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胤禛之谏
關燈
小
中
大
紫禁城的日光灑在宮道上,若曦所居住的小院靜谧安甯,若曦正坐在窗邊,對着桌上的茶盞出神,胤禵的聲音自院門口響起:“若曦!”
若曦擡眸,見胤禵大步跨進屋内,滿臉笑意,熟稔地拉過把椅子坐下,目光便直勾勾地盯着桌上的茶壺:“走這一路,嗓子都冒煙了,若曦,快給我杯茶潤潤。
” 若曦輕瞥他一眼,沒好氣地回道:“怎麼?這會子想起我這兒有茶了。
”說罷,手上動作卻不停,利索地斟了杯茶遞過去。
胤禵接過茶盞,一仰脖灌下大半,抹了抹嘴,瞧出若曦神色郁郁,便問道:“怎麼,誰惹我們若曦姑娘不痛快了?” 若曦冷哼一聲:“還能有誰,九爺呗!我又沒招惹他。
” 胤禵無奈一笑,擺擺手:“九哥那人你還不清楚,整日裡心思九轉十八彎,嘴上又不饒人,因為太子的事心裡不爽。
”說着,胤禵在懷裡摸索了一陣,掏出個物件遞到若曦面前:“呐,瞧瞧這個。
” 若曦定睛一看,是個精緻非常的鼻煙壺,壺身瑩潤剔透,彩繪細膩華美,花鳥魚蟲栩栩如生,仿若要躍然而出。
胤禵撓撓頭,略帶腼腆地解釋:“見你從草原回來就染了風寒,正好皇阿瑪賞了這個,覺得你肯定喜歡。
” 若曦原本陰沉沉的臉瞬間綻出笑意,伸手接過:“還是十四爺貼心,不枉我平日裡把你當好兄弟。
” 見若曦歡喜,胤禵暗暗松了口氣,神色轉而凝重,湊近壓低聲音叮囑:“若曦,跟你說個正經事兒。
你在禦前伺候,雖然皇阿瑪寵愛你,但皇阿瑪最忌諱禦前之人與前朝後宮互通消息,你可千萬要把嘴閉嚴實。
” “十四爺就不好奇?” 胤禵劍眉一揚,滿不在乎道:“我堂堂男兒,要建功立業,自是憑真本事在朝堂上,在戰場上争,哪能靠着從女人嘴裡打聽事兒,跌份兒!” 若曦心頭一動,腦海裡瞬間閃過胤禟與玉檀,不由輕歎搖頭:“可惜不是所有人都如你這般磊落。
”說着,擡手輕拍胤禵肩膀,目光誠摯:“十四爺,能有你這麼個坦坦蕩蕩的朋友,是若曦的福氣。
” “隻是朋友嗎?”胤禵有些落寞 若曦看在眼中話題一轉,若曦收起笑容,神色憂慮:“十四爺,太子的事你可千萬莫要摻和進去。
” 胤禵目光一凜,重重點頭:“放心吧,若曦,我心裡有數。
” 氣氛稍緩,兩人又随意聊起宮裡近日趣事,什麼禦膳房新進的小廚子鬧了笑話,把糕點做成奇形怪狀;德妃娘娘的貓兒丢了,興師動衆尋了大半日,最後發現竟窩在自個兒床榻下酣睡。
一時間,屋内笑語不斷,仿若陰霾盡散。
末了,胤禵起身:“時辰不早了,我得回阿哥所,改日再來看你。
”若曦送至門口,目送他遠去,直至那挺拔身影消失在宮牆拐角,才轉身回屋。
秋去冬日漸近,胤禛這說出宮幾日一晃已過去快一個月了,太子一如既往的被禁足在東宮,雖說沒被下旨廢除,但看着也跟廢了差不多,看着康熙遲遲不處置,衆阿哥看着心癢難耐的都野心勃勃,拉攏朝臣再争太子之位,若曦每日忙忙碌碌的,心裡确惦念胤禛。
