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3章 熟悉的環境
關燈
小
中
大
邊,幫着郎君,做更多的事情,為郎君分憂,能在泾陽王府做管家,是我這輩子,最幸運的事。
” 在老趙看來,郎君心善,仁義,對他們這些下人是沒的說,滿長安城也挑不出這麼好的主家了。
人呐,知足才能常樂。
老趙領着這些人子啊莊子上轉悠了一圈,當然,也并非是隻溜達,來到了村子裡之後,見到人,老趙也跟他們打招呼,告知他們這是剛剛從長安城來的,往後也要在莊子上做事,大家相互之間熟悉熟悉,往後見了面,打個招呼也知道誰是誰。
莊子裡便是這樣的,一出門,都認得。
莫要說是人了,便是狗上街,都知道是誰家養的。
“郎君說要過端陽節包粽子,這事兒你們都知道了嗎?”老趙跟鄉親們問道。
“知道的,方才裡正才召集了人,說起了這事,趙管家,那這活兒,啥時候開始呢?” “很快的,等我帶着他們先轉完了,然後就馬上準備地方,準備材料,到時候着人到村子裡吆喝一聲。
”老趙笑着說道。
“成,那就等您的信兒了。
”村子裡的人也笑着回應。
他們跟老趙之間的熟悉程度,比張煥和老周更甚。
畢竟是在莊子上生活了将近二十年的人,大家低頭不見擡頭見的。
老趙去了長安城,今日再回到莊子上。
對于村子裡的人來說,就仿佛自家親戚,遠走他鄉一段時間後,再回到家鄉一樣,一如既往。
老趙帶着他們轉悠着轉悠着,遠遠的就看到了正在動工的新宅子。
“那裡是将來主家的新宅子。
”老趙臉上洋溢着笑容:“去年就開始建造了,新宅子大得很,肯定比老宅子要好啊。
” 說這話的時候,老趙的眼裡也洋溢着高興的神色。
别說擱在以前,便是擱在三年前,眼前的景象,都是他們想都不敢想的。
誰能想到有一天,整個莊子都會大變樣呢? 變得越來越好,家裡日子越來越富裕。
不僅僅是他們宅子裡的人如此,整個莊子上的人,都是如此,都會過上吃穿不愁的好日子。
繼續往别的方向走,肉眼可見的很多人在忙活。
“那邊應該就是郎君所說的,新的學院了。
”老趙興奮的說道:“這麼大的一個學院,将來會招收很多很多的學生,不僅僅是培養他們讀書,還有做别的事情,專門教導他們,除了書院,能用得着他們的地方,可多着呢。
算數學的精的,就去工坊做賬房先生,會管人的,就去做掌櫃的,讀書讀的拔尖的,但是其他方面平庸的,也有機會留在學院裡做下一代的教書先生。
若是真有才能的,将來進入朝堂,也未嘗不可。
宅子起初缺少人啊,尤其是能獨立出去做事的人才,太少了。
” “郎君讓我找你們這樣的人,識文斷字,讓你們來到莊子上,打的就是要從頭培養你們的主意,讓你們學好了本事,将來在某個地方,某個位置,能做出點樣子來。
人活也要活出個人樣子來。
” 幾人聽着老趙的話,心中認同,同時,心裡也被激起了無限的鬥志。
主君說的對,機會已經擺在眼前了,能否抓住,還是要看自己。
一定要抓住這個機會! 這泾陽縣的莊子,當真是與别處不同的! 主君也是與别的主君不同的。
這是他們的運氣! 老趙又領着他們往工坊區那邊走。
“那邊就是莊子上的工坊區,莊子上的作坊都在這兒,現在作坊的數量還不多......” 幾人看着那一大片的建築,看上去比民房都要美觀漂亮。
那是作坊? 作坊數量不多? 那麼多屋子,院子...... 趙管家他在說什麼啊? “趙管家,那麼多房子......” “别看那裡有那麼多房子,實際上,作坊就隻有四個。
”老趙笑道:“不管是這邊莊子上的人,還是周圍的村子裡,都想着能進作坊裡幹活呢,每個月,發的工錢也不少,隻是,作坊裡不是什麼人都收的。
