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立秋十天遍山黄

關燈
    保管員負責翻曬全隊的稻谷,負責統計數據。

     田間地頭,你追我趕,一片繁忙的景象,曬場上,人們将鋪好的稻子定時翻曬,精心篩選。

    做到粒粒飽滿顆粒歸倉。

    割稻的,打谷的,捆草的,運糧的,翻曬的,用風車車糧食的,裝倉的,過磅的,整個生産隊都在一片有序的忙碌中。

    這是一幅活生生的太平秋收圖,不亞于清明上河圖。

    太平盛世,豐收在望。

    十裡八鄉,百裡之遙,神州大地處處都是豐收的場景。

    糧食保管員率先曬出了幾千斤新稻子,分到各家各戶讓大家嘗一嘗新米的味道,大田種的新品種,長勢很好,産量高,首先讓大家品嘗大田的米桂潮二号,這米口感極好,味道香。

    大田是本隊的王牌田,光照好,水源好,土質好,面積大,便于耕作,無論機耕還是人耕都很方便。

    也是生産隊裡的一塊試驗田。

    這塊田最大特點是比其他田同時播種的同類産品要早熟。

    每年吃新米都是前鋒六隊搶先,其他隊望塵莫及,隻有羨慕的份兒。

    這是生産隊的一塊寶田,當然還有金闆田,切刀田,金闆田象一塊金闆,切刀田象一把切刀,金闆田在上比切刀田高一米五,正好在切刀田的刀口上,有利刀切金闆之說,風水寶地,天造地設。

    太平六隊的人從來不缺錢可能與這地形地名有關,上天與大地賜福,經濟收入總是走在别人前面。

     收割稻子首先收旱田,旱田種兩季,水稻過後曬幹闆田種小麥或油菜,反正兩季輪種,周而複始。

    收完旱田好讓泥巴早日幹爽,水田主要有儲水功能,隻種一季水稻,平時冬水田,一年四季有水,起保水儲水作用,這丘陵地帶有了冬水田大大緩解了人畜飲水困難的局面。

    收購水稻的速度相對比較快,比其他莊稼利索,脫粒,捆稻草,晾曬就完事,稻草紮成一個一個的與稻草人大小差不多,這些稻草全部人均平分給大家,稻草留一部分給生産隊喂牛,所以每個隊都要紮草樹,中間一根木柱搭一木架離地兩尺高,以免受潮不吸地氣,上面将稻草一個壓一個堆起來,直徑兩三米,通常有三到四米髙,上面用草搭一頂防止雨水和冬天雪水,防止黴爛,這樣冬天牛就有了飼料保障,紮草樹的稻草全是長勢好的優質稻草。

    生産隊一般要留4到5個草樹,保障讓牛能過渡到翻春過後新草出來不斷頓! 其餘的稻草全分到各家,自行晾曬,自行保存,人們喜歡将稻草儲存在竹林裡,竹林有天然防雨功能,這樣稻草儲存起來比較幹爽,不怕風霜雪雨,很是安全。

    也是家裡小狗小豬休息的好地方,那裡保溫性好,冬暖夏涼,也是小動物的樂園。

    小狗住地就在草堆旁,這是他值班的地方,按時投喂,有了陌生人就報警,發出“汪汪汪”的聲音。

    這是農村家家戶戶都會養的中華田園犬。

    個頭适中,奔跑迅速,忠于主人,平時與人形影不離,非常受到人們的歡迎! 這段時間雞鴨子很幸福,口福不淺,不缺吃的,所有的母雞,母鴨都出奇一緻,天天下一蛋,當時還沒有一天下兩個蛋的品種,但有下雙黃蛋的現象!早晨從鴨圈裡都會撿到蛋,不下蛋的雞鴨子會受到人們的懲罰,一大群雞鴨誰下蛋,誰不下蛋怎麼分辨呢?人們自有辦法,早上出圈的時候人們挨個檢查,沒有B超也沒其他設備,眼睛也看不出來,确實也看不出來。

