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返回之时
關燈
小
中
大
足,可以提高數量啊,一部水碓不行,那5部呢?10部呢?門口的小溪,有一些落差比較大的地方,是可以安裝不少水碓的,隻要有幾個族人在那邊看着,定時收集粟米、添加粟子就可以了。
甚至這些工作,老人婦女都能勝任。
而石磨則稍微複雜一些,主要是對石材的打磨。
石磨是由兩塊石頭組成的,兩塊石頭中間是用來碾碎食物或者其他東西的地方,而上下兩塊石頭,要再石頭面的中間位置,鑽出一個孔,兩個孔對齊,用木頭作為軸承,上面的石頭還要在石面上再鑽出一個孔,作為添料口。
石頭與石頭的結合面,還要劃上一些條紋,用于增加摩擦力,同時也讓食物碾的更碎。
部落裡今年還播種了大概50畝的菽,也就是黃豆,黃豆的産量不算低,也有個30多公斤每畝,50畝地收了有3000斤。
這些黃豆,能夠用的地方很多,制作豆腐、豆漿、豆幹……味道非常鮮美,哪個中國人從小到大沒吃過大豆或大豆制品呢? 雖然石磨的原理很簡單,但石頭開采、雕刻很是麻煩,簡單的水碓倒是很快就做好了。
一塊平整過的、鋪滿石頭和煤渣的水碓坊用了兩天的時間就搭建好了。
幾條長長的大水槽用木架支在岸邊,互相連接,離地面約2米,大部分與河岸平行,來自上遊的溪水通過飲水的木槽流入幾個水槽。
水槽上,每隔半米,就安放着一部水碓,由水槽上提前開好的缺口流入水碓儲水處,水量漸漸增加,将處在停止狀态的舂搗裝置擡起,熊果迅速從裝滿粟的缸裡舀出一碗,放到窠臼中,随着水量達到最大,儲水處的水迅速流走,另一端重重地落下,帶動舂搗裝置砸向窠臼。
而水碓不用的時候,可以将水槽與小溪的連接處斷開,或者在水碓橫杆的下方支上一根木棍,這樣水槽中就不會有水了。
窠臼都是由石頭做成,是幾個石匠帶領着族人一點點地從石頭上敲出來的,每個窠臼深約15厘米,直徑10厘米,底部為半圓形,而舂搗裝置頂端也是半圓形。
在舂搗裝置擡起的過程中,熊果用粟杆紮成的小掃把,迅速地将被舂出來灑在窠臼外的粟米給收集起來,重新放到窠臼中。
經過一百多下的沖擊後,熊果用一根木頭插到窠臼前方的小坑裡,等水碓舂搗裝置這端擡起後,迅速把木頭支在水碓上,然後把窠臼裡面的粟米、麸皮、谷殼等掃到木框中,再舀一碗粟到窠臼中,取下支上的木頭,讓水碓重新工作。
木筐中的粟,雜質很多,用篩子曬過一次後,麸皮和谷殼與粟米分離,熊果将幹淨的粟米放到陶罐中,接着去收集下一個水碓中的粟米。
張洪和巫參觀了熊果舂米的全過程,默默地算了一下時間。
根據現在的水流量,水碓的一次上下需要花費6秒的時間,一分鐘就是10次,而大概舂120次左右,舂出的米最好,太多則浪費時間,也會将粟米搗爛太多,而次數太少,則部分粟米沒有脫殼,需要重新舂。
也就是說,一小時能夠完整地舂上5次,每次能舂半斤,一個小時能舂兩斤半粟,得到1斤6兩的粟米和7兩的雜質。
前期這裡有20個水碓,一個小時能産出粟米32斤,上午4個小時來計,大概能舂出128斤的粟米,足夠族人食用,而且水碓隻要水量充足,可以全天候工作,就算一天10個小時,能舂出300斤的粟米,夠部落兩天的食用量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熊果一個人可以輕松地照顧4-5個水碓,也就是需要5-6人,就能很好地完成舂米的工作。
而且為了讓族人在刮風下雨的時候也能在這裡舂米,還特意在這裡建了一個房間,将水流引入房間,通過木槽,可以在下面布置更多的水碓。
在吃過粟米飯後,大家對粟米的喜愛達到了頂峰。
不同于肉類和蔬菜,這種不膩、飽腹感很強的食物,很快就得到了衆人的喜愛。
但是想要吃到噴香的粟米飯,有的時候需要等很久。
而有了水碓,效率就提升了很多。
