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夏 日
關燈
小
中
大
中午的午飯是外婆和大松媽媽做的,學校放午學了,二舅舅他們也從學校回家吃飯了,二舅舅的學校就在村辦公室旁,自己的生産隊的曬場就是村小的操場,本村小學有4個班,大約200來小學生。
基本都是本大隊社員家的孩子,當時讀書隻要孩子願意,家長願意。
孩子就可以去上學,學費一學期一元五角。
當時也有很多貧困的學生沒有錢上不起學,你别看隻有一元五,在很多人家庭來說,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
知道農村根本就沒有其他的現金收入,天天就在莊稼地裡忙來忙去,又沒有去市場交易,拿什麼變現呢?。
多家庭還是超分戶,超支付還得向外補錢,這個時候就造成了很多學生适齡兒童沒有學上,上不起學,當時也沒有對教育立法,也沒有九年義務教育一說,去讀就去,不願意去也沒有人強求你去。
小孩子們讀書的權利受到了嚴重的侵害。
有的農村小朋友去了學校三五天,家長就領回來了,直接在家背草背兜,割草,放牛,喂豬,給家裡增加一點勞力,這是一個很不平常的年代,也是一個比較貧困的年代,也是思想保守的年代。
當時的知識好像沒有那麼重要,但有很多人又想去學習,但是又沒有機會。
當時的年輕人比現在多許多,适齡兒童也比現在多許多,那個時候還沒有實行計劃生育,一般的家庭都是3到5兄妹,大部分情況都是這樣,少則也就三兄妹。
當時農村是農村,城市是城市,兩個不同的戶籍制度,農村人也不能遠出,就在自家的生産隊裡,周圍兩三公裡之内活動,白天就在生産隊裡下地幹活,晚上沒事就造小人兒,也沒有什麼避孕措施,一旦碰上,新的生命又要誕生了。
生産隊裡,各村各莊人口爆發性的增長,造就每年生産的糧食越來越供不上,大部分地區的農村都在貧困線以下掙紮,又是計劃經濟,又不能外出,把人圈在一個保守的地方,思想也不開放,知識也沒有增長,大部分地區是越來越貧困,越來越貧困。
城市的工業水平還沒有達到一個新的水平,也才剛剛起步,基本完善,但是沒有形成規模。
城市人口也在大量增長,未就業的青年越來越多,讓當時的城市也不堪重負。
中央高層也想了其他的辦法,就是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這一下好像減輕了城市的負擔,但是知識青年下鄉又造成農村地區,基本口糧減少,人們的肚子也是一天不如一天飽,有點城市人口到農村占份額的感覺。
知識青年下鄉是從1955年開始的,但是真正大規模的上山下鄉運動是從1968年12月開始的,結束于1978年10月。
在這十年間,大量的城市知識青年離開城市,到最廣大的農村定居并參加勞動,即“插隊落戶”,以提高實踐作用的政治運動。
進入70年代以後,國家開始允許知識青年逐步返回城市,1978年全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工作會議決定停止上山下鄉運動,并妥善安置知青的回城和就業問題。
鄧公對此做了很大貢獻(參考電視劇曆史的轉折<鄧小平>)。
在那個時候想讀書,又沒有錢去讀書的,很多适齡兒童就這樣失學了。
國家在掃盲,但新的文盲又誕生了。
上面高層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最後就制定了計劃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優生,隻生一個的方針。
很長一段時間内,城市戶籍的隻允許生一個,而且到了規定的年齡才準生育,農村孩子也提倡生一個,提倡晚婚晚育,超生嚴重處罰的現象。
下面對我國計劃生育一個基本描述: 我國于1971年就開始推行計劃生育政策,1976年開始實行計劃生育,第一批的獨生子女就是從1976開始實行的。
1980年提倡一對夫婦生育一個子女。
1984年——1987年生育政策有所調整。
但把計劃生育确定為基本國策并寫入憲法是1982年。
1980年9月,中央發表《關于控制我國人口增長問題緻全體黨員、團員的公開信》,提倡一對夫婦隻生育一個孩子。
