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正议

關燈
    章武三年,昭烈皇帝于白帝城永安宮崩殂,此時大漢外有魏吳兩國虎視眈眈,内有南中三郡舉兵叛亂,一時間可謂人心惶惶、風雨飄搖。

     這等危勢傳到中原,魏國上下都以為蜀漢自劉備喪後很有可能傳檄而定,因此自同年劉禅即位改元建興後,曹魏重臣如司空華歆、尚書令陳群、太史令許芝、谒者仆射諸葛璋等都先後有書信給諸葛亮,皆陳天命人事,想要諸葛亮舉國稱藩。

     這日又有曹魏司空王朗書信傳來,信中皆是一類話語,諸葛亮前面收到這麼多曹魏重臣的勸降書信都沒有回應,此時覺得新帝大位已定,當作一回信以正天下視聽。

    先前楊清進來時,他就在斟酌言語準備給曹魏司徒王朗回信,這時他見楊清在此就想順勢考考這位年輕人。

     楊清接過竹簡一讀就見王朗書信上寫道:“天數有變,神器更易,而歸有德之人,此自然之理也......今我大魏帶甲百萬,良将千員。

    諒腐草之螢光,怎及天心之皓月?公可倒戈卸甲,以禮來降,不失封侯之位。

    國安民樂,豈不美哉?”王朗此信之意和先前陳群他們的并無二緻,都是說曹魏國力強盛乃天命所歸,要諸葛亮看清形勢快快投降稱藩為好。

     這類言語雖說有一定道理,但是以此時的忠義觀很好反駁,更何況這些寄書勸降之人皆是漢室老臣,憑他們這般身份,就算勸降之言再有理都會顯得詭言巧辯、毫無說服力,因此要辯駁起來并不算難。

     楊清看完後笑道:“丞相,曹丕他們倒是打的好主意,想憑此三言兩語就讓我大漢舉國稱藩,簡直是癡人說夢。

    莫說沒有什麼好條件,就算允諾我國成為藩屬,我煌煌大漢、天下正統又豈會答應呢。

    ” 諸葛亮很是滿意楊清這個表态,實際上他将楊清征辟為主簿并非簡單地出于其人有大才的緣故。

    自先帝定蜀後,早先跟随先帝創業的荊州人就在蜀漢朝堂上占據了優勢,荊楚人貴一時成為蜀人的共識,因此自他主導朝政後就很注意提拔益州的有識之士進入朝堂,一時間蜀中士人皆服諸葛亮的用人之道。

     不過這些還不夠,正好楊清其人顯露出來,任命他為丞相主簿正好能堵天下人之口。

    楊清作為益州本地人,将他征辟為丞相主簿自是表達了大漢朝堂不拘地域任用人才的決心,而且楊清并非益州豪強出身與蜀中士人牽連甚少,故而重用他既表現了朝廷重視蜀中人才之意,又不會讓蜀中豪強以此形成掣肘力量。

    更何況楊清不僅才能出衆,而且還擁有堅定的恢複之志,諸葛亮當然願意重用這樣的人才,此時他将如何應對曹魏誘降作為對楊清的考驗,既是進一步試探他對漢室的忠心,又是進一步了解他的才能之舉。

     楊清倒沒有想這麼多,他此刻倒是有些明白老羅為何要安排諸葛亮和王朗在陣前罵戰了,看來此事就是以王朗他們寫信勸降諸葛亮為原型的。

    至于書寫勸降信的還有陳群他們卻為何要将陣前被罵死的戲份單單安排給王朗呢,這還不是因為我們的王司徒恰好在曹魏太和二年也就是蜀漢建興六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去世的緣故,不得不說老羅這人還是比一般人熟知三國正史的,劇情安排的很是巧妙嘛。

     “那依你之見,我大漢該如何回信應對呢?”諸葛亮微微一笑道。

     “無他,唯有據正道而讨有罪也。

    ” 諸葛亮聞言大笑起來,将案桌上的一卷竹簡遞給了楊清,說道:“這是我适才拟寫的回信,取名正議,你看看如何?” 許昌皇宮中,曹丕升階于禦座之上,他撫摸着寶座的扶手,不僅想到數年前漢帝劉協就還坐在這上面。

    自黃初四年八月開始東巡後,曹丕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