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腊月
關燈
小
中
大
早晨,白霧蒙蒙,青瓦屋背上,結有薄霜,田間地頭,都有霜打的痕迹,像蜘蛛網一樣形狀,白茫茫。
一個字冷。
各家各戶,廚房炊煙升起,做早餐,做豬食,竈房裡,火光通紅通紅,讓寒冬多了些暖意。
廚房都是土竈,燒柴禾,當時當地農村,無煤無電更無煤氣,一年四季燒柴,從人類用火開始具體燒了多少年柴火,我們也不知道,那是曆史學家和考古專家的事。
沒有新能源之前,就是燒柴火。
燒柴禾也有不少學問,夏天和冬天燒的柴禾有所區别,夏天氣溫高,一些枝枝,樹葉,稭稈都能滿足做飯燃料的需求,社員們收工時,順便在路邊拾些樹土枝,亂草,背回去曬幹,兩三天幹後就做燃料。
大家都很勤奮,出工給集體幹活,收工時就順便揀些柴回家燒飯。
冬天燒的柴以大塊柴為主,稭稈少量,稻草引火,大柴北方叫劈柴,以木質材料為主,平時收集的殘枝,做木工剩下的餘料,冬天都用上了,冬天燒大柴的目的就是烤火,川北地區冬天氣溫低,濕冷,丘陵地區,山梁和溝裡的溫差也比較大,老人孩子在屋裡邊得烤火,沒有暖氣,也沒電爐,木炭取暖這是唯一途徑。
冬天做飯燒大柴有炭火,可以放在瓦爐裡烤火,但個人一般都有烘籠烤火。
烘籠是川北人冬天取暖的神器,與燈籠大小差不多,用竹子編的,裡面放上一土陶碗,再加上提手,需要烤火時在陶碗裡裝上木炭就可以烤火了,加一次炭可以暖一上午。
烤手,暖腳都可以。
冬天濕冷,很容易長凍瘡,那個年月,物質匮乏,手長衣袖短,這是常事,人們穿着樸素,顔色統一的藍色,灰色,黑色,流行色是軍綠色,衣服不多,大都洗得幹幹淨淨,衣服上,褲子上,補了又補,大疤重小疤,與電影巜1945》裡的衣着鏡頭差不多。
但畢竟解放20年了,人們的幸福指數還是挺高的,精神面貌也不錯,沒有戰争,和平年代,人們都在想辦法讓自己的日子過好一些。
對未來充滿希望。
歲修公路,歲修水庫,這都是每年冬季必不可少的活兒。
每個生産隊的主要勞動力,青年男女,全部出動。
當時來說,既是生産任務,也是政治任務。
這裡指的公路是鄉村公路,每個生産隊都有那麼幾十米長的任務,各自生産隊挑選好基礎石頭,石子堆起來,壘好量方就完成了任務。
歲修公路全鄉大多也就兩三千人出動,這些石料都是養路段的工人在公路附近的山坡上的石坡裡,平時打好的碎石。
鄉養路段的工人很少,也就兩個人,平時就放放炮,炸炸石頭,到了歲修公路的時候,所有的社員們都去搬運碎石,搬到指定的地方。
因為石頭碎石很重,所以挑石頭的工具就是扁擔撮箕,撮箕比較小,裝石頭方便,挑起來也就輕松一些。
這種現象都像當年愚公移山一樣,現在移的不是山,移的是石頭,為了子孫後代,為了明天的美好生活,人們也是不辭辛勞的,任勞任怨的勞動工作。
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創造美好的明天。
歲修公路的時候,家家都是吃早早飯,天剛亮就出發到指定的地點挑石頭。
每年幹這個活也就兩天,早出晚歸,非常辛苦,中午隻能吃早晨帶的飯,說老實話,吃的是冷飯。
當時也沒有保溫杯,也沒有飯盒,就用一個土巴碗裝上早晨的米飯和一點鹹菜,用袋子帶上,這就是中午飯。
下午幹完活,回到家裡也就天黑了。
辛苦了一天,還得自己做晚飯。
這就是當時農民的真實寫照。
修完公路接下來就是修水庫,修水庫也是全鄉人民出動,人們挑土挑石頭為主。
當時也沒有什麼機械化,全靠雙手,碾壓大壩就是用石滾子,不是現在的壓路機。
當時農村也沒有壓路機,在農村地區,因為連公路也沒有通往水庫的。
石滾子就是在附近的山上采集一塊大石頭,石匠們就地造型,石滾子的直徑有一米一,長度有一米六,重達好幾噸,大約4噸左右,在石滾子上鑲上木架子,用人力推動碾壓大壩,通常要30多個男勞力輪流上陣,冬天很冷,但工地上的人們勞動很熱情,人們你來我往,挑來挑去,号子聲,腳步聲,鐵錘聲,放炮聲,此起彼優,綿延不斷,一幅熱火朝天的勞動畫卷,畫上了祖國的大好河山。
