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宾客满座
關燈
小
中
大
冬至節後,白天漸見時間變長,但還是天寒地凍,天晴還好一點,下雨下雪就遭罪了,當時取暖全是柴火,沒有電,沒有煤,有時候隻有硬扛。
二姑結婚的日子也要到了。
那天媒人過來通知,男方說,找老先生看了看黃曆,說初五初六日子比初七初八好,婚事提前兩天辦理,這個大計劃倒是沒有變,但是一些細節又變了,比如說又要去挨家挨戶的通知,讓他們提前兩天過來吃酒,你至少又要去一個人把所有親戚走一遍,當時沒有手機也沒有電話,所有的信息全靠一雙腿,還有一張嘴。
家裡就派幺姑去辦這個事情,他年紀不到20歲,跑來跑去非常有勁,她花了兩天時間把所有的親戚都通知到了。
家裡人都誇幺姑能幹。
走路速度快。
辦事利索。
元旦節<七三年>到了,趁星期天逢場,二姑,幺姑去趕了一趟日新場,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去日新場了,雖說是隻有15裡路到街上,大家都要在生産隊幹活,又要忙家裡的大事小事所以也沒有時間去趕集。
二姑馬上就要結婚了,過幾天就要當新娘子了,所以就要去買一點自己喜歡的小東西。
這也許是二姑在娘家最後一次趕集,結婚以後就是别人家的人了。
再回來就是親戚了。
二姑和幺姑背着背簍,提着行李袋就上街了。
置辦一些結婚的小用品。
由于是冬天,所以他們也買了雪花膏,雪花膏也是用來擦手的可以防凍,防開裂。
當時經濟基礎弱,也沒有多少錢,能買一兩樣就不錯了,上街趕集也就是尋個開心,看看熱鬧。
去集市上看一看,買了頭繩,手巾,襪子,繡花用的針線也置辦了一部分。
石垭場當時非常熱鬧,下午四五點,滿街還是人,不像現在十點鐘人都走光了。
趕完集,二姑和幺姑下午兩點多回到家裡了,她們一路有說有笑,蹦蹦跳跳,這十五裡路很快就到家了。
二姑和幺幺買了自己的東西,還買了糖果給大松。
一到家,大松就圍了上去,“二姑,幺姑糖糖糖糖”。
“這裡有糖糖,少不了你的”,二姑抱起大松轉了一個圈,大松見了糖哈哈大笑。
臘月初四是大松奶奶生日,初五初六又是辦酒席,有些客人就提前到來了,大松的大姑帶了兩個小孩兒,還有大松奶奶的姐姐,都來到家裡做客,可熱鬧了,大松的外婆外公還有舅舅也來了,大松爸爸的舅舅舅母也來了,大松巴巴的老表也來了,大松爺爺的姐姐妹妹也來的,這一家人真的不少诶,主客都十多20個,而且是每家親戚隻派了代表。
上午開始殺豬,殺年豬時沒有殺,所以就計劃酒席前殺豬,這樣廚師用肉更方便,今天是廚師親自殺豬,殺完豬就開始幹廚房的活兒。
鞭炮響起,中午開飯了,坐了四桌客,是奶奶的生日,飯菜自然豐盛,又宰了豬,自然油水不少啊!大家也吃得高高興興的,因為有專業的廚師在做飯菜,味道可比平常的家常菜好多了。
按照辦酒席的菜品做的。
雞鴨魚肯定有,紅燒肘子,粉蒸肉,墩子肉一碗,豆腐香幹,蘿蔔幹炖菜,洗沙肉,四川酥肉,梅菜扣肉,這些菜品不用吃,就是一聽就讓人垂涎三尺。
都是平常想吃而又吃不到的,也就是辦大酒席才會擺出來。
這次奶奶過生日,又是二姑的結婚酒宴,一連三天肯定熱鬧。
雖然是臘月初,但是陽光普照,倒還有小陽春的感覺,太陽暖洋洋的,讓人感到特别舒服,客人們各自玩耍,有的打撲克,有的下象棋,那就在那裡聊天,擺龍門陣,擺談一下這一年的各種各樣的情況,和一些新鮮事趣事。
所以說今年家裡的年豬殺了有多大?割了多少肉?稻谷分了多少斤?紅苕分了多少斤?小麥分了多少斤?生産隊又有哪些人結了婚,又生了幾個小孩?都是一些他們耳聞能見的事。
親戚們站在一堆就是聊這聊那。
反正有說不完的話。
這都非常正常,親戚一見了面,總是有說不完的話,都有大半年沒在一起了,機會難得呀。
有的打牌,有的聊天,有的三三兩兩的去轉路,去三灣塘去半山腰,走一走,看一看,都誇贊今年的小麥長的好,明年又是一個豐收年。
冬小麥當時在生産隊也算是主要糧食作物,整個産量還是沒有稻谷高,他主要是幹地旱地地也比較瘦,産量啊就不是很高,品種又老又沒有新品種,化肥也不多,當時的條件就是挑糞水灌溉。
營養不能充分跟上,想收獲很多糧食,那是不可能的。
好在,人們把所有的面積都總下一點也不落下,有一寸土地就丢一粒種,絕對不放過任何可以種糧的土地。
為了吃飽肚子,大家想盡辦法增産增收。
大家對山灣堰塘非常感興趣,就是一個小小的水庫,可以保證翻春以後水稻田的灌溉,可以不靠天吃飯。
有了水就有了一切,就有了糧食,對吃飽肚子很重要。
山灣堰裡邊還養了有草魚,每年過年的時候都會打撈起來分給大家。
