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播种
關燈
小
中
大
,原本半個月的行程,可能隻要4、5天就能走完,而這還是最慢的情況下。
當然,路上可能沒有什麼暢通的道路,需要繞路或者涉水、開路,但在這個速度的基礎上,再耽誤一點時間也不算什麼。
巫第二天就拉着幾個族人去燒制陶器和提煉鹽了,并且還準備了一些肉幹和鹹魚,當做路上的食物。
晚上,張洪帶着人将這段時間積攢的獸皮和麻布,配上一些木棍和繩子,做了幾頂帳篷出來。
帳篷當然大不到哪兒去,但在野外足夠2-3個人擠一擠睡下的。
除此之外,為了防止下雨,還準備了幾件蓑衣,用于臨時避雨,下大雨的話肯定要找個能夠躲雨的地方避一避的。
當然,除了帳篷外,還有一塊很大的麻布,可以在晚上休息的時候撐開,配合上十幾根木棍或者臨時砍幾個木棍,就能給驢子提供遮風擋雨的臨時獸棚。
巫準備遠行物資的時候,張洪也将去年積攢的粟種取了出來,用族中婦女編織好的篩網,将個頭大一些、顆粒飽滿的粟給篩選出來,然後倒入到水缸中。
飽滿的粟會沉到水底,而壞果、癟果則會漂浮在水面,去掉壞果後,将做種子的粟給撈出,放在網上晾幹水份,等待播種。
經過5天的勞作,400多畝地也被開墾完成,隻比原來計劃的多花了一天時間,在地裡劃出一道道約4-5厘米深的淺溝,每道淺溝相距10公分,然後帶人将種子均勻地灑在淺溝中,跟着的人用鋤頭把溝旁的土覆蓋在種子上面,防止鳥類偷食,也讓種子更好地生長。
播種花了三天的時間,因為斷斷續續的降雨,暫時就不需要再進行澆水了,這讓張洪和族人們省下來很多時間精力,于是,趁着這個時機,張洪又帶着人冒雨在東邊又開墾了一塊土地,使部落耕種的土地面積達到了650畝,而且還剩下不少種子,張洪便讓人灑在北面山坡下的一處荒地裡,也不用特意去管他,年底能收獲一些固然可喜,收獲不了,也能當做牲口的青飼儲存起來。
忙完春耕,已經是一個月以後了,春耕這段時間,張洪也帶着熊大熊二和部落中打獵的好手出去打獵了幾次,也收獲不少獵物回來。
在張洪的影響下,族人們現在越來越熱衷于活捉獵物,導緻原本輕松的戰鬥變得難度提升,好在沒有什麼危險。
族人們也習慣了他們打獵回來趕着一隻山羊或者鹿的情形,對他們來說,這些活着的牲口就是新鮮的肉食,什麼時候缺糧了,就能随時吃上新鮮的肉。
播種完成的部落也沒有多少重要的事情,尤其是打獵,在食物充足的情況下,更像是張洪對整個部落成年人的“軍事訓練”。
所以播種完成的這段時間,除了打獵,張洪還帶人去周圍尋找一些果樹苗和野菜,移植到部落範圍。
族人們除了打獵之外,剩下最多的就是采集一些野菜、野果作為食物的補充,而且根據前面幾年的占比來看,甚至有三分之二的食物需要用這些不起眼的野菜和野果來補充。
張洪去年來的時候,便讓人在部落周圍的空地上栽種了一些野菜,比如菘、薤、韭、蔥,還有一些部落之前沒有食用過的,如葫蘆、冬瓜、蘿蔔和生姜,因為都沒有進行人工馴化,所以這些野菜的植株也比較小,外表看起來也跟後世的差很多。
拿蘿蔔來說,去年秋天的時候,經過人工幹預的野蘿蔔,根莖才隻有乒乓球大小,之前更是隻有小拇指粗,雖然聊勝于無,但好在周圍荒地裡這些蘿蔔挺多,用鹽腌了之後味道居然還不錯,有辛辣的味道,頗受部分族人的喜愛; 還有就是薤,後世叫獨頭蒜的,根部也隻有一點點大,但做飯的時候放一些進去,煮熟了之後吃起來也很好吃,而且張洪還無意中跟他們說過,經常吃一些蒜和生姜,對身體好,也不容易生病。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所以族人們在秋天的時候,收集了很多的野菜種子,這其中不僅僅有常吃的蔬菜,甚至一些蒲公英、馬齒苋和荠菜的種子也收集到不少。
