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腊月
關燈
小
中
大
場面逼得遠走高飛!丘陵地帶,大都十年九旱,水源很不充足,許多地方的田地都是高榜望天田,天如果不下雨就種不了莊稼,收成就沒有保證。
水庫會給大家帶來有水的資源,能讓老百姓感到實惠,所以大家也就願意積極的去修水庫。
有了水庫,人畜飲水問題也就得到了很大的解決。
挑水再也不用跑三五裡地了。
水庫也就是一個小小的人造天然湖泊,不但可以除水,還可以養魚,解決人們日常生活的用水問題。
當時公社裡修了兩個水庫,一個是明星水庫,一個是木梳水庫,兩個水庫都坐落在木梳村,明星水庫的庫容量是木梳水庫的3倍,望眼看去,更像是一個很大的湖泊。
到了夏天,波光凜凜,山上綠樹成蔭,倒映在湖面上,那是一幅非常漂亮的水墨畫。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爸爸媽媽去修水庫,二姑幺姑也去修水庫,大松在家裡跟着爺爺奶奶一起玩!冬天比較冷,一般不讓小孩子下地,就用背簍背帶背上,大松感覺到又好玩又暖和。
中午沒有奶吃,奶奶用大米飯喂大松,米飯裡放一點油鹽,這樣又香又可口,大松吃得津津有味。
吃飯的時候還是想着爸爸媽媽。
爸爸媽媽晚上收工的時候才回家,回到家裡,又抱起大松轉來轉去,逗一逗,玩一玩,大人孩子嘻嘻哈哈,也就忘記了一天的疲勞。
二姑,幺姑一起做晚飯,由于白天比較辛苦,晚上就做了肉絲面。
在美食的熏陶下,一天的疲勞又無影無蹤。
冬天農活少一些,一般進行田間管理,如果下雨,大夥都不出工,在家裡玩,我們生産隊的抓住這好時機,做起了蔑活路,編鍋蓋,編背籃,可以拿到集市止去賣錢,每天也有幾塊錢的收入,買鹽買煤油的錢夠了。
平時也沒别的花費,生活相對簡單,最大的必須品就是食鹽炒菜用,煤油晚上照明用,公社政府,公社醫院,公社供銷社,公社學校,都是煤油燈照明,什麼電燈電線仿佛離人們生活很遙遠。
公社唯一的通訊工具就是一手搖電話,有專人值守,上面傳達的的通知由值班人員轉告,但是電話響鈴次數不多,一天響的次數還不如現在個人手機誤拔的次數多! 公社幹部也知道自己該幹的事,主要是農業生産,一切農事按季節,節氣進行就是了,公社最現代化設備就是農機站,裡面有拖拉機,打米機,磨面機,榨油機。
出了農機站一切都不與機械粘邊。
農機站門口的牆上标語是,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一挂就是好幾十年。
時間真快,轉眼間到臘月中旬,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
大松能站立,偶爾還能單獨走幾步,快滿一歲了,如累是現在的孩子早就跑來跑去,當時時代不同,生活艱苦,營養跟不上,有得吃就不錯了。
大人們說,過年後天氣暖和了,脫下棉襖自然就可以走路了。
春節快到了,人人都得有一身新衣服,這是每個人的願望。
生産隊發了布票,布票是當時物質緊張時用的供應票證,人均三尺到五尺布,憑票購買,不能超标有錢也不能多買,杜絕浪費。
爸媽結婚才一年多,衣服還很新,平時根本就沒穿過。
所以爸媽決定就給二姑和幺姑買了花布做了過年衣服,二姑和幺姑平時照顧大松也辛苦,做身新衣那也是應該的。
她們都是大姑娘了,豆蔻年華,青春靓麗,穿難看了也不好意思出門。
新衣新鞋是過年的标配,新衣服就是買了布找當時的縫紉鋪師傅量身訂做,量體裁衣。
當時沒有成衣一說,因為量體裁衣,所以人人穿衣都很得體。
新鞋自己做,百貨店裡的鞋數量不多,大都是一些解放鞋,水靴,當時屬于奢侈品,隻有少數人買得起,晴天穿布鞋,雨天打赤腳,是當時的普遍現象。
大人娃兒的鞋都是手工鞋,千針底。
做鞋有鞋樣,分男式和女式鞋。
做鞋有專門的布料,黑色大貢呢,黑色耐髒,厚實,鞋面襯裡多用舊衣服布料,舊物利用不浪費,二姑幺姑心靈手巧,母親的動作也快,幾個晚上就做好了幾雙新鞋。
做好的新鞋試穿後包起來壓在箱底,春節當天才拿出來穿。