”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一整個作坊,除卻幹活的屋子,還有作坊裡的工匠住的屋子,郎君管這個叫做員工宿舍。
還有吃飯的地方,叫做員工食堂,食堂裡一天是有專門的廚子負責給工匠做飯,一天三頓。
這些花銷,全都算作作坊的,每個作坊,除去創辦初期,後續都要自負盈虧,年底要報賬的,誰要是虧了錢,那作坊的掌櫃的,就要換人了,做掌櫃的,也是能者居之。
” “可是若是這樣的話,掌櫃的為了省錢,削減開支呢?” 老趙笑了笑。
“你能想到的,郎君也能想到,多少人,多少雙眼睛看着呢,這莊子,可是主家的眼皮子底下,掌櫃的敢對工匠不好,克扣他們,是嫌棄自己的位置坐得不夠穩嗎?” “即便郎君不看,莊子上的作坊還有一個共同的大掌櫃,叫做馬十三,各個作坊的情況,他天天都盯着呢。
” 莊子上四個作坊,一個變蛋作坊,一個醬油作坊,醬油作坊裡還包括了細鹽加工,作坊裡産的細鹽是供制作醬油和泾陽王府的消耗的,并不對外售賣。
在李複提出了鹽鐵經營權全部歸朝廷之後,作坊裡的細鹽就更不可能流到外面去了。
現在最神秘,最火熱的,應當就是武德酒作坊了。
商隊都是奔着這個來的。
至于變蛋作坊,現在外面的變蛋作坊可多了,不僅僅隻有這邊一個。
最後一個作坊,便是從不對外開放,内裡也沒有多少人,且裡面的人都是簽了賣身契的自家仆從的紙作坊。
紙作坊隻供應泾陽王府、大安宮、兩儀殿。
也就是說,能用新紙的,就那麼幾個人,李複,太上皇,還有李二陛下。
這是穩定供應的。
其餘的,比如說東宮,送去宮中的紙張,李世民會分一部分給李承乾。
而李承乾到莊子上來的時候,李複也會送給李承乾一些。
喜歡大唐:天上掉下個銅闆都得姓李請大家收藏:()大唐:天上掉下個銅闆都得姓李
” 在老趙看來,郎君心善,仁義,對他們這些下人是沒的說,滿長安城也挑不出這麼好的主家了。
人呐,知足才能常樂。
老趙領着這些人子啊莊子上轉悠了一圈,當然,也并非是隻溜達,來到了村子裡之後,見到人,老趙也跟他們打招呼,告知他們這是剛剛從長安城來的,往後也要在莊子上做事,大家相互之間熟悉熟悉,往後見了面,打個招呼也知道誰是誰。
莊子裡便是這樣的,一出門,都認得。
莫要說是人了,便是狗上街,都知道是誰家養的。
“郎君說要過端陽節包粽子,這事兒你們都知道了嗎?”老趙跟鄉親們問道。
“知道的,方才裡正才召集了人,說起了這事,趙管家,那這活兒,啥時候開始呢?” “很快的,等我帶着他們先轉完了,然後就馬上準備地方,準備材料,到時候着人到村子裡吆喝一聲。
”老趙笑着說道。
“成,那就等您的信兒了。
”村子裡的人也笑着回應。
他們跟老趙之間的熟悉程度,比張煥和老周更甚。
畢竟是在莊子上生活了将近二十年的人,大家低頭不見擡頭見的。
老趙去了長安城,今日再回到莊子上。
對于村子裡的人來說,就仿佛自家親戚,遠走他鄉一段時間後,再回到家鄉一樣,一如既往。
老趙帶着他們轉悠着轉悠着,遠遠的就看到了正在動工的新宅子。
“那裡是将來主家的新宅子。
”老趙臉上洋溢着笑容:“去年就開始建造了,新宅子大得很,肯定比老宅子要好啊。
” 說這話的時候,老趙的眼裡也洋溢着高興的神色。
别說擱在以前,便是擱在三年前,眼前的景象,都是他們想都不敢想的。
誰能想到有一天,整個莊子都會大變樣呢? 變得越來越好,家裡日子越來越富裕。
不僅僅是他們宅子裡的人如此,整個莊子上的人,都是如此,都會過上吃穿不愁的好日子。
