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家國情懷
關燈
小
中
大
話說乾隆十九年,那新科進士們齊聚乾清宮謝恩。
這排場,那叫一個宏大威嚴,直把這些初出茅廬的年輕才俊們震得目瞪口呆。
乾隆爺端坐在龍椅之上,看着眼前這一群朝氣蓬勃的後生,臉上笑開了花,說道:“朕呐,盼着你們能把今日的誓言牢記心頭,為我大清的江山鞠躬盡瘁。
朕聽說,這次會試,佳作頻出,朕倒想聽聽,你們對當下的朝政,都有些啥看法?” 進士們你瞅瞅我,我瞅瞅你,一時間誰也不敢先開這個口。
過了好一會兒,今年的新科狀元莊培因大着膽子向前邁了一步,雙手一拱:“啟奏陛下,臣覺得當下首要的任務,得是興修水利。
老百姓過日子,就指着那口吃的,糧食收成有保障,國家的根基才能穩當。
” 乾隆點了點頭,說道:“莊卿這話在理,那依你看,這水利要咋個修法?” 莊培因撓了撓頭,想了想回道:“陛下,不妨派些官員去各地瞧瞧水利的情況,根據不同的地方想出不同的法子。
再撥出專門的款項,招募些能工巧匠,把河道疏通好,堤壩加固牢。
” 其他進士們聽了,紛紛點頭,對莊狀元的回答那是相當贊同。
這時候,新科榜眼王鳴盛站了出來,說道:“陛下,微臣認為整頓吏治也是刻不容緩。
如今有些地方官員那叫一個貪污腐敗,把老百姓欺負得夠嗆,搞得民怨沸騰,就像這次劉墉劉大人查出來的江南舒麟那樁大案,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得好好查,狠狠罰,把朝綱正一正,還老百姓一個清平世界。
” 乾隆臉色一沉,說道:“說得不錯,那你倒說說,有啥具體的法子沒?” 王鳴盛榜眼趕緊回答:“陛下,得把監察制度加強,再設個專門的監察機構,重新在各省弄個監察禦史衙門,讓他們能直接給您上奏。
還有,鼓勵老百姓舉報那些不法官員,隻要查實,絕不輕饒。
” 乾隆摸着下巴,若有所思,手指還輕輕敲着龍椅的扶手。
突然,他轉頭看向劉墉,說道:“劉墉!那謝玲兒咋樣啦?”乾隆這時候想起了監察禦史中丞謝石基一家的遭遇。
劉墉趕忙走上前回複:“玲兒格格好着呢,請陛下放心!” “嗯——!那諸位新科進士接着說!”乾隆說道。
紀曉岚這時候嘬了兩口他那長長的煙袋鍋,忍不住開了口:“陛下,微臣覺得重教興商也不能忽略。
多培養些有才華的人,國家發展才有源源不斷的動力。
把商業搞起來,大清各地的東西就能流通起來,老百姓的日子豐富了,國家的稅收也增加了,這可是兩全其美的好事兒呀皇上!” 乾隆笑了:“紀昀說得在理,那怎麼個重教法?又怎麼個興商法?” 紀曉岚回道:“陛下,在各地多開些學堂,請些好老師,讓更多老百姓家的孩子有讀書的機會。
科舉制度也得不斷完善,選些正直又有本事的人。
鼓勵那些做生意的,讓大清的物資都能活泛起來就行!” 乾隆聽了微微點頭說道:“紀昀所言甚是。
诶,紀昀呐,你那煙袋鍋怎麼不冒煙了?”乾隆突然想起紀曉岚煙袋鍋冒煙的事兒。
紀曉岚尴尬地笑了笑說道:“回皇上,這是特制的煙袋鍋,想抽煙就得讓人幫忙點着。
自己點,實在費勁,所以微臣這煙袋鍋就不冒煙兒了。
” “誰給你出的這主意?”皇上好奇地問。
“劉墉劉大人出的!”紀曉岚又尴尬地笑了笑說。
“這法子不錯,既能讓你過煙瘾,又能讓這大殿不被煙嗆着。
