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返回之时
關燈
小
中
大
從張洪那裡得到的兌換物資種類之豐富,讓各個部落喜出望外。
這麼多天的生活,哪個部落不知道熊部落生産出來的東西好用? 陶器、陶罐、麻布、藤筐、鴨子、小雞、皮衣、靴子……衆多的東西讓大家挑花了眼,直到這時,其他部落才覺得自己得到的收獲實在兌換不了太多的東西,但不換又覺得不甘心,這段時間的生活,熊部落的各種産品都很有用,他們是深有體會的,所以不管是熊部落什麼産品,無腦購入準沒錯。
可惜自己打工賺來的報酬實在太少! 張洪笑了,巫也笑了,隻要他們覺得這些東西對他們有用,想要交換,無論成功不成功,熊部落已經赢了。
雇傭他們來給熊部落打工,不僅僅隻是為了幫助熊部落建設這麼簡單。
在張洪看來,部落生産的東西,最終都是要交易出去的,隻有交換出去才能産生價值。
比如陶器,部落裡存放着100口陶鍋,可有什麼用?每天用來煮飯的就那幾口,剩下的不光占地方,而且還得好好保存,占用勞動力。
但為什麼熊部落還要偶爾讓熊木他們制作一些呢? 在與各部落的交流中,都知道這些東西的用處,而其他部落也不會制作,這就完全是賣方市場了,熊部落怎麼定價,其他部落就得跟着,不跟?那就繼續烤肉吧。
張洪不是這樣一個行事霸道的人,也沒有把其他部落當做羊毛來使勁薅的想法,但适當地賺取一些差價,彌補一下自己的智慧總是可以的吧。
而且也不單單為了熊部落自己,技術的推廣和應用,也會讓這些生産力極度落後的其他部落,有一些提升。
别的先不說,用鹽腌制的肉幹和鹹魚,這些部落的族人回去,都會帶上幾十條,就相當于之前部落裡冬天一個月的消耗啊,甚至一些小部落整個冬天都沒有這麼多的食物。
為了打消這些部落沒有多少“現金”的疑慮,張洪還表示,你們可以回家拿啊。
張洪給了他們一個無法拒絕的提議,熊部落将用100頭驢子組成兩支交易隊伍,沿着之前與各部落交易的順序,前往各個部落,而這些部落的“雇傭軍”,安全起見,可以跟随交易隊伍一起,回到部落,屆時,這些部落可以用七成的價格來兌換交易隊伍的物資,可以是用人口、獵物、獸皮、鹹魚等等。
七成!很多部落的人不明白這個折扣該怎麼算,但不乏有聰明人已經知道了,這個優惠的力度有多大,此時還不“買買買”,瘋狂地剁手,那還等什麼。
組建交易隊伍,除了去跟各個部落做物資交換外,還有一些其他方面的考慮:制約各個部落交流的,道路通行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而當他們體會到修好的路,提升很多效率的時候,他們會回去講述修路的重要性;而在熊部落打工的經曆,還有各種見聞,也會讓他們跟部落的族長和族人講述熊部落産品的正确用途; 貿易隊跟這些部落的人一起回去,不僅能夠讓這些人看到部落驢車的通行速度,同時也會集中起來,保護交易隊伍不遭受野獸的襲擊,畢竟是100頭驢子,沿路上的各種猛獸也會經不住誘惑,想來會給部落運輸隊帶來一些麻煩。
檢驗道路的通行效率,保護交易隊伍的安全,是這次行動的重點。
張洪又給了帶隊的熊雨熊欣另外一個任務,就是讓他們跟各個部落的族長說明,熊部落可以收獸皮、麻、粟籽、礦石等物品,入冬之前還有2個多月的時間,熊部落會每個月來與這些部落進行一次交易:去的時候賣熊部落的産品,回來的時候收其他部落的原材料,如果交易的時候,沒有各部落想要的産品,那熊部落可以在下次交易的時候給帶過來,并且會多給一點。
而其他部落如果想要熊部落的産品,也可以以同樣的方式來“賒賬”,比如想要陶器,隻有麻,而且麻的數量還不夠,那可以先賒賬,談好下個月還多少麻,陶器就可以先給你們。
至于其他的原因,張洪沒有細說,這是明年的事情了。
在交易隊伍交易的過程中,會讓他們帶着粟米,讓各個部落品嘗,讓他們知道這些随處可見的“草籽”,是多麼重要的食物。
明年春耕以後,張洪将從西向東,一個部落一個部落地拜訪他們,讓部落與部落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密,讓這些部落作為熊部落勞動力的來源地和原材料的供應地,順便讓這些部落逐漸地從狩獵和采集為主轉向以農耕為主。