繼續往别的方向走,肉眼可見的很多人在忙活。
“那邊應該就是郎君所說的,新的學院了。
”老趙興奮的說道:“這麼大的一個學院,将來會招收很多很多的學生,不僅僅是培養他們讀書,還有做别的事情,專門教導他們,除了書院,能用得着他們的地方,可多着呢。
算數學的精的,就去工坊做賬房先生,會管人的,就去做掌櫃的,讀書讀的拔尖的,但是其他方面平庸的,也有機會留在學院裡做下一代的教書先生。
若是真有才能的,将來進入朝堂,也未嘗不可。
宅子起初缺少人啊,尤其是能獨立出去做事的人才,太少了。
” “郎君讓我找你們這樣的人,識文斷字,讓你們來到莊子上,打的就是要從頭培養你們的主意,讓你們學好了本事,将來在某個地方,某個位置,能做出點樣子來。
人活也要活出個人樣子來。
” 幾人聽着老趙的話,心中認同,同時,心裡也被激起了無限的鬥志。
主君說的對,機會已經擺在眼前了,能否抓住,還是要看自己。
一定要抓住這個機會! 這泾陽縣的莊子,當真是與别處不同的! 主君也是與别的主君不同的。
這是他們的運氣! 老趙又領着他們往工坊區那邊走。
“那邊就是莊子上的工坊區,莊子上的作坊都在這兒,現在作坊的數量還不多......” 幾人看着那一大片的建築,看上去比民房都要美觀漂亮。
那是作坊? 作坊數量不多? 那麼多屋子,院子...... 趙管家他在說什麼啊? “趙管家,那麼多房子......” “别看那裡有那麼多房子,實際上,作坊就隻有四個。
”老趙笑道:“不管是這邊莊子上的人,還是周圍的村子裡,都想着能進作坊裡幹活呢,每個月,發的工錢也不少,隻是,作坊裡不是什麼人都收的。
”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一整個作坊,除卻幹活的屋子,還有作坊裡的工匠住的屋子,郎君管這個叫做員工宿舍。
還有吃飯的地方,叫做員工食堂,食堂裡一天是有專門的廚子負責給工匠做飯,一天三頓。
這些花銷,全都算作作坊的,每個作坊,除去創辦初期,後續都要自負盈虧,年底要報賬的,誰要是虧了錢,那作坊的掌櫃的,就要換人了,做掌櫃的,也是能者居之。
” “可是若是這樣的話,掌櫃的為了省錢,削減開支呢?” 老趙笑了笑。
“你能想到的,郎君也能想到,多少人,多少雙眼睛看着呢,這莊子,可是主家的眼皮子底下,掌櫃的敢對工匠不好,克扣他們,是嫌棄自己的位置坐得不夠穩嗎?” “即便郎君不看,莊子上的作坊還有一個共同的大掌櫃,叫做馬十三,各個作坊的情況,他天天都盯着呢。
” 莊子上四個作坊,一個變蛋作坊,一個醬油作坊,醬油作坊裡還包括了細鹽加工,作坊裡産的細鹽是供制作醬油和泾陽王府的消耗的,并不對外售賣。
在李複提出了鹽鐵經營權全部歸朝廷之後,作坊裡的細鹽就更不可能流到外面去了。
現在最神秘,最火熱的,應當就是武德酒作坊了。
商隊都是奔着這個來的。
至于變蛋作坊,現在外面的變蛋作坊可多了,不僅僅隻有這邊一個。
最後一個作坊,便是從不對外開放,内裡也沒有多少人,且裡面的人都是簽了賣身契的自家仆從的紙作坊。
紙作坊隻供應泾陽王府、大安宮、兩儀殿。
也就是說,能用新紙的,就那麼幾個人,李複,太上皇,還有李二陛下。
這是穩定供應的。
其餘的,比如說東宮,送去宮中的紙張,李世民會分一部分給李承乾。
而李承乾到莊子上來的時候,李複也會送給李承乾一些。
喜歡大唐:天上掉下個銅闆都得姓李請大家收藏:()大唐:天上掉下個銅闆都得姓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