一舉兩得,一舉兩得呀!來人,讓督造辦在紀昀的煙袋杆上刻上‘乾隆禦批’四個字,準許他上朝帶着。
”乾隆說道。
“嗻!”太監接過紀曉岚的煙袋杆去了督造辦,沒一會兒就打造好送了回來。
進士們本來看到乾隆緊張得要命,經過這麼一鬧騰,都放松了下來,于是你一言我一語,各抒己見,氣氛變得熱鬧非凡。
而紀曉岚,也就這麼得了個紀大煙袋的美名。
這次和紀曉岚一起考中進士的名人可不少。
姜炳璋,字石貞,号白岩,是二甲第十名進士。
後來鑽研經學,嚴守漢學家的法子,事事都追求真相,考據那叫一個嚴謹,寫了《姜忠肅公祠堂志》《尊鄉集》等書。
曹學闵,字孝如,号慕堂,山西汾陽人,後來官做到内閣侍讀學士,宗人府丞。
性格恬淡,當官清正謹慎,晚年喜歡研究性命之學,和紀曉岚關系最鐵。
莊培因,本科狀元,江南洋湖人,後來被授予翰林院修撰。
王鳴盛,本科榜眼,江南嘉定人,授予翰林院編修。
後來成了清代有名的史學家、經學家、考據學家,寫了《十七史商榷》等大作。
倪承寬,本科探花,浙江仁和人,授予翰林院編修。
這人擅長寫詩作畫,後來有《春及堂詩集》等作品。
這三位都是江南人士,對江南的事兒那是相當上心。
另外本科進士,還有王禮堂、王蘭泉、朱竹君、瞿大川等,在清史上面都留下了不錯的成績。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内容! 咱再接着說這紀曉岚。
紀曉岚考中進士後,被乾隆任命為翰林院庶吉士,和劉墉一起在翰林院幹活。
紀曉岚作詩對對子那是一把好手,深得乾隆喜愛。
不過他長相普通,還有點愛出風頭的小毛病。
一開始除了在翰林院編編書,沒得到太多重用。
倒是江南的三位才子莊培因、王鳴盛、倪承寬升職升得挺快。
時間一晃,到了乾隆二十年的春天。
紫禁城的乾清宮裡氣氛壓抑得讓人喘不過氣。
乾隆坐在龍椅上,掃視着下面的文武百官,百官們站在殿下,一個個臉色沉重。
為啥氣氛這麼緊張?原來是西北邊陲傳來急報。
那準噶爾汗國又不守信用,占了大清西北好幾萬裡的土地,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之前害死了班第大将軍,現在又占了伊犁重鎮。
這簡直是忍無可忍。
乾隆目光掃過衆人,緩緩說道:“準噶爾部從康熙朝開始,就和我大清對着幹,經曆了好幾代,還是死性不改。
這個隐患不除,邊疆就别想安甯。
朕已經決定了,一定要平定準噶爾。
今天把各位愛卿叫來,一起商量商量。
哪位愛卿先來說說?” 内閣學士、參贊大臣、鑲紅旗蒙古副都統和工部侍郎阿桂往前走了一步,說道:“陛下,準噶爾部現在内亂不斷,人心惶惶。
咱們的軍隊應該抓住這個機會,趕緊出兵打他們個措手不及。
不過可不能小瞧了他們,得好好制定作戰計劃才行。
” 這時候,兵部侍郎左峰站了出來:“陛下,準噶爾部實力可不弱,地方又大。
要是貿然進攻,恐怕會陷入持久戰。
臣覺得不如先招安,把他們内部的勢力分化開,然後再找機會動手。
” 阿桂皺了皺眉頭,反駁道:“招安雖然能少打仗,但準噶爾部反複無常,根本信不過。
要是不徹底把他們收拾了,肯定會後患無窮。
” 乾隆想了一會兒,說道:“招安和攻打也不沖突。
能招安當然好,但也不能放松警惕。
咱們兩手準備,用打仗來促進招安。
