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接纳和引领

關燈
    2021.9.1 昨天寫完後我在讀與此相關的書籍時讀到下面一段話,想分享出來: “尤其在這個年齡,她們嚴厲地評判人生,堅信她們知道是非對錯、公平與否。

    她們做出明确的判斷,确信人生必須提供一些來自于人性深處思想的東西,然後必須在世界中得以實現。

    這種理想,思想的傾向實際上在這個年齡會強烈呈現出來。

    ” 讀完這一句,我啞然失笑,原來兒子呈現的正是這個年齡段的顯着的特點,雖然如此讓父母抓狂。

    所以,他們就是他們,他們在正常的軌道上,隻是我們做父母的不了解。

     然後,我就會想我的青春期,我在十四五歲的時候在想什麼。

    我十四歲時就在高一,那個時候想的還是怎麼好好學習,為了有個好成績,好像真的對父母沒有什麼評判。

    大概是沒有太多空間吧,于是這部分沒有展現出來。

    (我當時考高中,差幾分去一流的中學,隻分到一個三流的中學。

    當時,父母是可以給學校一些錢上那個一流的中學的,于是父母就做鳳尾還是雞頭曾經與我有個讨論,我選擇做雞頭。

    我記得父母說,到哪裡都是學習,所以你依然可以把書讀好。

    所以我想那個時候我就是要努力奮進的,哪裡有空間,哪裡有時間去想事情,去評判父母呢?) 而現在我兒子呢,我們給了他們很多的空間和時間。

    兒子自己也說自己常常想事情,雖然他常常關着門,其實他不是在看書,也不是看手機,而是就是躺在床上想事情,當然我也不知道他在想啥,但是我想他是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來發展他自己的,于是他就在思想上會有很多評判吧。

     所以,兒子的發展還在正常的軌道上,作為家長,盡量把抓狂轉化為理解和接納吧! 但是,最怕這“但是”二字。

    中國的傳統的智慧就是兩極的,兩者都有,兩者能轉化,要取中庸之道。

     接納不代表可以說話不尊重父母,不代表孩子的行為都合适,所以就從接納到了引領,兩者都要有。

    還是從書中摘錄下面這段話: “青春期的孩子們開始感到他們現在能夠自己做出判斷,但是仍然想要得到他們自己所選擇的權威的支持:‘這個人的話可以聽從;我能夠接受他或她的觀點和判斷。

    ’” 所以,孩子需要引領,無論是童年,還是青少年。

    尤其在青少年階段,我們常常忽略這個部分。

    因為孩子長大了,什麼都能自己做了,而且能幫父母了,有自己的想法了,父母想的都是好不容易這麼大了,放手吧,終于可以休息休息了。

     可是呢,還是早了,還是需要給予孩子一些支持、鼓勵、幫助和指引。

    就像昨天我們談到這個年齡段孩子的特點時,老師說我們可以做的是要傾聽他們,體恤他們,理解他們。

    如果願意做,也可以提供一些對事物的不同的角度讓孩子去看到。

    這是家長可以做的。

     看吧,還不是很容易呢。

    因為家長很容易就變成了說教,強迫認同,想要很好地當孩子的一個傾聽的夥伴還挺難的。

    因為我們自己就沒有真正被傾聽過,被理解過,我們如何去做到呢?難,但難歸難,我還是要做,因為我想要做好,想要不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我就要有意識,就要去嘗試我從來沒有做過的事情。

     明天兒子就回家了,這三天開學營的團建活動,他應該有很多的看法,和觀點。

    我就嘗試一下怎麼去傾聽,提醒自己要閉嘴。

     -------------------------------------------------------------------------------------------------- 除了家長之外,孩子旁邊的成人還包括老師。

    我也想說說老師的部分,因為我也曾經是老師,将來還會去做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