夜深了,收拾好針線簍就休息,第二天還要下地幹活! 喜歡金色華年請大家收藏:()金色華年
水庫會給大家帶來有水的資源,能讓老百姓感到實惠,所以大家也就願意積極的去修水庫。
有了水庫,人畜飲水問題也就得到了很大的解決。
挑水再也不用跑三五裡地了。
水庫也就是一個小小的人造天然湖泊,不但可以除水,還可以養魚,解決人們日常生活的用水問題。
當時公社裡修了兩個水庫,一個是明星水庫,一個是木梳水庫,兩個水庫都坐落在木梳村,明星水庫的庫容量是木梳水庫的3倍,望眼看去,更像是一個很大的湖泊。
到了夏天,波光凜凜,山上綠樹成蔭,倒映在湖面上,那是一幅非常漂亮的水墨畫。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爸爸媽媽去修水庫,二姑幺姑也去修水庫,大松在家裡跟着爺爺奶奶一起玩!冬天比較冷,一般不讓小孩子下地,就用背簍背帶背上,大松感覺到又好玩又暖和。
中午沒有奶吃,奶奶用大米飯喂大松,米飯裡放一點油鹽,這樣又香又可口,大松吃得津津有味。
吃飯的時候還是想着爸爸媽媽。
爸爸媽媽晚上收工的時候才回家,回到家裡,又抱起大松轉來轉去,逗一逗,玩一玩,大人孩子嘻嘻哈哈,也就忘記了一天的疲勞。
二姑,幺姑一起做晚飯,由于白天比較辛苦,晚上就做了肉絲面。
在美食的熏陶下,一天的疲勞又無影無蹤。
冬天農活少一些,一般進行田間管理,如果下雨,大夥都不出工,在家裡玩,我們生産隊的抓住這好時機,做起了蔑活路,編鍋蓋,編背籃,可以拿到集市止去賣錢,每天也有幾塊錢的收入,買鹽買煤油的錢夠了。
平時也沒别的花費,生活相對簡單,最大的必須品就是食鹽炒菜用,煤油晚上照明用,公社政府,公社醫院,公社供銷社,公社學校,都是煤油燈照明,什麼電燈電線仿佛離人們生活很遙遠。
公社唯一的通訊工具就是一手搖電話,有專人值守,上面傳達的的通知由值班人員轉告,但是電話響鈴次數不多,一天響的次數還不如現在個人手機誤拔的次數多! 公社幹部也知道自己該幹的事,主要是農業生産,一切農事按季節,節氣進行就是了,公社最現代化設備就是農機站,裡面有拖拉機,打米機,磨面機,榨油機。
出了農機站一切都不與機械粘邊。
農機站門口的牆上标語是,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一挂就是好幾十年。
時間真快,轉眼間到臘月中旬,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
大松能站立,偶爾還能單獨走幾步,快滿一歲了,如累是現在的孩子早就跑來跑去,當時時代不同,生活艱苦,營養跟不上,有得吃就不錯了。
大人們說,過年後天氣暖和了,脫下棉襖自然就可以走路了。
春節快到了,人人都得有一身新衣服,這是每個人的願望。
生産隊發了布票,布票是當時物質緊張時用的供應票證,人均三尺到五尺布,憑票購買,不能超标有錢也不能多買,杜絕浪費。
爸媽結婚才一年多,衣服還很新,平時根本就沒穿過。
所以爸媽決定就給二姑和幺姑買了花布做了過年衣服,二姑和幺姑平時照顧大松也辛苦,做身新衣那也是應該的。
她們都是大姑娘了,豆蔻年華,青春靓麗,穿難看了也不好意思出門。
新衣新鞋是過年的标配,新衣服就是買了布找當時的縫紉鋪師傅量身訂做,量體裁衣。
當時沒有成衣一說,因為量體裁衣,所以人人穿衣都很得體。
新鞋自己做,百貨店裡的鞋數量不多,大都是一些解放鞋,水靴,當時屬于奢侈品,隻有少數人買得起,晴天穿布鞋,雨天打赤腳,是當時的普遍現象。
大人娃兒的鞋都是手工鞋,千針底。
做鞋有鞋樣,分男式和女式鞋。
做鞋有專門的布料,黑色大貢呢,黑色耐髒,厚實,鞋面襯裡多用舊衣服布料,舊物利用不浪費,二姑幺姑心靈手巧,母親的動作也快,幾個晚上就做好了幾雙新鞋。
做好的新鞋試穿後包起來壓在箱底,春節當天才拿出來穿。
夜深了,收拾好針線簍就休息,第二天還要下地幹活! 喜歡金色華年請大家收藏:()金色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