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立秋十天遍山黄
關燈
小
中
大
山溝,平壩,山腰,山頂,所有的稻田顔色由淺入深,層次分明,整個山川景象就像畫師用彩筆勾勒的水彩畫卷。
立秋過後,變化巨大,不到十天,山上山下,有水稻的地方,都是一片金黃,真象黃金撒滿了大地,金燦燦的。
靠河邊的大田,方田,金闆田,半山腰的月亮田大田,青崗林田,白雲山頂的水稻田,落差400米,但顔色已經出奇的一緻,金光閃閃,稻香撲鼻。
建軍節民兵開會,民兵連長郭二蛋講了話,召開了動員大會,号召全體民兵在訓練之餘要積極參加勞動,把農業生産搞上去,把階級敵人打下來。
全鄉民兵有500多人,全是男女青年,風華正茂,青春靓麗。
對參加訓練十分積極,從不拉稀擺帶,對練刺殺,射擊,擲手留彈都很上心,加上電影地雷戰,地道戰的上映,同志們思想己經進入戰時狀态,準備随時與敵人做鬥争,為打敗侵略者做準備,練好殺敵本領。
加上電影紅色娘子軍的放映,女民兵個個英姿飒爽,鬥志昂揚,不愛紅妝受武妝,寸步不離演兵場。
民兵連長文化水平不高,但訓練民兵還真有一套,隊列訓練,隊形訓練,五公裡越野,練拼刺刀,等各種訓練形式,不知他從哪裡學來的,至今還是個謎,這民兵連長身體魁梧,思想健康,積極向上,是黨培養的忠誠衛士。
他領導能力也較強,民兵們最喜歡的就是實彈射擊打靶。
那可是真子彈,當時使用的自動步槍,56式自動步槍,即民兵們的伏地射擊動作訓練科目演習,他們用的都是中國的一代經典槍械——56式自動步槍。
從這一把槍械中可以看到新中國成立這幾十年來軍隊的一路風雨。
據悉,56式7.62mm自動步槍是中國仿制前蘇聯的AK-47基礎上,改造了一些瞄準和導氣等細節零件制成的。
該槍采用缺口式照門和柱狀準星結合,結構非常簡單,性能和精度十分良好。
因為木托結構采用的都是優質的白樟木、山毛榉木等,使得它耐腐蝕和潮濕的性能也很優秀。
該槍械一經裝備部隊,和56半自動(仿制蘇聯SKS)步槍并稱為我軍的“二件寶”。
不但如此,它還發展了一系列班用機槍,首次使得我軍裝上清一色的“56子彈”,極大方便了後勤補給。
56自動步槍還能很方便的調節成為單發或連發,在當時子彈尚不充裕的時代,具有很大的意義。
在56自動步槍的基礎上,我軍還發展諸如了56-1、56-2、QBZ56式步槍,這也是我軍生産量最大的步槍。
由于這種槍械的耐用性,甚至至今都有很多在裝備二線或者民兵部隊,在戰場上單兵環境中有不俗的殺傷力。
此外,我軍後來發展的槍族如61式、81杠等主裝備槍械,都有它的影子。
直到換成5.8mm的95式槍族開始,它才慢慢淡出大衆視野。
但現在的閱兵式禮儀槍支上,仍經常看到56式自動步槍和半自動步槍出現,可以說它自定型開始,貫穿新中國半個多世紀的軍備曆史。
而在後來的參加過對越自衛反擊戰争中退役老兵,他們回憶起這把槍械仍舊稱贊不已,誇這把槍最大的優點就是“可靠”。
一位退役多年的軍人稱,自己當年在越南前線用56式很多年,從未出現過一次故障,而且拿起它就有很強烈的安全感,不過後來部隊換裝了81杠,這種槍就慢慢退出現役一線軍隊了。
值得一提的是,56式自動步槍和56半自動步槍以及若幹衍生型還統一配備了一把鍛造工藝精良的三棱刺刀,這種刺刀經過過熱處理,呈現磷白色,強度非常高,是當初前線近身搏鬥時期的一把利器,能令敵人聞風喪膽,把我軍的英雄氣概和尚武精神傳統發揮到巅峰,至今仍在中東很多國家被使用。
而在外國網站的武器視頻上,也有槍械愛好者對56式自動步槍(出口版)這種上世紀中國制造的武器表現出來很大的興趣,他們經過拆解評測構造認為非常簡單和實用,且數次射擊實驗和夜間射擊記錄都比同時期世界各國的其他自動槍械表現優異。
民兵訓的場地都在前鋒5隊曬場旁邊,一是離鄉武裝部很近,400米不到,曬場旁有一地坎有一米多髙,隻射擊訓練架槍的最佳位置,靶标就樹在紅包山下的幹涸的渠壩上,報靶人員就躲藏在幹涸的渠裡,這樣非常安全。
打靶現場,縣人武部教官向參訓民兵詳細講解槍械構造、安全防範、射擊要領等理論知識,以及靶位瞄準、卧式射擊等技術要領。