這裡是天然水質養大魚,肉質肥美,鮮嫩可口,這可是沒有飼料的魚哦,當時的魚
二姑結婚的日子也要到了。
那天媒人過來通知,男方說,找老先生看了看黃曆,說初五初六日子比初七初八好,婚事提前兩天辦理,這個大計劃倒是沒有變,但是一些細節又變了,比如說又要去挨家挨戶的通知,讓他們提前兩天過來吃酒,你至少又要去一個人把所有親戚走一遍,當時沒有手機也沒有電話,所有的信息全靠一雙腿,還有一張嘴。
家裡就派幺姑去辦這個事情,他年紀不到20歲,跑來跑去非常有勁,她花了兩天時間把所有的親戚都通知到了。
家裡人都誇幺姑能幹。
走路速度快。
辦事利索。
元旦節<七三年>到了,趁星期天逢場,二姑,幺姑去趕了一趟日新場,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去日新場了,雖說是隻有15裡路到街上,大家都要在生産隊幹活,又要忙家裡的大事小事所以也沒有時間去趕集。
二姑馬上就要結婚了,過幾天就要當新娘子了,所以就要去買一點自己喜歡的小東西。
這也許是二姑在娘家最後一次趕集,結婚以後就是别人家的人了。
再回來就是親戚了。
二姑和幺姑背着背簍,提着行李袋就上街了。
置辦一些結婚的小用品。
由于是冬天,所以他們也買了雪花膏,雪花膏也是用來擦手的可以防凍,防開裂。
當時經濟基礎弱,也沒有多少錢,能買一兩樣就不錯了,上街趕集也就是尋個開心,看看熱鬧。
去集市上看一看,買了頭繩,手巾,襪子,繡花用的針線也置辦了一部分。
石垭場當時非常熱鬧,下午四五點,滿街還是人,不像現在十點鐘人都走光了。
趕完集,二姑和幺姑下午兩點多回到家裡了,她們一路有說有笑,蹦蹦跳跳,這十五裡路很快就到家了。
二姑和幺幺買了自己的東西,還買了糖果給大松。
一到家,大松就圍了上去,“二姑,幺姑糖糖糖糖”。
“這裡有糖糖,少不了你的”,二姑抱起大松轉了一個圈,大松見了糖哈哈大笑。
臘月初四是大松奶奶生日,初五初六又是辦酒席,有些客人就提前到來了,大松的大姑帶了兩個小孩兒,還有大松奶奶的姐姐,都來到家裡做客,可熱鬧了,大松的外婆外公還有舅舅也來了,大松爸爸的舅舅舅母也來了,大松巴巴的老表也來了,大松爺爺的姐姐妹妹也來的,這一家人真的不少诶,主客都十多20個,而且是每家親戚隻派了代表。
上午開始殺豬,殺年豬時沒有殺,所以就計劃酒席前殺豬,這樣廚師用肉更方便,今天是廚師親自殺豬,殺完豬就開始幹廚房的活兒。
鞭炮響起,中午開飯了,坐了四桌客,是奶奶的生日,飯菜自然豐盛,又宰了豬,自然油水不少啊!大家也吃得高高興興的,因為有專業的廚師在做飯菜,味道可比平常的家常菜好多了。
按照辦酒席的菜品做的。
雞鴨魚肯定有,紅燒肘子,粉蒸肉,墩子肉一碗,豆腐香幹,蘿蔔幹炖菜,洗沙肉,四川酥肉,梅菜扣肉,這些菜品不用吃,就是一聽就讓人垂涎三尺。
都是平常想吃而又吃不到的,也就是辦大酒席才會擺出來。
這次奶奶過生日,又是二姑的結婚酒宴,一連三天肯定熱鬧。
雖然是臘月初,但是陽光普照,倒還有小陽春的感覺,太陽暖洋洋的,讓人感到特别舒服,客人們各自玩耍,有的打撲克,有的下象棋,那就在那裡聊天,擺龍門陣,擺談一下這一年的各種各樣的情況,和一些新鮮事趣事。
所以說今年家裡的年豬殺了有多大?割了多少肉?稻谷分了多少斤?紅苕分了多少斤?小麥分了多少斤?生産隊又有哪些人結了婚,又生了幾個小孩?都是一些他們耳聞能見的事。
親戚們站在一堆就是聊這聊那。
反正有說不完的話。
這都非常正常,親戚一見了面,總是有說不完的話,都有大半年沒在一起了,機會難得呀。
有的打牌,有的聊天,有的三三兩兩的去轉路,去三灣塘去半山腰,走一走,看一看,都誇贊今年的小麥長的好,明年又是一個豐收年。
冬小麥當時在生産隊也算是主要糧食作物,整個産量還是沒有稻谷高,他主要是幹地旱地地也比較瘦,産量啊就不是很高,品種又老又沒有新品種,化肥也不多,當時的條件就是挑糞水灌溉。
營養不能充分跟上,想收獲很多糧食,那是不可能的。
好在,人們把所有的面積都總下一點也不落下,有一寸土地就丢一粒種,絕對不放過任何可以種糧的土地。
為了吃飽肚子,大家想盡辦法增産增收。
大家對山灣堰塘非常感興趣,就是一個小小的水庫,可以保證翻春以後水稻田的灌溉,可以不靠天吃飯。
有了水就有了一切,就有了糧食,對吃飽肚子很重要。
山灣堰裡邊還養了有草魚,每年過年的時候都會打撈起來分給大家。
這裡是天然水質養大魚,肉質肥美,鮮嫩可口,這可是沒有飼料的魚哦,當時的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