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王夫子

關燈
    身體也是夠好的。

     楊堅稱呼王隆為王夫子,此時雖然不召見二人但是準許二人旁聽。

     “王夫子,朕要開科舉,以科舉取士任用平民人才,大興城内也會建成學堂,廣而傳之,夫子為何反對?事情已經有了開頭,為何在此時請辭。

    ” 原來今天楊堅找王隆坐而論道,是因為科舉取士的事情出問題了,作為這個方案的提出者之一,王隆一直以來都堅定的支持楊堅使用完善前朝的舉薦選人制度,完成他心目中真正的科舉取士,但是今天王隆找楊堅說要他停下。

     面對滿是疑問的皇帝,王隆無奈哀歎:“陛下,老臣這段時間都在長安城裡面走,長安城繁華,貴族們錦羅玉衣,少年公子言談有禮,但是往更深處走去,那些在長安城底層謀生計的大多數人,在貧苦中掙紮,他們讀不起書,他們也買不起大興城的房,他們的父親如此,他們的爺爺如此,他們的孩子還是會如此,之前是老臣想簡單了,科舉取士,此時非時。

    ” “此時非時?!” 一直以來都是科舉堅定支持者的王隆說出這樣的話,此時非時就是說大隋現在還不是推廣科舉制的時候,無異于在打楊堅的臉,從來都喜怒不形于色的皇帝,這次怒氣上了臉。

     楊堅指着王隆大喝:“朕的大隋怎麼就非時了?” “陛下,此非一日之功,不可冒進。

    ” 楊堅雙目深沉:“王夫子,朕叫你王夫子,是覺得你學問高,怎麼你也變得迂腐了起來?” “非老臣迂腐,哎,陛下,大隋就算沒有科舉,按照以往的方式發展,也會空前鼎盛,陛下是聖明之君,科舉反倒會破壞現在的穩定格局,大隋現下形勢正好,不可急于此時。

    ” 王隆前段時間一直都在觀察,門閥貴族們對于楊堅想要将讀書的權利下放這件事情是絕對的反對,現在大隋承接前朝,隐隐有盛世之象,他認為如果皇帝和這群掌握實權的門閥貴族因為此事鬧起來,對于大隋極為不利。

     “之前是你的,讓更多的人讀書,讓朝堂有更多新鮮的血液才能讓朝廷更加興旺,怎麼現在就變了,就錯了?” 王隆心如刀錐,面色痛苦的說:“此時非時,非陛下之因,非老臣之錯,更非大隋之錯,而是陛下,百姓蒙昧啊。

    ” 一句百姓蒙昧便是王隆考察了大隋百姓現況的總結,他認為現在不能推行科舉的原因就是因為百姓過于蒙昧了,未受教育者太多了,一輩子困在貧窮的漩渦中的人太多了,困在老舊貧乏的意識形态中的人太多了。

     他們需要教育,但是教育推行困難,并且就算是推行了,也難以在短期内見到成效。

     “聰明者或許學一段時間,知識一點就通,道理學了就會,幾月兩三年就開悟了,但是平凡者呢,少說三五年,多則十幾年,甚至有稍微愚笨者學了十幾年也不見得能開竅,而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普羅大衆。

    ” 王隆說着神色暗淡了下去:“陛下,老臣非不想,老臣以普教天下為己任,絕不會就此終止,隻是老臣是為了陛下着想,眼前大隋良好的局勢,陛下不必為了十幾年後一個不确定的結果而影響了。

    ” 皇帝這才明白了王隆的心意,方才盛怒的他面色如常了。

     “王夫子,朕從沒說過要一蹴而就,與勳貴們的不讓步也是在測試他們的底線而已,之前晉王在朝會上說的針對平民開技術類學堂,朕覺得就是一個很好的過渡辦法,朕從不求急,但朕從不放棄,對的事情,對的結果,就值得朕一直的堅持。

    ” 楊堅這番話,楊廣聽在心裡都覺得振奮。

     互相理解的王隆和楊堅,又如堅定的戰友站在了一起。

     楊堅接着說:“學堂還是要開,先教勳貴就勳貴,慢慢的往下走,隻要尚學之風開啟了,朕相信此風會成大勢,助朕更進一步的大勢,曆來沒有端坐于皇位而名垂千古之君,朕要做的是重興華夏,那古來華夏之文化就必須有傳承,王夫子你可千萬不能再像今日這般對朕請辭。

    ” “老臣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楊廣看着皇帝,心裡生出了一絲崇拜來,不愧是能将亂世終結完成一統的皇帝,心懷廣闊,心意堅定。

     嬴政,楊堅,朱元璋,能統一中原者,誰不是千古之雄。

     “父皇,關于科舉,兒臣有一想法。

    ” 在旁邊聽了許久的楊廣終于開口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