張洪也沒管這些種子混上了奇怪的東西,反正撒到菜地裡,到時候移栽就是了,有了基礎的種地知識,部落裡也掀起了一股種地的熱潮,部落周圍的空地,到處是不參與狩獵的族人們,開辟出來的一個個小菜園。
在更南邊的一大片空地上,還有成片的油菜花盛開着,這些油菜在冬天的時候,提供了不少蔬菜,尤其是冬天隻能吃到腌鹹菜的族人們來說,放幾棵油菜苗到鍋中,不僅好看,吃起來也更香。
今年是沒有那麼多時間和精力來種植油菜了,但張洪還是讓族中不那麼忙的族人們,在周圍栽種了不少油菜出來,現在也開始開花了。
部落裡有了鐵鍋,但用來炒菜的次數很少,一個原因就是部落缺少油脂來源。
獵物身上的脂肪很少,就算是族中養殖的野豬,每頭身上提煉出來的也就十幾斤,裝到罐子裡就小小的一罐。
而且冬天的時候,這些油脂還不讓吃,因為要讓族人們抹在皮膚上,防止在寒冬裡被風吹出一道道口子。
還有部落的油燈,也是要很多油才能點燃的。
部落裡貪吃的小孩子們,最多也就是能吃一點油渣,每到提煉脂肪的時候,竈台邊圍着全是小孩子,煉出來的油渣撒上一點鹽,對他們來說就是無上的美味。
所以種植和養殖,對于這些族人們來說,都是很願意去參與的,雖然這些過程不像打獵這樣的有趣和精彩,但收獲卻是實打實的。
除了野菜,部落裡也有計劃地移栽了一些小的果樹或者将果核丢在地裡。
部落周圍的森林裡的确有不少果樹,但成片果林的情況十分少,基本上都是這裡一棵,那裡一棵,采集的效率并不是很高;而且每到果實成熟的時節,也很容易被小動物們捷足先登。
還有就是野果的産量,每棵樹也就一百來斤,采集的時候,還需要有人在周圍保護着,不然碰到野豬,那就很麻煩。
野果的成熟期就那麼幾天,遲一天去采集,地上落的到處都是,就算撿起來,也大部分都壞了。
部落在院子的西邊,有一處樹木稀少、地形起伏較大的地方,這裡很适合移栽一些果樹。
張洪沒指望這幾天就能收獲,要想獲得穩定的水果,至少還要個幾年。
喜歡史前部落生存記請大家收藏:()史前部落生存記
當然,路上可能沒有什麼暢通的道路,需要繞路或者涉水、開路,但在這個速度的基礎上,再耽誤一點時間也不算什麼。
巫第二天就拉着幾個族人去燒制陶器和提煉鹽了,并且還準備了一些肉幹和鹹魚,當做路上的食物。
晚上,張洪帶着人将這段時間積攢的獸皮和麻布,配上一些木棍和繩子,做了幾頂帳篷出來。
帳篷當然大不到哪兒去,但在野外足夠2-3個人擠一擠睡下的。
除此之外,為了防止下雨,還準備了幾件蓑衣,用于臨時避雨,下大雨的話肯定要找個能夠躲雨的地方避一避的。
當然,除了帳篷外,還有一塊很大的麻布,可以在晚上休息的時候撐開,配合上十幾根木棍或者臨時砍幾個木棍,就能給驢子提供遮風擋雨的臨時獸棚。
巫準備遠行物資的時候,張洪也将去年積攢的粟種取了出來,用族中婦女編織好的篩網,将個頭大一些、顆粒飽滿的粟給篩選出來,然後倒入到水缸中。
飽滿的粟會沉到水底,而壞果、癟果則會漂浮在水面,去掉壞果後,将做種子的粟給撈出,放在網上晾幹水份,等待播種。
經過5天的勞作,400多畝地也被開墾完成,隻比原來計劃的多花了一天時間,在地裡劃出一道道約4-5厘米深的淺溝,每道淺溝相距10公分,然後帶人将種子均勻地灑在淺溝中,跟着的人用鋤頭把溝旁的土覆蓋在種子上面,防止鳥類偷食,也讓種子更好地生長。
播種花了三天的時間,因為斷斷續續的降雨,暫時就不需要再進行澆水了,這讓張洪和族人們省下來很多時間精力,于是,趁着這個時機,張洪又帶着人冒雨在東邊又開墾了一塊土地,使部落耕種的土地面積達到了650畝,而且還剩下不少種子,張洪便讓人灑在北面山坡下的一處荒地裡,也不用特意去管他,年底能收獲一些固然可喜,收獲不了,也能當做牲口的青飼儲存起來。
忙完春耕,已經是一個月以後了,春耕這段時間,張洪也帶着熊大熊二和部落中打獵的好手出去打獵了幾次,也收獲不少獵物回來。
