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热火朝天的建设(七)
關燈
小
中
大
多公斤!
幾百畝土地上的收獲,讓每個人都大吃一驚!
除了張洪以外。
見慣了後世一畝地水稻或者小麥幾百公斤至上千公斤的産量,63公斤,這點畝産對他來說,毫無驚豔的感覺。
不說後世高産品種的小米,産量在800多公斤是如何的驚人,光是普通的300-400公斤,就足夠讓張洪對熊部落的畝産63公斤免疫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這個時代的潛力很大。
去年野地裡估計就隻有30多公斤,今年經過初步的農耕,就實現了産量的翻倍,那要是再提高一些技術呢?産量會上升的更快吧,不求達到300公斤,哪怕達到三分之一,100公斤,那也足夠讓部落轉型為以農業為主的食物生産方式了。
成堆成堆的粟杆和粟粒,對于其他部落來說,卻是很驚豔。
他們都知道野外有很多這種野草,但幾乎沒有人想着去拿這些草籽當食物。
因為這些草籽實在太小了,收集、處理起來也絕對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
對于這些部落來說,沒有陶器、沒有知道如何食用的辦法,再多的草籽,收集起來也不會有什麼大的用處。
原來還可以這樣?在部落周圍的空地上撒上草籽,等秋天就能收獲這麼多。
參與勞作的其他部落的族人,其中也不乏腦筋轉的快的,既然熊部落的張洪族長對這些草籽如此推崇,那是不是說明…… 自己的部落是不是也可以收集一些? 張洪現在可沒有功夫管這些部落的胡思亂想,有個很嚴重的問題要解決: 這麼多粟如何存放? 按照去年野地收獲的粟,再往上加上兩三成,張洪預計隻能收獲多公斤的粟,沒想到,直接在這個基礎上增加了三分之一。
原本用于儲存粟子的房間,這下真不夠用了。
前幾天收獲的粟就将整個倉庫都堆滿了,在第五天的時候,熊巫他們就覺得提前準備的麻袋和陶缸裝不下,原來用于裝糧食的房間,已經被摞起來的麻袋和陶缸塞滿了。
而麻布今年主要用來做服裝和被子、帳篷了,整個部落能夠用來裝粟的麻袋也就200多個。
而且将族人們辛辛苦苦織好的麻布,當做麻袋來使用,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浪費。
幸好張洪還有其他的辦法,那就是在圍牆裡修建簡易的糧倉,作為粟臨時存儲的中轉站。
谷倉的曆史很是悠久,尤其是四大文明古國,幾乎都有着各自谷倉的建造方式。
後世有很多有名的糧倉,儲存的食物,足夠一個地方吃上幾年,而且自古以來,糧倉就是各個國家或勢力防守的重中之重。
以隋末的含嘉倉、回洛倉等知名的糧倉為例,什麼“十八路反王,七十二道煙塵”,大一點的戰鬥都是圍繞着這些糧倉在打,即便隋朝都滅亡好幾年了,這些倉庫的存糧,依舊支撐着唐王朝的“糧庫”。
糧倉建設,需要防潮、防曬、通風,同時還要有防火、防蟲等要求,是一個很要求技術水平的工程。
好在張洪的熊部落,并不需要像後世那些糧倉一樣的标準,他隻要求能夠存儲到明年春天就行了。
糧食如何儲存的事情迫在眉睫,收獲下來并且曬幹的粟,如果再不裝起來,稍微受潮發黴就麻煩了。
事急從權,隻能應付一下,先建一些簡易的谷倉吧。
這段時間砍下很多樹木,樹杈等熟悉木工活的木匠們,在空閑的時候用鋸子、斧子等将圓木解開,在鐵制工具的大量使用下,提升了不少木匠的技術,在有了刨子的加持下,将一棵原木弄成一片片晾在陰涼地裡的闆材,并不費事。
隻不過因為技術和工具的原因,木闆并不是很規整、薄厚不一,張洪沒有計較,連忙命人将木闆給放在太陽底下暴曬,哪怕這些木闆隻能用幾個月,也不可惜。
在圍牆裡原來當做倉庫的小院,旁邊又搭建起一些圓形的谷倉。
每個谷倉底部占地直徑3米,圍在這個底部的圓形空地上,立着三排共九根柱子,柱子用燒制的磚塊砌成,離地面一米多高,共同支撐着上面用木闆制成的倉體。
倉體整個高1.4米左右,用木樁、木闆和獸皮作為圍牆,既能遮風擋雨又不會将粟給漏出去。
在倉體的頂部,用木闆、粟杆、和瓦片建了一個屋頂,屋檐伸出牆體達一米,這樣即便是暴雨,也能有效地防止雨水進入糧倉。