雖未到冬日但乾清宮暖閣内已經生了地龍,暖意融融。
康熙坐在禦案後,眉頭雖未深鎖,卻也隐有憂色,正翻閱着各地呈上來的奏章,時而輕哼出聲,似是對諸事煩擾有些無奈,若曦在旁靜靜的伺候着。
李德全通報胤禛求見。
康熙擱下手中朱筆,揉了揉太陽穴,擡聲道:“宣他進來。
” 若曦聽聞胤禛辦差回來了,心情大好,目光緊鎖的盯着門口。
胤禛身着一襲墨色朝服,神色冷峻又透着幾分長途跋涉後的疲憊,大步邁進了乾清宮。
殿内靜谧,康熙正端坐于禦案之後,目光自手中奏章擡起,審視着進來的兒子。
胤禛趨步向前,撩袍跪地,行了個叩拜大禮,朗聲道:“兒臣叩見皇阿瑪,願皇阿瑪萬安。
” “起來吧,老四,此番江南一行,諸事想必繁雜,快與朕細細說來。
”康熙擡手示意,聲音平和卻難掩關切之意。
胤禛謝恩起身,身姿筆挺,微微垂首,整理思緒後開口:“皇阿瑪,兒臣抵達江南,初時便覺那富庶之地實則暗潮洶湧。
鹽商富戶奢靡成風,攀比鬥富之事屢見不鮮,表面繁華,底下卻藏着吏治腐敗的膿瘡。
” 康熙眉間微蹙,輕哼一聲:“朕早有耳聞,賦稅乃國之根基,這些碩鼠竟敢如此妄為,那鹽政諸事,究竟糜爛到何種地步?” 胤禛神色凝重,拱手回道:“回皇阿瑪,鹽政衙門官員勾連鹽商,私擡鹽價,中飽私囊,緻使官鹽滞銷,私鹽橫行。
兒臣暗訪多日,查獲不少賬本,上面記錄着官員收受巨額賄賂,那數目,令人瞠目結舌,國庫收入因此銳減,百姓也苦不堪言,直呼吃不起鹽呐。
”說着,從袖中掏出幾本賬冊呈上,李德全急忙接過,轉呈禦案。
康熙翻開賬冊,臉色愈發陰沉,目光似燃着怒火:“這些蠹蟲,簡直無法無天!朕派去監管之人,竟也同流合污?”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内容! 胤禛點頭,眼中閃過一絲冷峻:“正是,兒臣揪出幾個關鍵人物,當地鹽道台,名為監管,實則為鹽商之首牽線搭橋,坐地分贓,還有巡鹽禦史,多年收受好處,對不法行徑視而不見,任由局面崩壞至此。
兒臣未敢擅動,已将他們暫且拘押,聽候皇阿瑪發落。
” 康熙略一沉思,又問:“民生之事,老四你在當地可有見聞?那洪澇之後,百姓生計恢複幾何?” “兒臣親赴受災州縣,幸得地方賢能官吏協助,施粥放糧,災民暫無餓殍之憂。
隻是水利工程年久失修,堤壩脆弱,今夏一場暴雨,多處決堤,田園盡毀,百姓房屋坍塌無數,重建需大筆銀錢物資,急切間難以周全。
兒臣鬥膽,懇請皇阿瑪從戶部再撥專項款項,責令工部派遣能吏,盡快修繕水利,以防來年再釀大禍。
” 談及新政推行,胤禛眸中燃起光亮:“皇阿瑪,兒臣在江南竭力推行攤丁入畝,初時阻力重重,鄉紳大戶聚衆抵制,煽動無知百姓鬧事。
兒臣一面安撫百姓,曉谕新政利好,去除苛役賦稅之苦;一面嚴懲帶頭鬧事的豪紳,殺雞儆猴,倒也有些成效,幾處試點縣已順利施行,百姓負擔減輕,田畝開墾漸多,賦稅征收也更趨合理,可見新政若能持之以恒貫徹,必能盤活民生經濟。