” 大理寺正卿尹繼善站出來
這排場,那叫一個宏大威嚴,直把這些初出茅廬的年輕才俊們震得目瞪口呆。
乾隆爺端坐在龍椅之上,看着眼前這一群朝氣蓬勃的後生,臉上笑開了花,說道:“朕呐,盼着你們能把今日的誓言牢記心頭,為我大清的江山鞠躬盡瘁。
朕聽說,這次會試,佳作頻出,朕倒想聽聽,你們對當下的朝政,都有些啥看法?” 進士們你瞅瞅我,我瞅瞅你,一時間誰也不敢先開這個口。
過了好一會兒,今年的新科狀元莊培因大着膽子向前邁了一步,雙手一拱:“啟奏陛下,臣覺得當下首要的任務,得是興修水利。
老百姓過日子,就指着那口吃的,糧食收成有保障,國家的根基才能穩當。
” 乾隆點了點頭,說道:“莊卿這話在理,那依你看,這水利要咋個修法?” 莊培因撓了撓頭,想了想回道:“陛下,不妨派些官員去各地瞧瞧水利的情況,根據不同的地方想出不同的法子。
再撥出專門的款項,招募些能工巧匠,把河道疏通好,堤壩加固牢。
” 其他進士們聽了,紛紛點頭,對莊狀元的回答那是相當贊同。
這時候,新科榜眼王鳴盛站了出來,說道:“陛下,微臣認為整頓吏治也是刻不容緩。
如今有些地方官員那叫一個貪污腐敗,把老百姓欺負得夠嗆,搞得民怨沸騰,就像這次劉墉劉大人查出來的江南舒麟那樁大案,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得好好查,狠狠罰,把朝綱正一正,還老百姓一個清平世界。
” 乾隆臉色一沉,說道:“說得不錯,那你倒說說,有啥具體的法子沒?” 王鳴盛榜眼趕緊回答:“陛下,得把監察制度加強,再設個專門的監察機構,重新在各省弄個監察禦史衙門,讓他們能直接給您上奏。
還有,鼓勵老百姓舉報那些不法官員,隻要查實,絕不輕饒。
” 乾隆摸着下巴,若有所思,手指還輕輕敲着龍椅的扶手。
突然,他轉頭看向劉墉,說道:“劉墉!那謝玲兒咋樣啦?”乾隆這時候想起了監察禦史中丞謝石基一家的遭遇。
劉墉趕忙走上前回複:“玲兒格格好着呢,請陛下放心!” “嗯——!那諸位新科進士接着說!”乾隆說道。
紀曉岚這時候嘬了兩口他那長長的煙袋鍋,忍不住開了口:“陛下,微臣覺得重教興商也不能忽略。
多培養些有才華的人,國家發展才有源源不斷的動力。
把商業搞起來,大清各地的東西就能流通起來,老百姓的日子豐富了,國家的稅收也增加了,這可是兩全其美的好事兒呀皇上!” 乾隆笑了:“紀昀說得在理,那怎麼個重教法?又怎麼個興商法?” 紀曉岚回道:“陛下,在各地多開些學堂,請些好老師,讓更多老百姓家的孩子有讀書的機會。
科舉制度也得不斷完善,選些正直又有本事的人。
鼓勵那些做生意的,讓大清的物資都能活泛起來就行!” 乾隆聽了微微點頭說道:“紀昀所言甚是。
诶,紀昀呐,你那煙袋鍋怎麼不冒煙了?”乾隆突然想起紀曉岚煙袋鍋冒煙的事兒。
紀曉岚尴尬地笑了笑說道:“回皇上,這是特制的煙袋鍋,想抽煙就得讓人幫忙點着。
自己點,實在費勁,所以微臣這煙袋鍋就不冒煙兒了。
” “誰給你出的這主意?”皇上好奇地問。
“劉墉劉大人出的!”紀曉岚又尴尬地笑了笑說。
“這法子不錯,既能讓你過煙瘾,又能讓這大殿不被煙嗆着。
一舉兩得,一舉兩得呀!來人,讓督造辦在紀昀的煙袋杆上刻上‘乾隆禦批’四個字,準許他上朝帶着。
”乾隆說道。
