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秋高气爽

關燈
    根本滿足不了廣大人民群衆的生活需求,無論是物資上還是精神上都遠遠低于人們的需求。

     商店缺貨,書店少書。

    學生讀的書裡面口号成堆,适用性的極少,知識分子也不受人尊重,還得下地幹活。

    農村是一遍廣闊的天地,到人民群衆中間去,那裡大有作為。

    其實當時的就業環境極差,沒大量發展工業,全靠農業支撐,穩定是穩定,多年一直保持低水平,城市人口增加了,廠礦企業幾十年沒增加,怎麼解決就業,吃飯這些實際問題,城市戶口的基本生活全靠農民承擔,生産隊的農産品,糧食低于市價賣給國家,非農戶口以平價的方式夠買,吃虧的是農民。

    糧站賣出一斤米,市價3角八分,城市戶囗買一角三分八,憑供證(糧本),農民去買就是三角八,還得憑糧票。

    農民交公糧時可是低價賣給國家糧庫的上等糧。

    這就是所說的剪刀差,大松生産隊一年産五萬斤稻子,如果人均分配給社員,可以說頓頓吃白米飯,怎麼還會青黃不接呢?但有四分之一低價賣給國家,一萬多斤賣給國家糧庫,總價兩千元,生産隊還得交農業稅,扣出應交的農業稅,相當于這四分之一的産值全部奉獻給國家了,普通老百姓承擔了餓肚子的日子。

    誰能記得,誰還記得?小平同志說過,是我們的人民太好了。

    其實農民付出更大,為當時的國家安全社會穩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中國人永遠不應忘記農民也是最可愛的人,隻求奉獻不圖回報,這是對那個時代農民的真實寫照。

    向我們的父輩緻敬!為中國農民點贊!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過完中秋,客人們都回家了。

    大松家也恢複了往日的平靜。

     大松爸爸管生産隊糧食,這段時間天氣好,天天翻曬,保證糧食不黴變,防止蟲蛀,确保口糧安全。

    曬完用風車吹出殘留糠殼(kuo四川話),和二糧子(不飽滿的糧食),二糧子交給飼養員喂豬,将優等糧食歸倉保管。

    看見滿倉的糧食,社員們更是喜上心頭,臉上樂開了花。

     接到人民公社通知,安排了交公糧的具體時間,防止交糧紮堆擁擠,以通知為準,下雨天不交糧,防止路滑不安全,到糧站全是人挑,農村那時沒有車,看見車相當于見到恐龍那麼稀有。

    縣汽車隊有,解放牌,載重五噸。

    縣政府有一輛212吉普。

    平時領導出門全靠步行,整個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期都是這個狀況! 生産隊選了十個精壯的小夥子交公糧,自帶籮筐或包兒<挑糧用具>,去生産隊倉庫挑量出倉,由保管員過好秤登記重量,在糧食面上打上灰印(打記号,防止糧食丢失或動手腳),灰印就一小木箱,外形象古代大印一樣,20公分寬,30公方長,高25公分,上面有一提手的木盒子,底部鑽有直徑4毫米的孔,密密麻麻,在木盒裡裝上石灰,放對應的地方輕輕一印,上面就印上了石灰,故名灰印,當時的簡單防僞技術,經濟實用。

    蓋完灰印,小夥子們就精神抖擻的出發了,英福,英全,學習,英俊,文強,祖安……由隊長帶隊,隊長走後面,背一水桶,裡面裝的涼白開和鹽水(泡菜壇的老鹽水,解暑防暑非常有效,酸爽可口,可口可樂也沒那老鹽水好)。

    一路向前,挑糧去糧站,去糧站十五裡路,全靠一雙腳。

    平時空手去一個半小時,肩上挑糧,100斤左右,得兩小時,到了糧站差不多十一點了,還好,不擠,附近的交完糧早回家了,現在到的都是比較遠的,檢測完畢,過稱入庫,挑糧兩小時,入庫幾分鐘。

    交完糧,空籮筐一身輕松,隊長安排大家去食店,進行午餐,為了方便快捷,經濟實惠,一人一個面條,紅油臊子面,平時在家吃的家常飯,隻有鹽巴和辣椒。

    沒有其他調味品,這雖說是一小食店,但味道可好了,五香粉,十三香,味精,小夥子吃得喜笑顔開,抹胡了抿嘴,把一碗小面硬是吃出了過年的感覺。

    吃完面,喝點水,又到街上轉一轉,雖說是七八公裡,大概兩三個月沒來這裡了。

    石垭場,千年古鎮,座落在龍柏山下,千年古鎮,禹王宮,龍母宮,萬壽宮,長春宮,這些宮都是古建,各機關單位駐在其中,禹王宮裡駐糧站,龍母宮日興公社駐地,萬壽宮是日興區委駐地,長春宮日興供銷社駐地。

    想當初剛剛建成之時,氣勢宏偉,遊人如織,七十年代是舊社會,舊思想的代表,那個時代世事難料。

    大家在街上轉了一圈,買了點小東西,紙扇,手帕,遊性未盡,但還是高高興興回家。

     秋意濃濃,涼風拂面,回家的路好輕松,年青人有活力,蹦蹦跳跳,打打鬧鬧,不知不堂一個多小時就到家了。

     喜歡金色華年請大家收藏:()金色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