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热火朝天的建设(六)

關燈
    圍牆建成後,給部落帶來的安全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強烈。

     在将收尾工作做完之後,時間也來到了七月初,粟田裡的粟穗快要成熟了,飽滿、長長的穗子壓彎了粟杆,不出意外的話,再過十來天就可以收割了。

     這些天天氣也很好,除了前幾日剛剛下過一場不算大的雨之外,都是一直晴朗的天氣,估計接下來的日子也會如此,一個豐收的時刻即将到來。

     這段時間真的是很忙,部落裡幾乎沒有一個閑着的人,就連一些兒童,也被族中的大人們揪着耳朵在圍牆裡幫忙曬草料,或者幾個人一起,運送一卷卷的麻皮。

     張洪站在田埂上,望着成片即将豐收的粟田,心中充滿了喜悅與期待。

    他知道,這不僅僅是糧食的豐收,更是部落未來發展的希望所在。

    而不論是熊部落的族人還是外面的部族,其實一開始對種植粟很是不解,更不理解為什麼在粟的生長過程中,要不停地進行除草、施肥、澆水、捉蟲等繁瑣的流程,但看到沉甸甸的粟穗,其他人也慢慢明白了為什麼張洪這麼關注這片粟田了。

     最近需要警惕一些野豬和鳥類對粟穗的破壞,白天的時候,會有一隊族人負責驅趕鳥類,晚上則挖上一些陷坑或者布設一些陷阱,用來引誘野豬、田鼠,減少他們對粟田的破壞。

     但即便如此,還是有不少漏網之魚,邊緣的一些粟杆,就給這些畜生們糟蹋了一些。

     而越是要收割的時候,對這些畜生們的防備就越是要加強。

     在收割粟之前,還有不少的事情要做。

     “大家都應該看到了,粟快要成熟了,在接下來的十來天裡,還需要做一些準備工作。

    ”亮着油燈的房間裡,張洪、巫、各小隊的隊長,聚集在一起,認真聽着張洪的安排。

    “這幾日,去打獵的隊伍就不要外出了,正好讓狩獵比較頻繁的地方,那些野獸們恢複恢複,補充到部落裡,抓緊時間将曬谷場給夯出來。

    這個任務,就交給熊大你們三個隊伍。

    ” 熊大等人點頭應允,張洪繼續安排,“巫,勞煩你帶着族中的老人婦女,加緊地縫制麻包,還要再收拾出幾間空房子,作為倉庫,這幾間房子一定要保證陰涼幹燥,房頂再修一下,不能漏雨。

    ” “熊二,你們幾個就負責把通往粟田的道路給修補修補,這些天,門口的路好多地方都開始坑坑窪窪的了,有幾次驢車都差點翻了。

    ” “熊山,現在先停下其他鐵器的鍛打,再給你安排幾個人,多打一些鐮刀出來。

    ” “熊雨熊欣,收獲時你們要負責把割下來的粟杆給運回部落,都堆到打谷場旁邊,這樣,最近跟熊木、羽落他們把闆車都給檢查一下,保證運輸的暢通。

    ” 至于其他人,張洪則統一讓他們負責收割、脫粒等工作。

     這樣的安排,張洪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這些天來,幾支狩獵隊捕獲到的獵物很多,幾乎是族中所有人員消耗的兩倍,目前部落裡,共有各類肉幹7000餘條,大小鹹魚共8500多條,牲口新增加了100多頭,各類蔬菜幹、蘑菇等也有千把斤。

     但不論是打獵還是捕魚,這幾個月以來,獵物的數量也越來越少,收獲肉眼可見地下降,張洪知道這個區域的動物族群數量已經開始大幅度減少了,不能竭澤而漁,而且現在食物數量非常充足,不用捕獵短時間内也是可以維持的。

     不管是修路還是平整打谷場,都是為了更好地提高收割到脫粒的效率,跟老天搶時間。

    七月份,雖然天氣比較熱,但會時不時地下雨,而一個不小心,收割下來的粟就會被雨淋濕,大概率就會發芽。

    這個時節,所做的一切準備,就是要抓緊時間與老天賽跑。

     然後是工具的改進和制作,鐮刀在部落裡已經發明出一段時間了,主要用于收割苜蓿、野草,偶爾還用于割韭菜,但數量不多,總共隻有20把。

    但幾百畝粟田要收割,按照去年用石刀一個個地收割粟穗,那至少得割到明年了。

    所以用部落裡為數不多的鐵塊,緊急打造了幾十把鐮刀。

     鐮刀打造起來對現在的熊山等人來說,很是簡單,隻要将一小塊鐵錠敲打成薄鐵片,然後再在這個鐵片上用釘子趁熱敲出兩個洞,冷卻後可以用釘子釘在木把手上就行,釘好之後,再拿到石頭上磨制,開刃,這把鐮刀就做好了。

     今年收割,有了鐮刀的高效,張洪準備讓衆人從粟杆的根部以上10厘米左右處進行收割,提升收割效率的同時,在脫粒後,這些粟杆還能用于冬季燒火做飯、取暖,也能放到牲口圈中,給他們鋪在地面上。

     除了鐮刀用于收割,還有連枷,就是在一根長棍的一頭綁上一個可以繞橫軸活動的木闆,在将長棍向下揮舞的時候,這個木闆可以利用旋轉産生的加速度,重重地拍在粟穗上,從而提高脫粒的效率。

    這個工具非常簡單,隻是畫了一個草圖,熊山等人就知道怎麼做了,這些天,50多把連枷就做好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内容! 在進行初步的脫粒之後,還要對殘留的粟進行二次脫粒,因為每個人力量、技巧的不同,脫粒率肯定也有高有低,這個時候,就需要石磙子出場了。

     費了好大的力氣,才在後山用鐵錘、鐵釺打磨了5個長1米,直徑40厘米的石磙子出來。

     石磙兩端中心的位置,各掏了一個深約15厘米、直徑12厘米的圓洞,在圓洞内部,緊貼着石壁,圍着一圈厚度在2厘米左右的銅闆,這些銅是貿易隊根據張洪的要求帶回的,數量不多,隻有300多斤,光是用在石磙上就花了100多斤。

     銅闆貼着石壁,并且包裹着一根10厘米粗的短木棍,插在石洞裡,短木棍另一端則跟車子的軸承一樣,用麻繩給綁好,供驢子或者依靠人力來拉。

     接着是風扇車,由車架、外殼、風扇、喂料鬥及調節門等構成,對于張洪和幾個木匠來說,這個玩意的制作稍顯麻煩,但有張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