這裡很快就成為部落又一個重要的工坊,從早到晚,都是水碓上下起伏的“咚咚”聲和水流的嘩嘩聲,被張洪陳為磨坊的地方,設置了40台水碓,每日可處理粟1000餘斤,得到粟米660多斤,這些處理好的粟米,會被放到陶罐裡儲存起來,供食用時直接取用。
剩下來的麸皮、谷殼等,會被撒到雞圈或者豬窩裡,讓這些牲口來挑挑揀揀,美餐一頓。
時間一點點地流逝,很快,就到了要分别的時刻。
在出發的前一晚上,張洪代表熊部落向這些遠道而來的部落表示了感謝,而很多部落的人經過這段時間的相處,也對熊部落産生了别樣的情緒,如今要離開這裡返回自己的部落,還有些舍不得。
要不是有着隊長的看着,說不定有些部落的族人,會要求一直待在熊部落,或者加入熊部落吧。
這個時代還沒有家族的概念,但是等級還是有的,比如石灰,在這裡就是一個部落的隊長,相當于是石岩這個族長的權威。
所以即便是張洪很想将人要過來,那也得有充分的理由。
各個部落的事情,由各個部落自己解決吧。
當張洪在歡送晚會上說了每個月會有一次交易時,這些人失落的心情才恢複過來,一個月而已,也不算太久。
晚會上最吸引人的就是熊部落首次給他們嘗的粟米飯,煮好的粟米飯很是粘稠,混合着肉塊、蔬菜、蘑菇的香氣,入口軟糯,要比在部落裡吃的烤肉口感要好上千百倍,就像當初剛剛吃陶罐煮的肉的感覺。
石灰不顧碗裡的粟米飯還燙着,用筷子大口大口地吃着,對了,這段時間,他們也學會了使用筷子,這要比直接用手拿要方便很多,也不用擔心燙着手。
品嘗過粟米飯味道後,第二天一早,熊部落用熬的金黃的小米粥作為送行,小米粥加雞蛋,吃的肚圓的各族獵手,在熊部落貿易隊的帶領下,依依不舍地分成兩隊,一隊從南門出發,前往西面,一隊從東門出發,去往東方。
部落裡一下子空了下來,往常熱鬧的景象,現在也沉寂了下來。
日子總要繼續過下去的,張洪很快便收起了傷感這種情緒,秋日之前,需要盡可能地準備好來年春天的春耕工作。
首先是開荒,這些天又陸陸續續地開了500多畝的荒地,但離張洪的預期還差很多。
明年,至少要種植3000畝的粟,這樣才能收獲足夠族人一整年消耗的食物。
喜歡史前部落生存記請大家收藏:()史前部落生存記
甚至這些工作,老人婦女都能勝任。
而石磨則稍微複雜一些,主要是對石材的打磨。
石磨是由兩塊石頭組成的,兩塊石頭中間是用來碾碎食物或者其他東西的地方,而上下兩塊石頭,要再石頭面的中間位置,鑽出一個孔,兩個孔對齊,用木頭作為軸承,上面的石頭還要在石面上再鑽出一個孔,作為添料口。
石頭與石頭的結合面,還要劃上一些條紋,用于增加摩擦力,同時也讓食物碾的更碎。
部落裡今年還播種了大概50畝的菽,也就是黃豆,黃豆的産量不算低,也有個30多公斤每畝,50畝地收了有3000斤。
這些黃豆,能夠用的地方很多,制作豆腐、豆漿、豆幹……味道非常鮮美,哪個中國人從小到大沒吃過大豆或大豆制品呢? 雖然石磨的原理很簡單,但石頭開采、雕刻很是麻煩,簡單的水碓倒是很快就做好了。
一塊平整過的、鋪滿石頭和煤渣的水碓坊用了兩天的時間就搭建好了。
幾條長長的大水槽用木架支在岸邊,互相連接,離地面約2米,大部分與河岸平行,來自上遊的溪水通過飲水的木槽流入幾個水槽。
水槽上,每隔半米,就安放着一部水碓,由水槽上提前開好的缺口流入水碓儲水處,水量漸漸增加,将處在停止狀态的舂搗裝置擡起,熊果迅速從裝滿粟的缸裡舀出一碗,放到窠臼中,随着水量達到最大,儲水處的水迅速流走,另一端重重地落下,帶動舂搗裝置砸向窠臼。
而水碓不用的時候,可以将水槽與小溪的連接處斷開,或者在水碓橫杆的下方支上一根木棍,這樣水槽中就不會有水了。
窠臼都是由石頭做成,是幾個石匠帶領着族人一點點地從石頭上敲出來的,每個窠臼深約15厘米,直徑10厘米,底部為半圓形,而舂搗裝置頂端也是半圓形。
在舂搗裝置擡起的過程中,熊果用粟杆紮成的小掃把,迅速地将被舂出來灑在窠臼外的粟米給收集起來,重新放到窠臼中。
