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兩煩親王

關燈
    上文書說道劉墉給傅恒出謀劃策,在朝堂之上統一了征讨準噶爾汗國的百官思想,赢得了乾隆的贊譽,擢升為侍講。

    我在這個時候,時不時地會遵照内務府指派在皇宮内當值。

     我當值的時候,劉墉不用在翰林院當值。

    劉墉當值的時候,我不用在皇宮内當值。

    就這樣我們哥倆,好似被命運的輪盤交錯開來,難以覓得閑暇時光暢叙幽情。

     這一天清晨,曙光初現,我結束了長達六個時辰的值宿,拖着疲憊的身軀回到劉府。

    剛踏入府門,便瞧見勤格格緊緊拉着林代玉的手,兩人似在低聲訴說着什麼。

    林代玉那秀美的面龐上挂滿了淚花,宛如帶雨的梨花,惹人憐愛。

    我心中一驚,趕忙回房換了衣服,疾步上前詢問究竟。

     格格蛾眉微蹙,面露愠色道:“我那娘舅真不是東西,一大把年紀了,還妄圖強娶代玉妹妹為小妾。

    ”言罷,無奈地歎了口氣。

     唉——這便是權勢之家的醜惡嘴臉。

    在那個世道,有權有勢的老爺們仿若主宰一切的霸主,哪怕年逾古稀、齒搖發落,隻要相中了窮人家的美貌姑娘,便會不擇手段地将其納入懷中,肆意踐踏他人的尊嚴與自由。

    我等一介貧民除了在心底咒罵幾句,宣洩心中的憤懑,又能如何? “那這林妹妹該如何是好?”我憂心忡忡地望着格格,期盼她能有個主意。

    可格格隻是輕輕搖頭,她亦無計可施,眼下唯有等劉墉歸來,再作商議。

     此事萬不能讓劉統勳知曉。

    否則,又是一場風波。

    而此刻,劉墉正在翰林院當值。

    事不宜遲,我心急如焚,當即決定前往翰林院找劉墉商量對策。

    我匆匆更衣上馬,揚鞭疾馳,不多時,便抵達了翰林院。

     見到劉墉,我趕忙将事情的來龍去脈一五一十地告知于他。

    劉墉略作沉思,片刻後,眼中閃過一絲決然:“你速去東六胡同和碩誠親王府,找和碩誠親王。

    他與曹雪芹素有交情,或許能助我們一臂之力。

    ” 我聞言,轉身便欲離去。

    劉墉卻一把拉住我:“你且慢。

    你就這樣冒冒失失地前去,人家怎會認得你?我修書一封,你帶上它,或許方能成事。

    ”言罷,劉墉快步走向書案,揮毫潑墨,不多時,一封書信已然寫就。

    我小心翼翼地将信收好,藏于懷中,再次踏上行程。

     我懷揣着劉墉的書信,馬不停蹄地趕赴東六胡同和碩誠親王府。

    王府門前,兩座石獅子威風凜凜地蹲踞着,朱漆大門緊閉,透着一股威嚴莊重的氣息。

    我深吸一口氣,上前将書信交與門子,表明自己是受劉墉之托前來拜見王爺。

    門子接過書信,上下打量了我一番,轉身入内通報。

    我站在門外,心中忐忑不安,時間仿佛變得無比漫長。

    好在不多時,門子便出來,将我迎了進去。

     踏入王府,隻見庭院深深,回廊曲折,雕梁畫棟,盡顯皇家氣派。

    我沿着回廊前行,不多時,便來到了正廳。

    見到王爺的那一刻,我不禁微微一愣。

    在我印象中,王爺應是一位年逾花甲、白發蒼蒼的老者,不想眼前的這位王爺看上去竟與乾隆皇帝相差無幾。

    他面容英俊,身姿挺拔,一襲華服在身,更顯氣宇軒昂。

    乾隆的叔叔,卻如此年輕,實是出乎我的意料。

     我趕忙以大禮參拜,畢恭畢敬地說道:“奴才參見王爺,願王爺福壽安康!” “起來吧!”王爺的聲音幹脆利落,不怒自威。

    “劉墉信中已将事情言明,你無需多言。

