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初 冬
關燈
小
中
大
在生産隊忙了一天,晚上開完會,回家吃晚飯,洗漱完畢就熄燈睡覺了。
山裡的夜靜悄悄的,山頂的月兒亮白亮白的,薄霧慢慢升起,氣溫下降稍許有些寒意。
小狗躺在屋檐下的稻草堆旁,大半個身子躲進草堆裡,隻露出半個腦袋,似睡非睡,小黃狗也知道自己有任務,聽到異響就會側耳監聽,遇到陌生人的聲音還會汪汪大叫,直到聲音遠去。
幹稻草防潮,保暖,還能觀察四周,聰明的小黃選擇營地位置還真的很理想!有小黃值班,大人們就盡可睡個安穩覺。
當時的治安環境不象現在這麼好,現在可以門不閉戶,路不拾益,那個年代還沒達到這物質條件,不是那個時代的人壞,是大環境所緻,技術落後,産量不高,一年到頭肚子不飽,就是挨餓,饑寒起盜心有點誇張,但順手牽羊的事時有發生。
說明了,都是肚子餓了在作怪! 第二天一大早,社員們吃了早早飯(天亮前吃飯,為趕時間),就帶上農具出工。
初冬的早晨己有寒意,晨風吹在腔上有那麼一點冰涼,人們穿上兩件衣服,外穿一棉挂,下地幹活,有的挑水,有的挖窩,有的播種,有的澆水,有的蓋土,分工明确,各施其職,一塊地三四個人一個多小時就幹完了,休息片刻,又幹下一塊地。
川北丘陵地帶,半山半坡,半平壩,一般地塊都不大,二三十平方丈己算是大地,一上午幹完兩塊地回去吃午飯,上午安排的播種小麥,沿地邊種兩排油菜,油菜喜光透風,栽種把邊不影響其他作物。
小麥是主食所以播種面積寬一些。
上午是生産隊東邊地塊,下午安排到西邊地塊,這樣勞動正好避開陽烈的太陽,讓勞動的人們沒有那麼熱。
初冬時節,紅薯也大面積收獲了。
紅薯生長不擇土地,肥地,瘦地,土深,土淺都能生長,隻要雨水充足,陽光普照,他都會生長茂盛。
紅薯葉可以當菜吃,但大部分用來喂豬,紅薯葉多時,苕藤會大量過剩,為了不浪費,可以晾幹存放,需要時在放入水中煮軟再喂豬。
割掉紅苕藤,苕地下面全是大個大個的紅苕。
挖紅苕也講點技術,不能亂挖,技術好的個個圓滿,不會挖的紅苕會爛成兩截。
下午挖好的苕清理好,過秤,各家各戶按人口平均分配,紅苕産量高,每人可分200斤。
分紅苕的時間基本是晚上,一家人來回跑幾次才能搬運完,數量多,又比較沉,那時晚上分紅苕的場景十分壯觀。
山上山下到處都是流動的火把,順着山路蜿蜒盤旋。
制作火把很簡單,找一長棍子,上面拴上一把碎布紮緊,沾上油點着火就可以了,通常可燃20來分鐘。
還有一種方法,找一段細竹管,裡面倒上煤油,口上塞上棉花,點頭可用一兩小時,抗風性也很強。
為什麼不用電筒?當時也有很少,手電筒可算是家用電器了。
用馬燈的也不少,馬燈,其實也是油燈,有一層玻璃罩着,有很強的防風能力,加滿油可以走幾十裡路。
當時農村嫁女就少不了馬燈做為培嫁!路上火把各式各樣,有長有短,有馬燈,也有手電筒,分紅苕時男女老少全上陣,大人多拿點,娃兒們少背一點,每天晚上十來點才能忙完。
這是辛苦的季節也是收獲的季節,這種情況持續3五天就結束了。
分完紅苕,就是紅苕儲藏的事情了,紅苕儲藏也很講究,一般要儲藏到第二年三月份,品相好的紅苕留苕種,其它的食用或做飼料!川北儲藏紅薯一般都用苕窖(地窖),苕窖一般2米深左右,窖口六十公分,方便人進出,裡面大口小,這樣苕窖保溫保濕,裡面常年溫度十七八度,很适合保存紅薯,儲藏紅薯有一定的溫