經過一百多下的沖擊後,熊果用一根木頭插到窠臼前方的小坑裡,等水碓舂搗裝置這端擡起後,迅速把木頭支在水碓上,然後把窠臼裡面的粟米、麸皮、谷殼等掃到木框中,再舀一碗粟到窠臼中,取下支上的木頭,讓水碓重新工作。
木筐中的粟,雜質很多,用篩子曬過一次後,麸皮和谷殼與粟米分離,熊果将幹淨的粟米放到陶罐中,接着去收集下一個水碓中的粟米。
張洪和巫參觀了熊果舂米的全過程,默默地算了一下時間。
根據現在的水流量,水碓的一次上下需要花費6秒的時間,一分鐘就是10次,而大概舂120次左右,舂出的米最好,太多則浪費時間,也會将粟米搗爛太多,而次數太少,則部分粟米沒有脫殼,需要重新舂。
也就是說,一小時能夠完整地舂上5次,每次能舂半斤,一個小時能舂兩斤半粟,得到1斤6兩的粟米和7兩的雜質。
前期這裡有20個水碓,一個小時能産出粟米32斤,上午4個小時來計,大概能舂出128斤的粟米,足夠族人食用,而且水碓隻要水量充足,可以全天候工作,就算一天10個小時,能舂出300斤的粟米,夠部落兩天的食用量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熊果一個人可以輕松地照顧4-5個水碓,也就是需要5-6人,就能很好地完成舂米的工作。
而且為了讓族人在刮風下雨的時候也能在這裡舂米,還特意在這裡建了一個房間,将水流引入房間,通過木槽,可以在下面布置更多的水碓。
在吃過粟米飯後,大家對粟米的喜愛達到了頂峰。
不同于肉類和蔬菜,這種不膩、飽腹感很強的食物,很快就得到了衆人的喜愛。
但是想要吃到噴香的粟米飯,有的時候需要等很久。
而有了水碓,效率就提升了很多。
這裡很快就成為部落又一個重要的工坊,從早到晚,都是水碓上下起伏的“咚咚”聲和水流的嘩嘩聲,被張洪陳為磨坊的地方,設置了40台水碓,每日可處理粟1000餘斤,得到粟米660多斤,這些處理好的粟米,會被放到陶罐裡儲存起來,供食用時直接取用。
剩下來的麸皮、谷殼等,會被撒到雞圈或者豬窩裡,讓這些牲口來挑挑揀揀,美餐一頓。
時間一點點地流逝,很快,就到了要分别的時刻。
在出發的前一晚上,張洪代表熊部落向這些遠道而來的部落表示了感謝,而很多部落的人經過這段時間的相處,也對熊部落産生了别樣的情緒,如今要離開這裡返回自己的部落,還有些舍不得。
要不是有着隊長的看着,說不定有些部落的族人,會要求一直待在熊部落,或者加入熊部落吧。
這個時代還沒有家族的概念,但是等級還是有的,比如石灰,在這裡就是一個部落的隊長,相當于是石岩這個族長的權威。
所以即便是張洪很想将人要過來,那也得有充分的理由。
各個部落的事情,由各個部落自己解決吧。
當張洪在歡送晚會上說了每個月會有一次交易時,這些人失落的心情才恢複過來,一個月而已,也不算太久。
晚會上最吸引人的就是熊部落首次給他們嘗的粟米飯,煮好的粟米飯很是粘稠,混合着肉塊、蔬菜、蘑菇的香氣,入口軟糯,要比在部落裡吃的烤肉口感要好上千百倍,就像當初剛剛吃陶罐煮的肉的感覺。
石灰不顧碗裡的粟米飯還燙着,用筷子大口大口地吃着,對了,這段時間,他們也學會了使用筷子,這要比直接用手拿要方便很多,也不用擔心燙着手。
品嘗過粟米飯味道後,第二天一早,熊部落用熬的金黃的小米粥作為送行,小米粥加雞蛋,吃的肚圓的各族獵手,在熊部落貿易隊的帶領下,依依不舍地分成兩隊,一隊從南門出發,前往西面,一隊從東門出發,去往東方。
部落裡一下子空了下來,往常熱鬧的景象,現在也沉寂了下來。
日子總要繼續過下去的,張洪很快便收起了傷感這種情緒,秋日之前,需要盡可能地準備好來年春天的春耕工作。
首先是開荒,這些天又陸陸續續地開了500多畝的荒地,但離張洪的預期還差很多。
明年,至少要種植3000畝的粟,這樣才能收獲足夠族人一整年消耗的食物。
喜歡史前部落生存記請大家收藏:()史前部落生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