    本王且修書一封,你帶着書信,領着那姑娘前往西山碧雲庵找庵主,她見信後自會妥善安排。

    ” 說罷,王爺移步書案,提起筆來,筆走龍蛇,一揮而就。

    随後,将書信遞給我:“本王這也是看在劉墉的面子,念及與曹公子的情分,方幫你們一把。

    速速去吧,若讓那倔老頭劉統勳知曉此事,你們怕是會吃不了兜着走!” 我心中暗自慶幸,看來王爺對我們家老爺子的脾性了如指掌。

    我接過書信,再次向王爺行禮謝恩,辭别王府,匆匆趕回劉府。

     回到劉府,我趕忙命人套上馬車,與格格一同陪着代玉姑娘趕往西山碧雲庵。

    馬車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前行,車内的氣氛卻因有了一絲希望而略顯輕松。

     行至西山碧雲庵,隻見庵院掩映在青山綠樹之間,四周雲霧缭繞,宛如仙境。

    我等下了馬車,步入庵中。

     庵主妙玉正于佛堂之中誦經,聽聞我們前來,起身相迎。

    待看清妙玉面容,我等不禁暗暗稱奇。

    隻見她: 缁衣難掩玉容嬌,秀目含星韻自饒。

     靜對青燈修慧性,蓮姿逸韻世塵飄。

     這庵主當真生得一副傾國傾城之貌,在這深山古庵之中,宛如一朵盛開的幽蘭,散發着迷人的芬芳。

     我不敢有絲毫怠慢,趕忙遞上和碩誠親王的書信。

    妙玉接過書信,展開細讀,随後,輕輕擡起頭,目光中透着一絲疑惑與關切:“阿彌陀佛!卻原來爾等是劉墉劉崇如和曹公子的親人,是貧尼怠慢了,貧尼法名妙玉,得罪各位了。

    ”說罷,她微微頓了頓,又問道:“那曹公子現在何處?”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内容! 我趕忙回答道:“曹公子在十四爺胤禵府上做客卿呢。

    ” 妙玉微微點頭:“即便如此,我且收下代玉妹妹了,誰叫我們都有個‘玉’字呢。

    ”言罷,妙玉喚來小尼姑奉茶。

    我們接過茶盞,輕抿一口,隻覺茶香四溢,沁人心脾。

    随後,我們留下二百兩布施,向妙玉辭行,回了劉府。

     謝天謝地,林代玉姑娘總算有了個安身之所。

    此事暫告一段落,可我心中卻清楚,這不過是平靜湖面泛起的一絲漣漪,更大的風浪或許還在後面。

     和碩誠親王,康熙爺的第二十四子,愛新覺羅·胤秘,他的一生可謂波瀾起伏。

    生于康熙五十五年五月十六日,其母為穆嫔陳氏。

    康熙六十一年駕崩之時,胤秘年僅七歲,尚是懵懂孩童。

    雍正五年,其母穆嫔陳氏離世,年幼的他早早失去了母愛,正當他在這深宮中獨自面對風雨之時,是雍正爺夫婦将其撫養成人。

     在雍正九年四月初一日享太廟時,雍正爺命胤秘前往行禮。

    雍正十一年正月初九日,雍正爺封其為親王,二月初七日,胤秘正式被封為和碩誠親王。

    自此,他在這波谲雲詭的皇室鬥争中逐漸站穩腳跟。

     雍正十三年九月二十二日,乾隆帝開始考慮胤秘的冊封典禮等事宜,并追封其生母為皇祖穆嫔。

    乾隆元年二月,胤秘因雍和宮管人疏縱一事受罰,這一小小的挫折并未影響他在乾隆朝的地位。

    乾隆二年,他多次參與祭祀行禮活動,閏九月,府邸落成,可謂風光無限。

    乾隆四年正月初二日,在乾清宮賜宴時,胤秘為乾隆賦柏梁體詩,獲乾隆贊賞,同年二月,奉命管理粘杆處。

    此後多年,胤秘憑借着自己的才華與智慧,多次奉命參加祭祀等重要活動,并擔任鑲白旗蒙古都統、正白旗滿洲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