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冬季生活(造车)

關燈
    固定車軸不亂跑;而要是軸不動,就隻有車輪動,那在車軸與車輪的接口處,就得有個軸承。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在古代,車輪的結構大緻為辋、毂、輻三部分組成。

    辋就是車輪的外圓,類似于現在的外胎,毂就是車輪中心的原木,起固定支撐作用,輻就是車輪辋與毂之間連接的木棍了。

    有了這個基本的認識,那輪子怎麼做也就有了大緻的方法。

     張洪選取了幾株松木,截取了其中的一段,長約30厘米,直徑在15公分,先是用斧頭将樹皮給去掉,然後用自制的圓規在這段樹木兩端畫一個圈,随後用斧頭和小刀将圈外的木質給砍掉,并用石頭進行打磨; 接下來就是在這段木頭上鑽孔了,需要鑽一個直徑5公分的圓孔并且貫通,用于安放車軸,這裡就稍微麻煩一些,需要用鑿子一點點地修,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導緻内圓和外圓不是一個圓心,這樣做出來的輪子,就會有很大的颠簸,影響輪子的使用壽命; 鑿好孔之後,還需要對這個孔進行打磨,這個時候就需要将燒紅的鐵棍放到這個孔裡,用高溫将裡面碳化,再用木棍将裡面給打磨平整、光滑;接下來就是在車毂外面鑿上一個個方形的小孔,用于插入輻條,輻條長40公分,兩端各削了一個長方形的插頭,用于插入車毂和車辋,車辋是一段一段的弧形木頭,在制作這個之前,張洪還用自制的圓規——一根細鐵錐為圓心,麻繩為半徑——畫了一個直徑在100公分的圓,并且将這個圓平均切割成了8份,将其中一份直接畫在一塊薄木闆上,再将這塊薄木闆其餘的部分去掉,稍加打磨,就得到了一個标準件,就是一個輪子外側車辋的八分之一,接着再按照同樣的辦法制作額外的七份車輪,并且在每個車辋上鑽孔,插入車輻條,在車毂的連接下,一個松散的車輪就完成了。

     為了讓車輪更加結實,在每塊車辋的連接處兩側,還用鐵釘進行了加固,車輪外側,則用裁剪好的獸皮和麻繩進行了包裹,一方面起到加固車輪的作用,另一方面就是作為輪胎,作為緩沖。

     張洪用一根打磨好的車軸插入到兩個輪子中間,在每個輪子兩側的車軸上還鑽了個小孔,用細鐵棍插上,防止車輪在軸上橫向移動。

    連接處還用提煉出來的油脂進行了潤滑,當輪子圍繞着車軸在空中嘎吱吱地旋轉,部落裡又一件重要的工具宣告了誕生。

     除了車輪,還需要有個車身,張洪采用了後世的架子車的樣式,兩根長而平直的車把,中間一根結實的攀繩。

    制作好後,人拉車時站在車把中間,兩手握住車把,肩上套上攀繩,弓腰曲腿向前拉動。

    如果車上裝的東西較輕,也可以推着走。

     在車做好的那一天,張洪試了試架子車的承載量。

    架子車輪距1米,車輪高一米多,車身不算車把在2米長,車把長約1米,輪子連同軸承安裝在車身中部的凹槽中,用以固定;張洪試了試承載量,同時作為對照的,還有熊二熊大兩人的搬運量。

     張洪一個人拉着車,車上有充當貨物的一車石頭,重約200斤,而熊大熊二兩人的背上也背着一大袋石頭,每袋也有快100斤。

     起初,熊大熊二還能憑借着體力領先張洪,但在行進了300米後,就放緩了速度,500米就得停下來歇一歇,繞了800米,就隻能喘着粗氣踉跄地走着;反觀張洪的架子車,一直保持着穩定的速度,在500米就超過了熊大熊二,而在他們體力不支放棄了搬運時,張洪推着架子車已經繞着院子走了快2000米。

     對照的結果不言而喻,觀看這場“比賽”的族人們也頗為振奮,以往每個人能夠背動的東西就有限,即使有了扁擔,但最高能夠承載也隻有50斤左右,而有了這個車,不僅運載量增大了,而且還減少了族人的負重,效率提升很多。

     而且張洪在制作了架子車之後,還制作了獨輪車,獨輪車要比架子車更加簡單,而且對于道路的要求更低。

     在有了架子車和獨輪車之後,族人們意識到修路的重要性了,以往踩出來的小路,高低不平,而且下雨天就會泥濘不堪,張洪已經在用爐渣、煤灰和石頭等進行鋪墊,先弄出一條從居住區通往耕種區的道路。

    規劃中的路長約3000米,寬度暫定容納兩輛架子車并排行走,大概2.5-3米寬。

    在天氣晴好的時候,張洪帶人鏟除積雪和表面的浮土,用繩子綁着大石頭幾個人拉起放下,夯實地基,然後用煤渣、碎石、爐渣等混合鋪在地基上,鋪上大約5公分厚,再用石頭夯實。

     每天鋪下來大概20米,而原材料主要是爐渣存量很少,不得已,張洪後面隻能用碎石頭混合着煤渣、黃土等進行路面的鋪設。

    事實上到冬天結束,整個部落已經初步完成了對這條道路的修建。

     喜歡史前部落生存記請大家收藏:()史前部落生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