冬天的寒氣被這熱情的勞動
一個字冷。
各家各戶,廚房炊煙升起,做早餐,做豬食,竈房裡,火光通紅通紅,讓寒冬多了些暖意。
廚房都是土竈,燒柴禾,當時當地農村,無煤無電更無煤氣,一年四季燒柴,從人類用火開始具體燒了多少年柴火,我們也不知道,那是曆史學家和考古專家的事。
沒有新能源之前,就是燒柴火。
燒柴禾也有不少學問,夏天和冬天燒的柴禾有所區别,夏天氣溫高,一些枝枝,樹葉,稭稈都能滿足做飯燃料的需求,社員們收工時,順便在路邊拾些樹土枝,亂草,背回去曬幹,兩三天幹後就做燃料。
大家都很勤奮,出工給集體幹活,收工時就順便揀些柴回家燒飯。
冬天燒的柴以大塊柴為主,稭稈少量,稻草引火,大柴北方叫劈柴,以木質材料為主,平時收集的殘枝,做木工剩下的餘料,冬天都用上了,冬天燒大柴的目的就是烤火,川北地區冬天氣溫低,濕冷,丘陵地區,山梁和溝裡的溫差也比較大,老人孩子在屋裡邊得烤火,沒有暖氣,也沒電爐,木炭取暖這是唯一途徑。
冬天做飯燒大柴有炭火,可以放在瓦爐裡烤火,但個人一般都有烘籠烤火。
烘籠是川北人冬天取暖的神器,與燈籠大小差不多,用竹子編的,裡面放上一土陶碗,再加上提手,需要烤火時在陶碗裡裝上木炭就可以烤火了,加一次炭可以暖一上午。
烤手,暖腳都可以。
冬天濕冷,很容易長凍瘡,那個年月,物質匮乏,手長衣袖短,這是常事,人們穿着樸素,顔色統一的藍色,灰色,黑色,流行色是軍綠色,衣服不多,大都洗得幹幹淨淨,衣服上,褲子上,補了又補,大疤重小疤,與電影巜1945》裡的衣着鏡頭差不多。
但畢竟解放20年了,人們的幸福指數還是挺高的,精神面貌也不錯,沒有戰争,和平年代,人們都在想辦法讓自己的日子過好一些。
對未來充滿希望。
歲修公路,歲修水庫,這都是每年冬季必不可少的活兒。
每個生産隊的主要勞動力,青年男女,全部出動。
當時來說,既是生産任務,也是政治任務。
這裡指的公路是鄉村公路,每個生産隊都有那麼幾十米長的任務,各自生産隊挑選好基礎石頭,石子堆起來,壘好量方就完成了任務。
歲修公路全鄉大多也就兩三千人出動,這些石料都是養路段的工人在公路附近的山坡上的石坡裡,平時打好的碎石。
鄉養路段的工人很少,也就兩個人,平時就放放炮,炸炸石頭,到了歲修公路的時候,所有的社員們都去搬運碎石,搬到指定的地方。
因為石頭碎石很重,所以挑石頭的工具就是扁擔撮箕,撮箕比較小,裝石頭方便,挑起來也就輕松一些。
這種現象都像當年愚公移山一樣,現在移的不是山,移的是石頭,為了子孫後代,為了明天的美好生活,人們也是不辭辛勞的,任勞任怨的勞動工作。
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創造美好的明天。
歲修公路的時候,家家都是吃早早飯,天剛亮就出發到指定的地點挑石頭。
每年幹這個活也就兩天,早出晚歸,非常辛苦,中午隻能吃早晨帶的飯,說老實話,吃的是冷飯。
當時也沒有保溫杯,也沒有飯盒,就用一個土巴碗裝上早晨的米飯和一點鹹菜,用袋子帶上,這就是中午飯。
下午幹完活,回到家裡也就天黑了。
辛苦了一天,還得自己做晚飯。
這就是當時農民的真實寫照。
修完公路接下來就是修水庫,修水庫也是全鄉人民出動,人們挑土挑石頭為主。
當時也沒有什麼機械化,全靠雙手,碾壓大壩就是用石滾子,不是現在的壓路機。
當時農村也沒有壓路機,在農村地區,因為連公路也沒有通往水庫的。
石滾子就是在附近的山上采集一塊大石頭,石匠們就地造型,石滾子的直徑有一米一,長度有一米六,重達好幾噸,大約4噸左右,在石滾子上鑲上木架子,用人力推動碾壓大壩,通常要30多個男勞力輪流上陣,冬天很冷,但工地上的人們勞動很熱情,人們你來我往,挑來挑去,号子聲,腳步聲,鐵錘聲,放炮聲,此起彼優,綿延不斷,一幅熱火朝天的勞動畫卷,畫上了祖國的大好河山。
冬天的寒氣被這熱情的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