整個糧倉高3米左右,最大直徑5米,每個糧倉内部去掉支撐柱、隔斷等,能有5立方米的儲存空間,就是5000升的空間。
儲存粟最多能到5000公斤,大約100石。
按照張洪之前規定的,糧食的計量除了重量外,還有體積,一石等于十鬥,一鬥等于十升,一升等于十合,一升就是1000毫升。
如果沒有概念,可以想象成是一個長寬高各是10厘米的立方體。
而一石就是100斤也就是約100升,就是100個立方體的體積,就是一個長50厘米寬25厘米高80厘米的一個箱子,相當于一個常用的30寸的行李箱,整片糧倉區域,共建了10個這樣的糧倉,當所有的粟都脫粒、初曬之後,10個糧倉都儲存滿了。
(漢代一石120斤,這裡為了方便計算,用100斤為準)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成堆成堆的粟讓石灰、山風等其他部落的人很是驚訝,沒想到平時在田野裡随處可見的野草,也能結這麼多草籽,雖然不知道這些草籽有什麼用處,但通過觀察張洪等人對粟的重視程度,肯定也不會簡單的。
但有的部落對此不屑一顧,覺得這種随處可見的草籽,值得花這麼大力氣去收集麼,有這個時間,還不如多帶着去采集野果、野菜啥的,正好快到秋天了,獵物都養的很肥,打獵也會有很不錯的收獲。
張洪沒有時間去管其他部落的各種亂七八糟的看法,叮囑巫派一隊熊族的獵手輪流看着這裡,并讓人把之前用于臨時存儲粟的大缸給拉了過來,裝滿了水。
“從現在開始,除了我之外,任何人都不能靠近這裡,你們不允許任何人靠近,也不允許任何人帶着火種到這邊來點燃篝火。
”張洪嚴肅地看着身前的熊奇,“這幾天我會安排人再修建一個院子,把這裡圍起來,在院子修好之前,你們就一直盯在這裡。
” “是,族長,”熊奇挺起胸膛,昂聲應到,論捕獵水平,他在部落裡并不是頂尖的,論學習的聰明勁,他幾乎是倒數,但論對張洪的崇拜,他自認第二,沒人敢認第一。
将晾曬幹燥的粟收到糧倉裡之後,張洪又帶着人在地裡撿了一遍,将廣場上、圍牆邊晾曬的稭稈又用石磙滾過一遍,又收獲了近500斤的粟,本着顆粒歸倉的原則,這些粟也将在晾曬後,送到谷倉裡儲存。
至此,熊部落第一年大規模的主糧種植,算是圓滿完成了。
見慣了後世一畝地水稻或者小麥幾百公斤至上千公斤的産量,63公斤,這點畝産對他來說,毫無驚豔的感覺。
不說後世高産品種的小米,産量在800多公斤是如何的驚人,光是普通的300-400公斤,就足夠讓張洪對熊部落的畝産63公斤免疫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這個時代的潛力很大。
去年野地裡估計就隻有30多公斤,今年經過初步的農耕,就實現了産量的翻倍,那要是再提高一些技術呢?産量會上升的更快吧,不求達到300公斤,哪怕達到三分之一,100公斤,那也足夠讓部落轉型為以農業為主的食物生産方式了。
成堆成堆的粟杆和粟粒,對于其他部落來說,卻是很驚豔。
他們都知道野外有很多這種野草,但幾乎沒有人想着去拿這些草籽當食物。
因為這些草籽實在太小了,收集、處理起來也絕對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
對于這些部落來說,沒有陶器、沒有知道如何食用的辦法,再多的草籽,收集起來也不會有什麼大的用處。
原來還可以這樣?在部落周圍的空地上撒上草籽,等秋天就能收獲這麼多。
參與勞作的其他部落的族人,其中也不乏腦筋轉的快的,既然熊部落的張洪族長對這些草籽如此推崇,那是不是說明…… 自己的部落是不是也可以收集一些? 張洪現在可沒有功夫管這些部落的胡思亂想,有個很嚴重的問題要解決: 這麼多粟如何存放? 按照去年野地收獲的粟,再往上加上兩三成,張洪預計隻能收獲多公斤的粟,沒想到,直接在這個基礎上增加了三分之一。
原本用于儲存粟子的房間,這下真不夠用了。
前幾天收獲的粟就将整個倉庫都堆滿了,在第五天的時候,熊巫他們就覺得提前準備的麻袋和陶缸裝不下,原來用于裝糧食的房間,已經被摞起來的麻袋和陶缸塞滿了。
而麻布今年主要用來做服裝和被子、帳篷了,整個部落能夠用來裝粟的麻袋也就200多個。
而且将族人們辛辛苦苦織好的麻布,當做麻袋來使用,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浪費。