很多時候張洪是沒有辦法,不得不待在部落裡。
雖然他前世工作是去戶外探險,但去的都不是什麼有危險的地方,本身來說還算是比較宅的,而且經過探險遇難,這一世更加謹慎。
但有些事情你不去實地查看,你就不知道這其中可能蘊含的機會。
沿途的地形地貌如何?有什麼礦産?還有沒有其他部落的存在?他們的生活方式是怎樣的?這些問題,即使是部落裡學習文字最多的巫,也沒有辦法準确地向他描述他想要知道的事情。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對外探索,很有必要。
現有的部落,共有人口約2000人,18個部落有大有小。
百分之九十的食物都是從狩獵和采集中得來的,剩下的,則是各種途徑獲得,所占用的人口,至少是占族中一半的青壯年,就算如此,食物也是很緊缺。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張洪将逐漸改變周圍部落的食物來源途徑,将六成的人口用于農業,食物來源從農業中獲得至少百分之六十。
而到了那個時候,就會形成一個以熊部落為核心的“部落聯盟”,并通過這些部落不斷地向外進行擴散,從而影響着周圍的生産生活方式,從而不斷壯大。
在各部族幫忙開墾荒地的時候,張洪則跟熊木、樹杈等人研究着水磨和水碓。
水碓的原理很簡單,結構也不複雜,就是利用杠杆原理。
而水碓的工作原理分為兩個部分:動力和舂搗。
動力部分通過在儲能的一端,木頭上開上一個特殊的水槽,在水邊引入水流注入後,這一端會因為重力下降,将安置着舂搗設備的另一端高高擡起,然後到一定的高度,水槽中的水将會被排出水槽,而另一端的舂搗設備,則在重力的影響下,砸向舂臼中的粟米,而溪水又開始重新注入水槽。
這種裝置還能加裝止停功能,隻要斷水或者在一端支上一根木頭,便能進行停止,供族人收集舂好的粟米。
如此往複,由水流代替人工舂米,實現了原始的自動化。
雖然在單位時間裡,這種舂米的辦法沒有人工舂的快,但勝在這是不需要耗費人力的裝置,而且效率不
這麼多天的生活,哪個部落不知道熊部落生産出來的東西好用? 陶器、陶罐、麻布、藤筐、鴨子、小雞、皮衣、靴子……衆多的東西讓大家挑花了眼,直到這時,其他部落才覺得自己得到的收獲實在兌換不了太多的東西,但不換又覺得不甘心,這段時間的生活,熊部落的各種産品都很有用,他們是深有體會的,所以不管是熊部落什麼産品,無腦購入準沒錯。
可惜自己打工賺來的報酬實在太少! 張洪笑了,巫也笑了,隻要他們覺得這些東西對他們有用,想要交換,無論成功不成功,熊部落已經赢了。
雇傭他們來給熊部落打工,不僅僅隻是為了幫助熊部落建設這麼簡單。
在張洪看來,部落生産的東西,最終都是要交易出去的,隻有交換出去才能産生價值。
比如陶器,部落裡存放着100口陶鍋,可有什麼用?每天用來煮飯的就那幾口,剩下的不光占地方,而且還得好好保存,占用勞動力。
但為什麼熊部落還要偶爾讓熊木他們制作一些呢? 在與各部落的交流中,都知道這些東西的用處,而其他部落也不會制作,這就完全是賣方市場了,熊部落怎麼定價,其他部落就得跟着,不跟?那就繼續烤肉吧。
張洪不是這樣一個行事霸道的人,也沒有把其他部落當做羊毛來使勁薅的想法,但适當地賺取一些差價,彌補一下自己的智慧總是可以的吧。
而且也不單單為了熊部落自己,技術的推廣和應用,也會讓這些生産力極度落後的其他部落,有一些提升。
别的先不說,用鹽腌制的肉幹和鹹魚,這些部落的族人回去,都會帶上幾十條,就相當于之前部落裡冬天一個月的消耗啊,甚至一些小部落整個冬天都沒有這麼多的食物。
為了打消這些部落沒有多少“現金”的疑慮,張洪還表示,你們可以回家拿啊。
張洪給了他們一個無法拒絕的提議,熊部落将用100頭驢子組成兩支交易隊伍,沿着之前與各部落交易的順序,前往各個部落,而這些部落的“雇傭軍”,安全起見,可以跟随交易隊伍一起,回到部落,屆時,這些部落可以用七成的價格來兌換交易隊伍的物資,可以是用人口、獵物、獸皮、鹹魚等等。