” 康熙靜聽許久,神色由怒轉思,最終微微颔首:“老四,此行你差事辦得不易,諸多事宜處置得當,朕
” 若曦輕瞥他一眼,沒好氣地回道:“怎麼?這會子想起我這兒有茶了。
”說罷,手上動作卻不停,利索地斟了杯茶遞過去。
胤禵接過茶盞,一仰脖灌下大半,抹了抹嘴,瞧出若曦神色郁郁,便問道:“怎麼,誰惹我們若曦姑娘不痛快了?” 若曦冷哼一聲:“還能有誰,九爺呗!我又沒招惹他。
” 胤禵無奈一笑,擺擺手:“九哥那人你還不清楚,整日裡心思九轉十八彎,嘴上又不饒人,因為太子的事心裡不爽。
”說着,胤禵在懷裡摸索了一陣,掏出個物件遞到若曦面前:“呐,瞧瞧這個。
” 若曦定睛一看,是個精緻非常的鼻煙壺,壺身瑩潤剔透,彩繪細膩華美,花鳥魚蟲栩栩如生,仿若要躍然而出。
胤禵撓撓頭,略帶腼腆地解釋:“見你從草原回來就染了風寒,正好皇阿瑪賞了這個,覺得你肯定喜歡。
” 若曦原本陰沉沉的臉瞬間綻出笑意,伸手接過:“還是十四爺貼心,不枉我平日裡把你當好兄弟。
” 見若曦歡喜,胤禵暗暗松了口氣,神色轉而凝重,湊近壓低聲音叮囑:“若曦,跟你說個正經事兒。
你在禦前伺候,雖然皇阿瑪寵愛你,但皇阿瑪最忌諱禦前之人與前朝後宮互通消息,你可千萬要把嘴閉嚴實。
” “十四爺就不好奇?” 胤禵劍眉一揚,滿不在乎道:“我堂堂男兒,要建功立業,自是憑真本事在朝堂上,在戰場上争,哪能靠着從女人嘴裡打聽事兒,跌份兒!” 若曦心頭一動,腦海裡瞬間閃過胤禟與玉檀,不由輕歎搖頭:“可惜不是所有人都如你這般磊落。
”說着,擡手輕拍胤禵肩膀,目光誠摯:“十四爺,能有你這麼個坦坦蕩蕩的朋友,是若曦的福氣。
” “隻是朋友嗎?”胤禵有些落寞 若曦看在眼中話題一轉,若曦收起笑容,神色憂慮:“十四爺,太子的事你可千萬莫要摻和進去。
” 胤禵目光一凜,重重點頭:“放心吧,若曦,我心裡有數。
” 氣氛稍緩,兩人又随意聊起宮裡近日趣事,什麼禦膳房新進的小廚子鬧了笑話,把糕點做成奇形怪狀;德妃娘娘的貓兒丢了,興師動衆尋了大半日,最後發現竟窩在自個兒床榻下酣睡。
一時間,屋内笑語不斷,仿若陰霾盡散。
末了,胤禵起身:“時辰不早了,我得回阿哥所,改日再來看你。
”若曦送至門口,目送他遠去,直至那挺拔身影消失在宮牆拐角,才轉身回屋。
秋去冬日漸近,胤禛這說出宮幾日一晃已過去快一個月了,太子一如既往的被禁足在東宮,雖說沒被下旨廢除,但看着也跟廢了差不多,看着康熙遲遲不處置,衆阿哥看着心癢難耐的都野心勃勃,拉攏朝臣再争太子之位,若曦每日忙忙碌碌的,心裡确惦念胤禛。
雖未到冬日但乾清宮暖閣内已經生了地龍,暖意融融。
康熙坐在禦案後,眉頭雖未深鎖,卻也隐有憂色,正翻閱着各地呈上來的奏章,時而輕哼出聲,似是對諸事煩擾有些無奈,若曦在旁靜靜的伺候着。
李德全通報胤禛求見。
