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冬季生活(造车)

關燈
    要想富,先修路。

     這個說法對原始社會來說也足夠有效。

     在确定好明年的耕種區和畜牧的位置後,張洪又規劃起了熊部落範圍内的道路鋪設。

     所謂這世界上本沒有路的,走的多了,也就成了路。

    現在熊部落前往各處,都是沿着族人經常行走、踩踏形成的羊腸小道,這些小路有的被掩蓋在草叢裡,有的要穿過一些樹林,但無一例外,這些小路要比直接穿越草叢和樹林要方便一點,僅限于行人,再大一點的話,就無法通行了。

     有道路連接居住區、畜牧區、耕種區和漁獵區等功能區域的話,不僅能提高族人在這個區域的運輸速度,還能提升運輸量。

     以秋天采集粟為例,當時發現粟的地方離部落居住區,也就是2個多小時的步行距離,大概在7-8公裡,而運送不到500多斤的粟,部落的一半人出動,居然還花了兩天的時間才将整片粟田給收割完成。

     當時如果有了一條哪怕是一米寬平整的道路,那行進速度肯定能再快很多,而且運載量也會提升。

     張洪的計劃是先鋪設一條從居住區通往未來耕種區的道路,整條路長大概3公裡,自北向南,從部落山洞的位置一直向南延伸出去。

     修建這條道路也不算簡單,需要将道路沿途的雜草、亂石清理掉,再挖開地表,填充石子和礦渣做成地基。

     道路修成後,将會把很多原本需要繞路的地方給拉直,部落成員就不用穿過灌木叢和溪流,往來至少能節約1個小時的時間。

    而且如果條件允許下,可以視情況再修幾條延伸至其他部落的道路,方便與其他部落的交流,同時加強部落間的貿易往來。

     至于提高運載量,在還沒有掌握畜力的時候,最方便的就是車了。

    張洪已經在嘗試制作輪子,隻要輪子造出來,車也不是什麼問題。

    屆時,隻要在小溪上搭一座橋,那麼通行的速度就會大大加快。

     得益于部落掌握的初級冶煉技術,在鐵礦石和煤礦充足的情況下,熊山等5名族人已經“轉職”成了固定的煉鐵人員,并且成立了鐵匠鋪。

     除非情況緊急,他們已經不需要再像以前一樣參與狩獵。

     而鐵錘、鐵砧等工具的出現,讓部落高爐産出的生鐵,經過鍛打、淬火之後,生産出來的鐵器質量也有很大的提升。

     鐵制工具的進步,又反過來推着木材加工工藝的進步,這就讓張洪安排了樹杈等幾名族人搖身一變成木匠,能夠制作一些簡單的木制工具和生活用品。

     由于剛剛起步,部落現在能用的木匠工具僅僅限于斧頭、鋸子、刨子和鑿子,偶爾會制作一些釘子,但有了這些基本工具,部落的木制用品也在逐漸變多。

     比如桌子,就是四條木棍撐着一塊木闆,但制作好之後,它的用處就慢慢地在部落裡體現了出來。

    現在張洪和巫的房間裡,炕上會放着一張矮桌作為茶幾,而房間裡會放着一張更大的桌子和幾把椅子,其他族人很是羨慕,經常找借口去他們房間裡體驗一下這些家具。

     張洪悶在房間裡也有十來天的時間了,除了吃飯,幾乎每天都會往熊山和樹杈那邊跑,他需要他們兩個配合着,把木桶和車輪給制作出來。

    木桶的理論其實很簡單,就是将十幾塊木闆圍成一圈,再在底部安裝上桶底。

     但原理簡單,動起手做起來卻十分困難。

    幸好有了鋸子和刨子,讓加工平整的闆材不再是奢望,再加上張洪這幾天搗鼓出來的墨鬥和尺子,方便了在木闆上進行尺規作業,畫出來的圓和規則圖形也更标準。

     經過這些天的努力,木桶所需要的木闆已經做好,而桶底也提前做了出來,隻不過漏水的問題仍然需要解決。

     來到木工坊,樹杈在木桶周圍,用花費衆多精力打造出來的鐵圈把桶一箍,裝上桶底,一倒入水,水就從桶身、桶底等縫隙處流了出來。

    換句話說就是桶密封性太差。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張洪先将桶底給确定下來,然後用他那并不精通的數學給大緻算了一下每片木闆的尺寸;接着,在每片木闆的長邊兩側,一邊用刀削出凹槽,另一邊削出凸起,兩塊木闆能夠拼接到一起相互咬合;在所有木闆咬合後,在每個縫隙裡,還用浸了動物油脂的麻線和草木灰混合在一起,填充到縫隙中; 最後就是用繩子将整個桶身捆紮起來,防止開裂。

    經過這樣處理的桶,已經能夠用于提水、存水,隻不過用沒多久,就需要晾幹、在接口和縫隙處再次進行密封。

     而車輪,制作起來就稍微複雜一些了。

     首先是車輪主體的制造,張洪原本想着直接割一塊圓形的木闆作為車輪,但這種輪子,要是小一點還好說,超過一定的尺寸,就很容易因為材質的原因開裂、斷開; 第二就是車軸的部分,這裡是整個車輪的核心位置,要是将車軸一端直接固定在車輪上,那車身就不能放太多東西,而且需要刻一個凹口,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