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家家户户拜新年

關燈
    子還可以,再過一兩月,舊的已經用完了,新的還沒有長出來,當時基本上沒有什麼餘糧,所以說農民在那個時候是很困難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物質生活跟不上,精神生活更欠缺,首先要解決的是,主要就是溫飽問題,要大家吃得飽,穿得暖,還有一個就是住房問題,在當時來說,農村的住房相對寬松一點,城市的住房那就非常緊張了,幾幾十年基本上沒有什麼發展,還停留在上個世紀的建築結構裡,解放初的四億人口增漲到現在的八億人口,房屋建築面積基本上沒有增量,你說擠不擠?這些狀況在日後的改革中有很大改觀。

     午飯過後,不到半小時來了一碗甜品,醪糟湯圓,醪糟湯圓象征團團圓圓,和和美美,外公外婆待客甚是周到,真心誠意,這年月這種現象很難再見到,老一輩人的熱情和質樸可以傳承,必須傳承。

    過年過節玩的花樣也不是很多,除打撲克,下象棋也沒别的玩,當時不允許打麻将,小孩子們可以下學生棋還有跳棋,軍棋,附近鄉裡也沒電影院,電影院永樂街道才有一大電影院,還有七八公裡,不甚方便。

    下午無其他事,大人們就去山坡上轉一轉,一是呼吸新鮮空氣,二是看看莊稼長勢,三是可以散步聊天,觀風景聊天兩不誤,走一走還可以活動活動筋骨,讓人更舒暢。

    大家沿着半山腰,幾經盤旋,終于到達山頂,新豐寺,“忽過新豐寺,還歸細柳營”,這兩新豐寺不在一個地方,相距數千公裡。

    幾十年前這山上有一座寺廟叫新豐寺,在破四舊時,就把這破廟給折了,舊木材就用來修了學校,還是公家之物,私毫沒有浪費,這個村有四個班的學生在這裡讀小學,當時就是不缺生源。

    新豐寺在山頂上,這個山頂與一般小頂大不一樣,仿佛就是紅土高原的縮小版,山上有堰塘,水源條件好,山上面積比較寬,寬的地方一兩公裡,長度也不少是※※山脈的一部分,上面全是黃泥巴土,很穩水,種植水稻也有保障,上面光照好,莊稼長勢喜人,冬小麥,春玉米,夏季水稻,均适合栽種,産量比一般地方的畝産量高,都是大塊大塊的田地,你可以傳統耕種,也可以機械化耕種,當時來說,隻有傳統耕種牛耕人犁,全卻采用綠色化耕作方式,目前的形勢來看,上面的冬小麥長勢良好,差不多有一尺多高,綠油油的一看就是灌溉到位,追腿到位,管理到位。

    油菜苗長勢也非常好,有一米多高,已經含苞待放,整個地塊被油菜葉子全部遮住了,看不見土地,隻看見油菜長勢也非常不錯。

    油菜的花蕾已經出來了,也能聞到陣陣油菜花的清香,過不了幾天,将會大片大片的大面積開花。

    從山上往溝裡看,曾家溝盡收眼底,邊是曾家溝大水庫,下邊是跑馬田幹,還有就是幾百畝冬水田,有一些田改成旱地種的小麥,小麥長勢也非常好,遠遠望去,綠綠的一片。

    跑馬田埂就是以前說的饒解員練武的場地。

    再往下看,下面就是五棚公社駐地五棚街道,從山上望去,梧桐街道,就好像一個大院子,當然現在已經很大了,各個機關都相繼齊全,設有學校,政府,郵電銀行,農機站,水電站,酒廠,供銷社,這也是附近的一個最集中的街道,當時也不逢集,永樂逢集的時候這裡也就比較熱鬧。

     山頂的東邊是團包山,環保山是武棚鄉的地理标志,包山圓圓的,好像一個官帽上邊長了幾株比較大的白樹,那就像官帽後面的裝飾品,早上太陽初升的時候,團包山的景色非常的美麗,有團包日出之美稱,紅西紅柿到團寶山中間路過碑垭口,碑垭口那是一個梁,寬度隻有二三十米,過了碑垭口團包山又是一個大平山頂,身邊居住的人還比較多,方圓三五公裡都是平地,水源也豐富,是農耕文化的很好載體。

    刀三與西紅柿的地理環境不度氣候基本一樣,也是大塊地,團包山的人口比新豐寺要多一些,因為那邊的面積更大,土地更廣闊。

    團包山就叫肖家村,新豐寺就叫新豐寺村,這兩個村在五棚公社七十年代來說算是經濟基礎比較好的。

    一邊走一邊參觀,從碑垭口下山,碑垭口是大路,行走方便,上下安全,當時來說,這裡每天都有很多人經過,當時沒有公路這些古代驿道,就是主要的通行道路。

    碑垭口過路的行人比較多,所以上面也有人在那裡賣甘蔗,那裡也不是集市,反正偶爾碰見也有人買,價格反而比較便宜一角錢一根,是附近的人家種的,又甜又脆,水分還足。

     大松坐在爸爸的肩上,一路走,一路笑呵呵的,心裡非常高興,有時候大松也自己下來走一走,大松已經三歲了,也可以走路了。

    小孩子走路的特點就是一下地就跑,大人很是不放心,特别是在山坡上走路更是小心又小心。

    從碑垭口又到了黃果樹,夕陽西下,西邊的天空一片火紅火紅的,在預示今年是一個好年景。

     廣播站裡傳出來優美的歌聲,打靶歸來,怎麼這麼應景啊! 喜歡金色華年請大家收藏:()金色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