山裡的夜靜悄悄的,山頂的月兒亮白亮白的,薄霧慢慢升起,氣溫下降稍許有些寒意。
小狗躺在屋檐下的稻草堆旁,大半個身子躲進草堆裡,隻露出半個腦袋,似睡非睡,小黃狗也知道自己有任務,聽到異響就會側耳監聽,遇到陌生人的聲音還會汪汪大叫,直到聲音遠去。
幹稻草防潮,保暖,還能觀察四周,聰明的小黃選擇營地位置還真的很理想!有小黃值班,大人們就盡可睡個安穩覺。
當時的治安環境不象現在這麼好,現在可以門不閉戶,路不拾益,那個年代還沒達到這物質條件,不是那個時代的人壞,是大環境所緻,技術落後,産量不高,一年到頭肚子不飽,就是挨餓,饑寒起盜心有點誇張,但順手牽羊的事時有發生。
說明了,都是肚子餓了在作怪! 第二天一大早,社員們吃了早早飯(天亮前吃飯,為趕時間),就帶上農具出工。
初冬的早晨己有寒意,晨風吹在腔上有那麼一點冰涼,人們穿上兩件衣服,外穿一棉挂,下地幹活,有的挑水,有的挖窩,有的播種,有的澆水,有的蓋土,分工明确,各施其職,一塊地三四個人一個多小時就幹完了,休息片刻,又幹下一塊地。
川北丘陵地帶,半山半坡,半平壩,一般地塊都不大,二三十平方丈己算是大地,一上午幹完兩塊地回去吃午飯,上午安排的播種小麥,沿地邊種兩排油菜,油菜喜光透風,栽種把邊不影響其他作物。
小麥是主食所以播種面積寬一些。
上午是生産隊東邊地塊,下午安排到西邊地塊,這樣勞動正好避開陽烈的太陽,讓勞動的人們沒有那麼熱。
初冬時節,紅薯也大面積收獲了。
紅薯生長不擇土地,肥地,瘦地,土深,土淺都能生長,隻要雨水充足,陽光普照,他都會生長茂盛。
紅薯葉可以當菜吃,但大部分用來喂豬,紅薯葉多時,苕藤會大量過剩,為了不浪費,可以晾幹存放,需要時在放入水中煮軟再喂豬。
割掉紅苕藤,苕地下面全是大個大個的紅苕。
挖紅苕也講點技術,不能亂挖,技術好的個個圓滿,不會挖的紅苕會爛成兩截。
下午挖好的苕清理好,過秤,各家各戶按人口平均分配,紅苕産量高,每人可分200斤。
分紅苕的時間基本是晚上,一家人來回跑幾次才能搬運完,數量多,又比較沉,那時晚上分紅苕的場景十分壯觀。
山上山下到處都是流動的火把,順着山路蜿蜒盤旋。
制作火把很簡單,找一長棍子,上面拴上一把碎布紮緊,沾上油點着火就可以了,通常可燃20來分鐘。
還有一種方法,找一段細竹管,裡面倒上煤油,口上塞上棉花,點頭可用一兩小時,抗風性也很強。
為什麼不用電筒?當時也有很少,手電筒可算是家用電器了。
用馬燈的也不少,馬燈,其實也是油燈,有一層玻璃罩着,有很強的防風能力,加滿油可以走幾十裡路。
當時農村嫁女就少不了馬燈做為培嫁!路上火把各式各樣,有長有短,有馬燈,也有手電筒,分紅苕時男女老少全上陣,大人多拿點,娃兒們少背一點,每天晚上十來點才能忙完。
這是辛苦的季節也是收獲的季節,這種情況持續3五天就結束了。
分完紅苕,就是紅苕儲藏的事情了,紅苕儲藏也很講究,一般要儲藏到第二年三月份,品相好的紅苕留苕種,其它的食用或做飼料!川北儲藏紅薯一般都用苕窖(地窖),苕窖一般2米深左右,窖口六十公分,方便人進出,裡面大口小,這樣苕窖保溫保濕,裡面常年溫度十七八度,很适合保存紅薯,儲藏紅薯有一定的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