1971年7月,務院批轉《關于做好計劃生育工作的報告》,把控制人口增長的指标首次納入國民經濟發展計劃。
計劃生育即按人口政策有計劃的生
基本都是本大隊社員家的孩子,當時讀書隻要孩子願意,家長願意。
孩子就可以去上學,學費一學期一元五角。
當時也有很多貧困的學生沒有錢上不起學,你别看隻有一元五,在很多人家庭來說,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
知道農村根本就沒有其他的現金收入,天天就在莊稼地裡忙來忙去,又沒有去市場交易,拿什麼變現呢?。
多家庭還是超分戶,超支付還得向外補錢,這個時候就造成了很多學生适齡兒童沒有學上,上不起學,當時也沒有對教育立法,也沒有九年義務教育一說,去讀就去,不願意去也沒有人強求你去。
小孩子們讀書的權利受到了嚴重的侵害。
有的農村小朋友去了學校三五天,家長就領回來了,直接在家背草背兜,割草,放牛,喂豬,給家裡增加一點勞力,這是一個很不平常的年代,也是一個比較貧困的年代,也是思想保守的年代。
當時的知識好像沒有那麼重要,但有很多人又想去學習,但是又沒有機會。
當時的年輕人比現在多許多,适齡兒童也比現在多許多,那個時候還沒有實行計劃生育,一般的家庭都是3到5兄妹,大部分情況都是這樣,少則也就三兄妹。
當時農村是農村,城市是城市,兩個不同的戶籍制度,農村人也不能遠出,就在自家的生産隊裡,周圍兩三公裡之内活動,白天就在生産隊裡下地幹活,晚上沒事就造小人兒,也沒有什麼避孕措施,一旦碰上,新的生命又要誕生了。
生産隊裡,各村各莊人口爆發性的增長,造就每年生産的糧食越來越供不上,大部分地區的農村都在貧困線以下掙紮,又是計劃經濟,又不能外出,把人圈在一個保守的地方,思想也不開放,知識也沒有增長,大部分地區是越來越貧困,越來越貧困。
城市的工業水平還沒有達到一個新的水平,也才剛剛起步,基本完善,但是沒有形成規模。
城市人口也在大量增長,未就業的青年越來越多,讓當時的城市也不堪重負。
中央高層也想了其他的辦法,就是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這一下好像減輕了城市的負擔,但是知識青年下鄉又造成農村地區,基本口糧減少,人們的肚子也是一天不如一天飽,有點城市人口到農村占份額的感覺。
知識青年下鄉是從1955年開始的,但是真正大規模的上山下鄉運動是從1968年12月開始的,結束于1978年10月。
在這十年間,大量的城市知識青年離開城市,到最廣大的農村定居并參加勞動,即“插隊落戶”,以提高實踐作用的政治運動。
進入70年代以後,國家開始允許知識青年逐步返回城市,1978年全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工作會議決定停止上山下鄉運動,并妥善安置知青的回城和就業問題。
鄧公對此做了很大貢獻(參考電視劇曆史的轉折<鄧小平>)。
在那個時候想讀書,又沒有錢去讀書的,很多适齡兒童就這樣失學了。
國家在掃盲,但新的文盲又誕生了。
上面高層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最後就制定了計劃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優生,隻生一個的方針。
很長一段時間内,城市戶籍的隻允許生一個,而且到了規定的年齡才準生育,農村孩子也提倡生一個,提倡晚婚晚育,超生嚴重處罰的現象。
下面對我國計劃生育一個基本描述: 我國于1971年就開始推行計劃生育政策,1976年開始實行計劃生育,第一批的獨生子女就是從1976開始實行的。
1980年提倡一對夫婦生育一個子女。
1984年——1987年生育政策有所調整。
但把計劃生育确定為基本國策并寫入憲法是1982年。
1980年9月,中央發表《關于控制我國人口增長問題緻全體黨員、團員的公開信》,提倡一對夫婦隻生育一個孩子。
1971年7月,務院批轉《關于做好計劃生育工作的報告》,把控制人口增長的指标首次納入國民經濟發展計劃。
計劃生育即按人口政策有計劃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