幸好張洪還有其他的辦法,那就是在圍牆裡修建簡易的糧倉,作為粟臨時存儲的中轉站。
谷倉的曆史很是悠久,尤其是四大文明古國,幾乎都有着各自谷倉的建造方式。
後世有很多有名的糧倉,儲存的食物,足夠一個地方吃上幾年,而且自古以來,糧倉就是各個國家或勢力防守的重中之重。
以隋末的含嘉倉、回洛倉等知名的糧倉為例,什麼“十八路反王,七十二道煙塵”,大一點的戰鬥都是圍繞着這些糧倉在打,即便隋朝都滅亡好幾年了,這些倉庫的存糧,依舊支撐着唐王朝的“糧庫”。
糧倉建設,需要防潮、防曬、通風,同時還要有防火、防蟲等要求,是一個很要求技術水平的工程。
好在張洪的熊部落,并不需要像後世那些糧倉一樣的标準,他隻要求能夠存儲到明年春天就行了。
糧食如何儲存的事情迫在眉睫,收獲下來并且曬幹的粟,如果再不裝起來,稍微受潮發黴就麻煩了。
事急從權,隻能應付一下,先建一些簡易的谷倉吧。
這段時間砍下很多樹木,樹杈等熟悉木工活的木匠們,在空閑的時候用鋸子、斧子等将圓木解開,在鐵制工具的大量使用下,提升了不少木匠的技術,在有了刨子的加持下,将一棵原木弄成一片片晾在陰涼地裡的闆材,并不費事。
隻不過因為技術和工具的原因,木闆并不是很規整、薄厚不一,張洪沒有計較,連忙命人将木闆給放在太陽底下暴曬,哪怕這些木闆隻能用幾個月,也不可惜。
在圍牆裡原來當做倉庫的小院,旁邊又搭建起一些圓形的谷倉。
每個谷倉底部占地直徑3米,圍在這個底部的圓形空地上,立着三排共九根柱子,柱子用燒制的磚塊砌成,離地面一米多高,共同支撐着上面用木闆制成的倉體。
倉體整個高1.4米左右,用木樁、木闆和獸皮作為圍牆,既能遮風擋雨又不會将粟給漏出去。
在倉體的頂部,用木闆、粟杆、和瓦片建了一個屋頂,屋檐伸出牆體達一米,這樣即便是暴雨,也能有效地防止雨水進入糧倉。
整個糧倉高3米左右,最大直徑5米,每個糧倉内部去掉支撐柱、隔斷等,能有5立方米的儲存空間,就是5000升的空間。
儲存粟最多能到5000公斤,大約100石。
按照張洪之前規定的,糧食的計量除了重量外,還有體積,一石等于十鬥,一鬥等于十升,一升等于十合,一升就是1000毫升。
如果沒有概念,可以想象成是一個長寬高各是10厘米的立方體。
而一石就是100斤也就是約100升,就是100個立方體的體積,就是一個長50厘米寬25厘米高80厘米的一個箱子,相當于一個常用的30寸的行李箱,整片糧倉區域,共建了10個這樣的糧倉,當所有的粟都脫粒、初曬之後,10個糧倉都儲存滿了。
(漢代一石120斤,這裡為了方便計算,用100斤為準)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成堆成堆的粟讓石灰、山風等其他部落的人很是驚訝,沒想到平時在田野裡随處可見的野草,也能結這麼多草籽,雖然不知道這些草籽有什麼用處,但通過觀察張洪等人對粟的重視程度,肯定也不會簡單的。
但有的部落對此不屑一顧,覺得這種随處可見的草籽,值得花這麼大力氣去收集麼,有這個時間,還不如多帶着去采集野果、野菜啥的,正好快到秋天了,獵物都養的很肥,打獵也會有很不錯的收獲。
張洪沒有時間去管其他部落的各種亂七八糟的看法,叮囑巫派一隊熊族的獵手輪流看着這裡,并讓人把之前用于臨時存儲粟的大缸給拉了過來,裝滿了水。
“從現在開始,除了我之外,任何人都不能靠近這裡,你們不允許任何人靠近,也不允許任何人帶着火種到這邊來點燃篝火。
”張洪嚴肅地看着身前的熊奇,“這幾天我會安排人再修建一個院子,把這裡圍起來,在院子修好之前,你們就一直盯在這裡。
” “是,族長,”熊奇挺起胸膛,昂聲應到,論捕獵水平,他在部落裡并不是頂尖的,論學習的聰明勁,他幾乎是倒數,但論對張洪的崇拜,他自認第二,沒人敢認第一。
将晾曬幹燥的粟收到糧倉裡之後,張洪又帶着人在地裡撿了一遍,将廣場上、圍牆邊晾曬的稭稈又用石磙滾過一遍,又收獲了近500斤的粟,本着顆粒歸倉的原則,這些粟也将在晾曬後,送到谷倉裡儲存。
至此,熊部落第一年大規模的主糧種植,算是圓滿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