康熙擱下手中朱筆,揉了揉太陽穴,擡聲道:“宣他進來。
” 若曦聽聞胤禛辦差回來了,心情大好,目光緊鎖的盯着門口。
胤禛身着一襲墨色朝服,神色冷峻又透着幾分長途跋涉後的疲憊,大步邁進了乾清宮。
殿内靜谧,康熙正端坐于禦案之後,目光自手中奏章擡起,審視着進來的兒子。
胤禛趨步向前,撩袍跪地,行了個叩拜大禮,朗聲道:“兒臣叩見皇阿瑪,願皇阿瑪萬安。
” “起來吧,老四,此番江南一行,諸事想必繁雜,快與朕細細說來。
”康熙擡手示意,聲音平和卻難掩關切之意。
胤禛謝恩起身,身姿筆挺,微微垂首,整理思緒後開口:“皇阿瑪,兒臣抵達江南,初時便覺那富庶之地實則暗潮洶湧。
鹽商富戶奢靡成風,攀比鬥富之事屢見不鮮,表面繁華,底下卻藏着吏治腐敗的膿瘡。
” 康熙眉間微蹙,輕哼一聲:“朕早有耳聞,賦稅乃國之根基,這些碩鼠竟敢如此妄為,那鹽政諸事,究竟糜爛到何種地步?” 胤禛神色凝重,拱手回道:“回皇阿瑪,鹽政衙門官員勾連鹽商,私擡鹽價,中飽私囊,緻使官鹽滞銷,私鹽橫行。
兒臣暗訪多日,查獲不少賬本,上面記錄着官員收受巨額賄賂,那數目,令人瞠目結舌,國庫收入因此銳減,百姓也苦不堪言,直呼吃不起鹽呐。
”說着,從袖中掏出幾本賬冊呈上,李德全急忙接過,轉呈禦案。
康熙翻開賬冊,臉色愈發陰沉,目光似燃着怒火:“這些蠹蟲,簡直無法無天!朕派去監管之人,竟也同流合污?”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内容! 胤禛點頭,眼中閃過一絲冷峻:“正是,兒臣揪出幾個關鍵人物,當地鹽道台,名為監管,實則為鹽商之首牽線搭橋,坐地分贓,還有巡鹽禦史,多年收受好處,對不法行徑視而不見,任由局面崩壞至此。
兒臣未敢擅動,已将他們暫且拘押,聽候皇阿瑪發落。
” 康熙略一沉思,又問:“民生之事,老四你在當地可有見聞?那洪澇之後,百姓生計恢複幾何?” “兒臣親赴受災州縣,幸得地方賢能官吏協助,施粥放糧,災民暫無餓殍之憂。
隻是水利工程年久失修,堤壩脆弱,今夏一場暴雨,多處決堤,田園盡毀,百姓房屋坍塌無數,重建需大筆銀錢物資,急切間難以周全。
兒臣鬥膽,懇請皇阿瑪從戶部再撥專項款項,責令工部派遣能吏,盡快修繕水利,以防來年再釀大禍。
” 談及新政推行,胤禛眸中燃起光亮:“皇阿瑪,兒臣在江南竭力推行攤丁入畝,初時阻力重重,鄉紳大戶聚衆抵制,煽動無知百姓鬧事。
兒臣一面安撫百姓,曉谕新政利好,去除苛役賦稅之苦;一面嚴懲帶頭鬧事的豪紳,殺雞儆猴,倒也有些成效,幾處試點縣已順利施行,百姓負擔減輕,田畝開墾漸多,賦稅征收也更趨合理,可見新政若能持之以恒貫徹,必能盤活民生經濟。
” 康熙靜聽許久,神色由怒轉思,最終微微颔首:“老四,此行你差事辦得不易,諸多事宜處置得當,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