打靶中,分四人一組進行訓練,每個射擊靶位旁安排一名指導人員,及時矯正射擊姿勢,确保射擊活動安全進行。
每次打靶活動為卧姿150米射擊,每人各打5發子彈。
随着指揮的口令,上陣、卧倒、握槍、瞄準、扣動扳機、擊發子彈,清脆的槍聲響徹訓練場。
整個打靶過程緊張激烈,秩序井然,民兵們認真按照操作規程,安全、有序地進行射擊練習,出色地完成了各項指令。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每次民兵訓練都是5天左右,早出晚歸,後面兩天安排投擲手榴彈訓練。
手榴彈也是真彈,扔出去響聲不小,要求投30米才算及格,在咱們的解放軍當中,投擲手榴彈的及格線是30米,超過50米才能算優秀。
你可不要以為30米很簡單,如果不經過長時間的訓練,大部分都投不了這個距離。
這也能看出咱們的解放軍,對于手榴彈的應有,有多麼嚴格的要求。
不過咱們部隊中自然有着異于常人的勇士,我軍最高投擲手榴彈的紀錄,據記載達到了102米,這個距離目前都還保持着紀錄。
投手榴彈的場所選在罐包山上,這個也是為安全訓練着想,下面10米高的坎,隻要扔下去了,無論遠近就絕對安全,這些小夥姑娘,年輕氣盛,個個及格,八成都是優秀,平時在生産隊擔背都來,一小小手榴彈小菜一碟,扔得無影無蹤。
這可是真實的,丘陵地帶,平時爬坡上坎習慣了,扔手榴彈真不在話下。
這些在當時既是民兵,也是紅衛兵,所以表現積極,樂觀向上,争當先鋒。
公社民兵在當時抗洪搶險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大松也喜歡看熱鬧,聽說打槍,就與其他小夥伴一起去參觀看稀奇,民兵不收隊,小夥伴們不回家。
稻田裡的稻子全身黃透,上溝下壩己全部成熟了,過了中元節,到處都響起了打谷子的聲音,有的手工,有的用打谷機,打谷機比較快,省力,效率高,但人們分工合作,各施其職,女士們揮鐮割稻,男人們用勁脫粒,矯健的身體,揮舞着稻穗呯呯嘣嘣,這就是傳統的打谷聲,體力好的就搞運輸,将田裡的稻子挑回生産隊曬場,過磅交給保管員,糧食
立秋過後,變化巨大,不到十天,山上山下,有水稻的地方,都是一片金黃,真象黃金撒滿了大地,金燦燦的。
靠河邊的大田,方田,金闆田,半山腰的月亮田大田,青崗林田,白雲山頂的水稻田,落差400米,但顔色已經出奇的一緻,金光閃閃,稻香撲鼻。
建軍節民兵開會,民兵連長郭二蛋講了話,召開了動員大會,号召全體民兵在訓練之餘要積極參加勞動,把農業生産搞上去,把階級敵人打下來。
全鄉民兵有500多人,全是男女青年,風華正茂,青春靓麗。
對參加訓練十分積極,從不拉稀擺帶,對練刺殺,射擊,擲手留彈都很上心,加上電影地雷戰,地道戰的上映,同志們思想己經進入戰時狀态,準備随時與敵人做鬥争,為打敗侵略者做準備,練好殺敵本領。
加上電影紅色娘子軍的放映,女民兵個個英姿飒爽,鬥志昂揚,不愛紅妝受武妝,寸步不離演兵場。
民兵連長文化水平不高,但訓練民兵還真有一套,隊列訓練,隊形訓練,五公裡越野,練拼刺刀,等各種訓練形式,不知他從哪裡學來的,至今還是個謎,這民兵連長身體魁梧,思想健康,積極向上,是黨培養的忠誠衛士。
他領導能力也較強,民兵們最喜歡的就是實彈射擊打靶。
那可是真子彈,當時使用的自動步槍,56式自動步槍,即民兵們的伏地射擊動作訓練科目演習,他們用的都是中國的一代經典槍械——56式自動步槍。
從這一把槍械中可以看到新中國成立這幾十年來軍隊的一路風雨。
據悉,56式7.62mm自動步槍是中國仿制前蘇聯的AK-47基礎上,改造了一些瞄準和導氣等細節零件制成的。
該槍采用缺口式照門和柱狀準星結合,結構非常簡單,性能和精度十分良好。
因為木托結構采用的都是優質的白樟木、山毛榉木等,使得它耐腐蝕和潮濕的性能也很優秀。
該槍械一經裝備部隊,和56半自動(仿制蘇聯SKS)步槍并稱為我軍的“二件寶”。
不但如此,它還發展了一系列班用機槍,首次使得我軍裝上清一色的“56子彈”,極大方便了後勤補給。
56自動步槍還能很方便的調節成為單發或連發,在當時子彈尚不充裕的時代,具有很大的意義。