“嗻!”太監接過紀曉岚的煙袋杆去了督造辦,沒一會兒就打造好送了回來。
進士們本來看到乾隆緊張得要命,經過這麼一鬧騰,都放松了下來,于是你一言我一語,各抒己見,氣氛變得熱鬧非凡。
而紀曉岚,也就這麼得了個紀大煙袋的美名。
這次和紀曉岚一起考中進士的名人可不少。
姜炳璋,字石貞,号白岩,是二甲第十名進士。
後來鑽研經學,嚴守漢學家的法子,事事都追求真相,考據那叫一個嚴謹,寫了《姜忠肅公祠堂志》《尊鄉集》等書。
曹學闵,字孝如,号慕堂,山西汾陽人,後來官做到内閣侍讀學士,宗人府丞。
性格恬淡,當官清正謹慎,晚年喜歡研究性命之學,和紀曉岚關系最鐵。
莊培因,本科狀元,江南洋湖人,後來被授予翰林院修撰。
王鳴盛,本科榜眼,江南嘉定人,授予翰林院編修。
後來成了清代有名的史學家、經學家、考據學家,寫了《十七史商榷》等大作。
倪承寬,本科探花,浙江仁和人,授予翰林院編修。
這人擅長寫詩作畫,後來有《春及堂詩集》等作品。
這三位都是江南人士,對江南的事兒那是相當上心。
另外本科進士,還有王禮堂、王蘭泉、朱竹君、瞿大川等,在清史上面都留下了不錯的成績。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内容! 咱再接着說這紀曉岚。
紀曉岚考中進士後,被乾隆任命為翰林院庶吉士,和劉墉一起在翰林院幹活。
紀曉岚作詩對對子那是一把好手,深得乾隆喜愛。
不過他長相普通,還有點愛出風頭的小毛病。
一開始除了在翰林院編編書,沒得到太多重用。
倒是江南的三位才子莊培因、王鳴盛、倪承寬升職升得挺快。
時間一晃,到了乾隆二十年的春天。
紫禁城的乾清宮裡氣氛壓抑得讓人喘不過氣。
乾隆坐在龍椅上,掃視着下面的文武百官,百官們站在殿下,一個個臉色沉重。
為啥氣氛這麼緊張?原來是西北邊陲傳來急報。
那準噶爾汗國又不守信用,占了大清西北好幾萬裡的土地,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之前害死了班第大将軍,現在又占了伊犁重鎮。
這簡直是忍無可忍。
乾隆目光掃過衆人,緩緩說道:“準噶爾部從康熙朝開始,就和我大清對着幹,經曆了好幾代,還是死性不改。
這個隐患不除,邊疆就别想安甯。
朕已經決定了,一定要平定準噶爾。
今天把各位愛卿叫來,一起商量商量。
哪位愛卿先來說說?” 内閣學士、參贊大臣、鑲紅旗蒙古副都統和工部侍郎阿桂往前走了一步,說道:“陛下,準噶爾部現在内亂不斷,人心惶惶。
咱們的軍隊應該抓住這個機會,趕緊出兵打他們個措手不及。
不過可不能小瞧了他們,得好好制定作戰計劃才行。
” 這時候,兵部侍郎左峰站了出來:“陛下,準噶爾部實力可不弱,地方又大。
要是貿然進攻,恐怕會陷入持久戰。
臣覺得不如先招安,把他們内部的勢力分化開,然後再找機會動手。
” 阿桂皺了皺眉頭,反駁道:“招安雖然能少打仗,但準噶爾部反複無常,根本信不過。
要是不徹底把他們收拾了,肯定會後患無窮。
” 乾隆想了一會兒,說道:“招安和攻打也不沖突。
能招安當然好,但也不能放松警惕。
咱們兩手準備,用打仗來促進招安。
” 大理寺正卿尹繼善站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