    一種最有效最原始的方法就用上了,就是用手摸他們的肚子就知道了,不生蛋的會被打罵,然後喂一些中草藥,香砂養胃丸,等,再臉上抹風油精把他們刺激清醒,這些辦法還真管用,兩三天不生蛋的也生蛋了(對雞公公鴨無效)。

    雞鴨蛋可是寶,當時是農村農民現金的重要來源,所以老雞老鴨那個時候農村到處都是,不象現在特别稀缺。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家家戶戶分到了生産隊的新稻谷,人人臉上樂開了花,大松家七口人分了二千八百斤谷子,創曆年生産隊分糧最高紀錄,這是基本口糧,隊裡糧倉還要留三千斤儲備糧,還要交一萬多斤訂購糧<征購>。

    今年算是豐收了,家裡有了糧,人們心不慌。

     第三季蠶繭也上市了,這季蠶繭也大個大個的,由于天氣好,桑葉供應充足,蠶寶寶個頭大,蠶繭也就相對漂亮,産量并不比春季少。

    也可以給生産隊帶來一筆不小的現金收入,大松爸爸又接到蠶繭站的通知,讓他去上班,其實也就是臨時工,大約15天,反戰生産隊不農忙也閑了,也沒有其他什麼多餘的事要幹,大松爸爸也就按時去了石垭場蠶繭站上班。

    上班以後,他每天要給生産隊交八毛錢,可以賺十分工分,有了工分,年底才能分到儲備糧。

     生産隊總是有忙不完的,從早到晚不是這樣,就是那樣,就沒有閑着的時間,其賓很多事可以不做的,就是混時間掙工分,這也就是大鍋飯的弊端。

     大松爸爸去了繭站上班五天左右,媽媽還是關心爸爸的身體,帶着大松去看望爸爸,當時沒有班車,全程走路,到了繭站已是中午,大松第一次看到爸爸燒煤炭,爐中熊熊的大火,發出耀眼的強光,把爸爸臉照得通紅。

    紅紅的皮膚冒出顆顆汗珠,身上的汗如雨下,滾燙的汗水打濕了衣裳。

    這活兒好玩一定很辛苦。

    中午飯還不錯,有辣椒炒肉,比農家飯好吃多了,大廚做的飯不會差到哪裡去。

    爸爸身體還不錯,吃完午飯,媽媽帶着大松往家裡走。

    第一次走這麼遠去看爸爸,大松也沒有感覺累,很是興奮,一路小跑,媽媽還追不上。

    前面來了汽車,大松既緊張又興奮,可能是慌亂直奔路中間,好在媽媽眼疾手快一把把大松拉到了公路邊,才得以安全,媽媽給大松說那是汽車,看見了要讓開,讓到路邊。

    這是大松第一次見到汽車,覺得汽在很大跑得很快,第一次見,記憶很深,老解放牌卡車能拉5噸。

    過了棗兒垭鄉村公路就沒有見到汽車了,當時這條路十天八天也見不着一輛車。

    下午的陽光還是炙熱,好在有微風吹拂,秋天的風還是有些涼意,一路走動,臉上還是感覺涼快。

     娘兒倆很快又回到家裡了,大松走累了,躺了半小時,又恢複了體力,把今天的所見所聞講給幺姑和爺爺奶奶聽。

    他們也聚精會神地聽大松第一次擺龍門陣,說得有鼻子有眼,條條是道,說中午有肉吃,還很好吃,還看見了汽車,第一次見到了電燈,反正很新鮮,幺姑也誇大松聰明,記心好。

    大松還拿了水果糖給弟弟吃,弟弟也很高興,有了糖吃弟弟哈哈大笑。

     夕陽西下,忙碌了一天的人們又收工回家了,田野裡是剛剛耕作了的大地,和還未收獲的莊稼。

    傍晚溫度也漸漸降下來,給人們蒂來了絲絲涼意。

    月亮也從白雲山升起來了,高挂在深蘭的夜空。

     喜歡金色華年請大家收藏:()金色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