊的水田,真需要大量用水,這是插秧的季節,也是栽秧的好時機,今牟天不冷。
川北的氣候有時真有一點古怪,特别是栽秧的季節,本來是小陽春,而且也是初夏時節,聽老人說過去栽秧的時候還要烤火,冷得人們打抖,是由于北方的冷空氣入侵,這種現象比較少見,川北有一句諺語,“小夥子你莫誇,三月有個桐子花”。
就是說年輕的小夥子,你不要太得意,三月份還有冷的時候,桐子花開的時候,那幾天就是要降溫,就這麼奇怪。
曾家溝水庫也是正在建設之中,還沒有完全完工。
完善工程還沒有接近尾聲。
當時的财力有限,所以每年都有每年的預算,算是不能超标的計劃經濟嘛,計劃多少就用多少就做多少事。
所以水庫的自流系統還沒有搞好,天采取的是提罐方式,用抽水機來解決用水的問題。
不管怎麼樣?不要耽誤農時,栽下水稻就可以了,水席裡的水反正是老天給的,以前全部把水抽幹,有大量的農田需要用水,還有生活用水,還有人畜用水,六月份以後就要關閘儲水,保證一定的水位,隻要不超過防洪線就可以了,是也要給水庫預留一定的儲水量,就怕出現惡劣天氣狂風暴雨,管理水庫也是有一套科學經驗的。
這些水庫隻是一些小水庫,當然沒有三峽大壩那麼壯觀,這裡隻能算是一個山灣堰塘,在丘陵地帶來說也算是不小的一個人工湖泊,有了水庫至少生活用水不成問題,還可以養魚,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
由于這是大忙季節,所以路上的行人就比較少,家裡到外婆家就沒有遇到幾個行人,因為大家都在莊稼田裡插秧,走親訪友的當然也就比較少。
大松的爸爸因為有一兩年沒有去外公家了,所以今年無論如何也要去,在碑垭口稍作休息,開始往下面走,很快就到了黃角樹了,舅舅,二姨他們早就在那裡等候了,他們幾個抱着大松和弟弟高高興興地往外婆家走,轉一道彎拐個一道拐,外婆家快到了,映入眼簾的是廚房炊煙,廚房裡的切菜聲遠遠都能聽見,炒菜的香味,随着微風的吹拂飄向很遠很遠。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外公一家人,還有他的弟弟都在院壩裡,早早等候,等候大松一家的到來,兩外孫都這麼大了,一大家人都非常高興,好久沒見面了,幾位長輩也詢問了一下爸爸的近況,問身體恢複的怎麼樣?當然,大家都見面了,這跟以前好的時候沒有什麼區别,已經徹底的恢複了健康,還能下地幹活了。
外公的生日,大家都回來,主要就是讓大家放下心來了解一下真實的情況,以免大家提心吊膽,不必擔心。
吃肉吃酒,,這個照常進行,中午11點半就開飯了。
你平常時間開飯,早一點。
因為下午生産隊還有活兒要幹,外公他們生産隊也正在插秧,田壩,磅上的旱田,隻要能插秧的地方,都有幹活的身影,這是播種的季節也是忙碌的季節。
中午吃飯差不多花了一個小時的時間,因為下午都還要去田裡插秧。
午後的陽光溫暖而炙熱,幾天裡的水波光漣漣,頭牛正在拉着扒扒着田,好好的田,緊接着就是插秧,一個人一天也就能差半畝田,當時沒有機械化,全靠人工栽插。
工朝陽速度肯定沒有機械化快,那個時候的農村很少能看到插秧機,當然北方的大田除外,幽靈地帶基本上都是小塊田,而且是以梯田的形式,不方便使用機械化,當然現在有那種微耕機器,當時的機器都非常笨重,有的田幾丈,有的田十多丈,丘陵地帶超過一畝大田,數量就不是很多,全使用無機械化耘種,就是老牛拉犁,幾千年一直到現在都還在使用這種方法,雖然現在有了維根機器,但是一些種田的年齡都比較大,又不會使用,水牛,那就方便多了,一把草的事情就搞定。
曾家溝的田塊頭比較大,有的兩三畝,有的四五畝,看上去像一個小湖面,大款大田三頭四頭牛,同時下田耕作,這樣的時候也就是十多20個人同時在插,因為田太大,人少了根本就幹不下來。
插秧是很辛苦的事,但是人們的精神還是很強大的,思想也是很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