在張洪的影響下,族人們現在越來越熱衷于活捉獵物,導緻原本輕松的戰鬥變得難度提升,好在沒有什麼危險。
族人們也習慣了他們打獵回來趕着一隻山羊或者鹿的情形,對他們來說,這些活着的牲口就是新鮮的肉食,什麼時候缺糧了,就能随時吃上新鮮的肉。
播種完成的部落也沒有多少重要的事情,尤其是打獵,在食物充足的情況下,更像是張洪對整個部落成年人的“軍事訓練”。
所以播種完成的這段時間,除了打獵,張洪還帶人去周圍尋找一些果樹苗和野菜,移植到部落範圍。
族人們除了打獵之外,剩下最多的就是采集一些野菜、野果作為食物的補充,而且根據前面幾年的占比來看,甚至有三分之二的食物需要用這些不起眼的野菜和野果來補充。
張洪去年來的時候,便讓人在部落周圍的空地上栽種了一些野菜,比如菘、薤、韭、蔥,還有一些部落之前沒有食用過的,如葫蘆、冬瓜、蘿蔔和生姜,因為都沒有進行人工馴化,所以這些野菜的植株也比較小,外表看起來也跟後世的差很多。
拿蘿蔔來說,去年秋天的時候,經過人工幹預的野蘿蔔,根莖才隻有乒乓球大小,之前更是隻有小拇指粗,雖然聊勝于無,但好在周圍荒地裡這些蘿蔔挺多,用鹽腌了之後味道居然還不錯,有辛辣的味道,頗受部分族人的喜愛; 還有就是薤,後世叫獨頭蒜的,根部也隻有一點點大,但做飯的時候放一些進去,煮熟了之後吃起來也很好吃,而且張洪還無意中跟他們說過,經常吃一些蒜和生姜,對身體好,也不容易生病。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所以族人們在秋天的時候,收集了很多的野菜種子,這其中不僅僅有常吃的蔬菜,甚至一些蒲公英、馬齒苋和荠菜的種子也收集到不少。
張洪也沒管這些種子混上了奇怪的東西,反正撒到菜地裡,到時候移栽就是了,有了基礎的種地知識,部落裡也掀起了一股種地的熱潮,部落周圍的空地,到處是不參與狩獵的族人們,開辟出來的一個個小菜園。
在更南邊的一大片空地上,還有成片的油菜花盛開着,這些油菜在冬天的時候,提供了不少蔬菜,尤其是冬天隻能吃到腌鹹菜的族人們來說,放幾棵油菜苗到鍋中,不僅好看,吃起來也更香。
今年是沒有那麼多時間和精力來種植油菜了,但張洪還是讓族中不那麼忙的族人們,在周圍栽種了不少油菜出來,現在也開始開花了。
部落裡有了鐵鍋,但用來炒菜的次數很少,一個原因就是部落缺少油脂來源。
獵物身上的脂肪很少,就算是族中養殖的野豬,每頭身上提煉出來的也就十幾斤,裝到罐子裡就小小的一罐。
而且冬天的時候,這些油脂還不讓吃,因為要讓族人們抹在皮膚上,防止在寒冬裡被風吹出一道道口子。
還有部落的油燈,也是要很多油才能點燃的。
部落裡貪吃的小孩子們,最多也就是能吃一點油渣,每到提煉脂肪的時候,竈台邊圍着全是小孩子,煉出來的油渣撒上一點鹽,對他們來說就是無上的美味。
所以種植和養殖,對于這些族人們來說,都是很願意去參與的,雖然這些過程不像打獵這樣的有趣和精彩,但收獲卻是實打實的。
除了野菜,部落裡也有計劃地移栽了一些小的果樹或者将果核丢在地裡。
部落周圍的森林裡的确有不少果樹,但成片果林的情況十分少,基本上都是這裡一棵,那裡一棵,采集的效率并不是很高;而且每到果實成熟的時節,也很容易被小動物們捷足先登。
還有就是野果的産量,每棵樹也就一百來斤,采集的時候,還需要有人在周圍保護着,不然碰到野豬,那就很麻煩。
野果的成熟期就那麼幾天,遲一天去采集,地上落的到處都是,就算撿起來,也大部分都壞了。
部落在院子的西邊,有一處樹木稀少、地形起伏較大的地方,這裡很适合移栽一些果樹。
張洪沒指望這幾天就能收獲,要想獲得穩定的水果,至少還要個幾年。
喜歡史前部落生存記請大家收藏:()史前部落生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