七成!很多部落的人不明白這個折扣該怎麼算,但不乏有聰明人已經知道了,這個優惠的力度有多大,此時還不“買買買”,瘋狂地剁手,那還等什麼。
組建交易隊伍,除了去跟各個部落做物資交換外,還有一些其他方面的考慮:制約各個部落交流的,道路通行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而當他們體會到修好的路,提升很多效率的時候,他們會回去講述修路的重要性;而在熊部落打工的經曆,還有各種見聞,也會讓他們跟部落的族長和族人講述熊部落産品的正确用途; 貿易隊跟這些部落的人一起回去,不僅能夠讓這些人看到部落驢車的通行速度,同時也會集中起來,保護交易隊伍不遭受野獸的襲擊,畢竟是100頭驢子,沿路上的各種猛獸也會經不住誘惑,想來會給部落運輸隊帶來一些麻煩。
檢驗道路的通行效率,保護交易隊伍的安全,是這次行動的重點。
張洪又給了帶隊的熊雨熊欣另外一個任務,就是讓他們跟各個部落的族長說明,熊部落可以收獸皮、麻、粟籽、礦石等物品,入冬之前還有2個多月的時間,熊部落會每個月來與這些部落進行一次交易:去的時候賣熊部落的産品,回來的時候收其他部落的原材料,如果交易的時候,沒有各部落想要的産品,那熊部落可以在下次交易的時候給帶過來,并且會多給一點。
而其他部落如果想要熊部落的産品,也可以以同樣的方式來“賒賬”,比如想要陶器,隻有麻,而且麻的數量還不夠,那可以先賒賬,談好下個月還多少麻,陶器就可以先給你們。
至于其他的原因,張洪沒有細說,這是明年的事情了。
在交易隊伍交易的過程中,會讓他們帶着粟米,讓各個部落品嘗,讓他們知道這些随處可見的“草籽”,是多麼重要的食物。
明年春耕以後,張洪将從西向東,一個部落一個部落地拜訪他們,讓部落與部落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密,讓這些部落作為熊部落勞動力的來源地和原材料的供應地,順便讓這些部落逐漸地從狩獵和采集為主轉向以農耕為主。
很多時候張洪是沒有辦法,不得不待在部落裡。
雖然他前世工作是去戶外探險,但去的都不是什麼有危險的地方,本身來說還算是比較宅的,而且經過探險遇難,這一世更加謹慎。
但有些事情你不去實地查看,你就不知道這其中可能蘊含的機會。
沿途的地形地貌如何?有什麼礦産?還有沒有其他部落的存在?他們的生活方式是怎樣的?這些問題,即使是部落裡學習文字最多的巫,也沒有辦法準确地向他描述他想要知道的事情。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對外探索,很有必要。
現有的部落,共有人口約2000人,18個部落有大有小。
百分之九十的食物都是從狩獵和采集中得來的,剩下的,則是各種途徑獲得,所占用的人口,至少是占族中一半的青壯年,就算如此,食物也是很緊缺。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張洪将逐漸改變周圍部落的食物來源途徑,将六成的人口用于農業,食物來源從農業中獲得至少百分之六十。
而到了那個時候,就會形成一個以熊部落為核心的“部落聯盟”,并通過這些部落不斷地向外進行擴散,從而影響着周圍的生産生活方式,從而不斷壯大。
在各部族幫忙開墾荒地的時候,張洪則跟熊木、樹杈等人研究着水磨和水碓。
水碓的原理很簡單,結構也不複雜,就是利用杠杆原理。
而水碓的工作原理分為兩個部分:動力和舂搗。
動力部分通過在儲能的一端,木頭上開上一個特殊的水槽,在水邊引入水流注入後,這一端會因為重力下降,将安置着舂搗設備的另一端高高擡起,然後到一定的高度,水槽中的水将會被排出水槽,而另一端的舂搗設備,則在重力的影響下,砸向舂臼中的粟米,而溪水又開始重新注入水槽。
這種裝置還能加裝止停功能,隻要斷水或者在一端支上一根木頭,便能進行停止,供族人收集舂好的粟米。
如此往複,由水流代替人工舂米,實現了原始的自動化。
雖然在單位時間裡,這種舂米的辦法沒有人工舂的快,但勝在這是不需要耗費人力的裝置,而且效率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