在56自動步槍的基礎上,我軍還發展諸如了56-1、56-2、QBZ56式步槍,這也是我軍生産量最大的步槍。
由于這種槍械的耐用性,甚至至今都有很多在裝備二線或者民兵部隊,在戰場上單兵環境中有不俗的殺傷力。
此外,我軍後來發展的槍族如61式、81杠等主裝備槍械,都有它的影子。
直到換成5.8mm的95式槍族開始,它才慢慢淡出大衆視野。
但現在的閱兵式禮儀槍支上,仍經常看到56式自動步槍和半自動步槍出現,可以說它自定型開始,貫穿新中國半個多世紀的軍備曆史。
而在後來的參加過對越自衛反擊戰争中退役老兵,他們回憶起這把槍械仍舊稱贊不已,誇這把槍最大的優點就是“可靠”。
一位退役多年的軍人稱,自己當年在越南前線用56式很多年,從未出現過一次故障,而且拿起它就有很強烈的安全感,不過後來部隊換裝了81杠,這種槍就慢慢退出現役一線軍隊了。
值得一提的是,56式自動步槍和56半自動步槍以及若幹衍生型還統一配備了一把鍛造工藝精良的三棱刺刀,這種刺刀經過過熱處理,呈現磷白色,強度非常高,是當初前線近身搏鬥時期的一把利器,能令敵人聞風喪膽,把我軍的英雄氣概和尚武精神傳統發揮到巅峰,至今仍在中東很多國家被使用。
而在外國網站的武器視頻上,也有槍械愛好者對56式自動步槍(出口版)這種上世紀中國制造的武器表現出來很大的興趣,他們經過拆解評測構造認為非常簡單和實用,且數次射擊實驗和夜間射擊記錄都比同時期世界各國的其他自動槍械表現優異。
民兵訓的場地都在前鋒5隊曬場旁邊,一是離鄉武裝部很近,400米不到,曬場旁有一地坎有一米多髙,隻射擊訓練架槍的最佳位置,靶标就樹在紅包山下的幹涸的渠壩上,報靶人員就躲藏在幹涸的渠裡,這樣非常安全。
打靶現場,縣人武部教官向參訓民兵詳細講解槍械構造、安全防範、射擊要領等理論知識,以及靶位瞄準、卧式射擊等技術要領。
打靶中,分四人一組進行訓練,每個射擊靶位旁安排一名指導人員,及時矯正射擊姿勢,确保射擊活動安全進行。
每次打靶活動為卧姿150米射擊,每人各打5發子彈。
随着指揮的口令,上陣、卧倒、握槍、瞄準、扣動扳機、擊發子彈,清脆的槍聲響徹訓練場。
整個打靶過程緊張激烈,秩序井然,民兵們認真按照操作規程,安全、有序地進行射擊練習,出色地完成了各項指令。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每次民兵訓練都是5天左右,早出晚歸,後面兩天安排投擲手榴彈訓練。
手榴彈也是真彈,扔出去響聲不小,要求投30米才算及格,在咱們的解放軍當中,投擲手榴彈的及格線是30米,超過50米才能算優秀。
你可不要以為30米很簡單,如果不經過長時間的訓練,大部分都投不了這個距離。
這也能看出咱們的解放軍,對于手榴彈的應有,有多麼嚴格的要求。
不過咱們部隊中自然有着異于常人的勇士,我軍最高投擲手榴彈的紀錄,據記載達到了102米,這個距離目前都還保持着紀錄。
投手榴彈的場所選在罐包山上,這個也是為安全訓練着想,下面10米高的坎,隻要扔下去了,無論遠近就絕對安全,這些小夥姑娘,年輕氣盛,個個及格,八成都是優秀,平時在生産隊擔背都來,一小小手榴彈小菜一碟,扔得無影無蹤。
這可是真實的,丘陵地帶,平時爬坡上坎習慣了,扔手榴彈真不在話下。
這些在當時既是民兵,也是紅衛兵,所以表現積極,樂觀向上,争當先鋒。
公社民兵在當時抗洪搶險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大松也喜歡看熱鬧,聽說打槍,就與其他小夥伴一起去參觀看稀奇,民兵不收隊,小夥伴們不回家。
稻田裡的稻子全身黃透,上溝下壩己全部成熟了,過了中元節,到處都響起了打谷子的聲音,有的手工,有的用打谷機,打谷機比較快,省力,效率高,但人們分工合作,各施其職,女士們揮鐮割稻,男人們用勁脫粒,矯健的身體,揮舞着稻穗呯呯嘣嘣,這就是傳統的打谷聲,體力好的就搞運輸,将田裡的稻子挑回生産隊曬場,過磅交給保管員,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