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家家户户拜新年
關燈
小
中
大
玩了一下午,晚飯開得早,下午六點就吃飯了,晚餐是雞蛋面,大松對面條情有獨鐘,一吃面條,總是那麼興奮,感覺特别津津有味。
特别喜歡面條裡加胡豆瓣,川北豆瓣香飄宇宙,一點也不誇張,那種醇香,那種鹹美,離開了當地你是永遠也品嘗不到的,那是川北川菜的靈魂,離開了那裡的豆瓣醬,任何菜品口感大打折扣。
這是很多代人的傳承,留下這驚世美味。
“大松多吃點,長得高”媽媽叫大松認真吃飯,大松順口“吃面條,長高高,給弟弟也吃”,在晚上吃面條是大多數川北人的習慣,方便,好煮,容易收拾碗筷,節省時間。
廣播裡播放着優美的歌典,“正月裡來是新春,趕上豬羊出呀了門…”,這一首歌年年播,每年春節主打歌,傳唱至今,永不褪色。
廣播站播音兩小時,九點準時休息。
人們也習慣了,一放廣播,就知道幾點鐘了,所以很少家庭買表,當時買表的人也不多,那是奢侈品,很多人在結婚的時候會買一對情侶表作為紀念。
白天玩了一天,吃完晚飯後,大松就早早睡覺了。
媽媽還要準備第二天的禮物。
正月初二,走親戚的日子,女兒女婿去老丈人家拜年,這是規矩,曆來的規矩。
那個年代都是老三樣,糖酒面刀菜,經濟寬裕的還買一些罐頭,其他什麼禮物餅幹。
這些都算是比較珍貴的了。
大松爸爸媽媽帶上大松和弟弟,一路向外婆家走去,四人一路速度也比較緩慢,因為還背有禮物,弟弟坐在嬰兒背簍裡,大松有時跟着爸爸走,有時爸爸抱着走,邊走邊歇,一路走一路歇,走過長溝到達樂興溪,在樂興溪休息片刻,喝了一碗水,又向外婆家出發,一出門就上坡,那可是有一二百步石梯啊,路還不小呢,到達碑垭口,還有五裡路,反正路上走親戚的人很多,來的來去的去,也非常熱鬧,這樣不知不覺就到達了碑垭口,碑垭口涼風習習,翻越碑垭口的行人,都要在這裡休息,休息10到20分鐘,再繼續前行,過了北丫口,到外婆家基本上就是一路直下,走起來也不費力,本身就是一條大道,往來的人特别多,三三兩兩,對對情侶,很多都是新婚夫妻,回娘家拜年,走親戚拜年,大家都穿着嶄新的衣服,個個精神抖擻。
好多都是年前剛剛結婚的,出來拜新年,所以新娘子個個都年輕貌美。
年齡都在20歲左右,正值青春豆蔻年華。
一般老年人都在家中做飯做家務,很少出來走路的。
很快,又到了黃角樹,今天有人賣甘蔗,一毛五一條,本地甘蔗又紅又大又香又甜,味道好極了,大松爸爸買了兩條甘蔗,砍成小段,到了外婆家,要給其他小朋友分發甘蔗的。
舅舅和二姨也過來接爸爸媽媽了,這一下就輕松多了,舅舅抱着大松,二姨抱着弟弟,很快就到外婆家了,公外婆和家裡的人早就正在等待了,外公接過大松舉高高,大松高興得不得了,家裡客人不少,足足幾大桌,大家庭人多就是熱鬧。
大松一到,外婆家就準備開飯了。
今年與往年的人一樣,三家人一起過年,二公公三公公家,一共有三桌,大人一桌小孩兩桌,是不是很年輕化,平均年齡那就非常低。
當時人口二四八的結構,兩個老年人,四個成年人,八個小孩<包括未成年人>;現在人口四二一的結構是四個老年人,一對中年人,一個小孩,社會老齡化己經顯現。
在作者書寫時,政策也在改變,向好的方向發展,社會老齡化的問題将有所改變。
中午餐桌非常豐盛,以肉食為主,水鹽菜炒臘肉,麻辣香腸,炖豬蹄,豬耳朵,蜜制糍粑,最高級的中間一火鍋,銅制火鍋,用炭火加熱,在冷天吃火鍋就是爽,現煮現吃,非常舒服,一股熱氣騰騰的香味撲面而來,在農村七幾年吃火鍋就是一種亨受,當時很少有人吃火鍋,這火鍋是解放前就留下來的,當時世面上還沒有,基本消聲滅迹,算一小小文物,燙火鍋燙火鍋,火鍋确實很燙,注意安全,隻适合大人,不适合小孩。
席間自然是邊吃飯邊聊天,當然内容就是當時廣播裡的内容為主,誰也不可信口開河,樣闆戲年代,任何事情都謹小慎微,無論是講話還是做事,都是要講原則的,不是想怎麼說就怎麼說?想怎麼做就怎麼做?那是絕對不行的,不是像現在的人這麼自由。
農村人在一起都是講一講今年的糧食收成如何?莊稼長勢怎麼樣?家裡收了多少谷子,儲存了多少糧食,紅薯收了多少,豬養了幾頭?雞鴨養了多少?都是一些比較接近實際的生活。
那個時代少談政治,多談農事。
農民嘛,以務農為主,其他的都不用多說,農村,農業生産這些都是主要話題。
從大人們的談話聲中和笑聲中,能感覺到這一兩年生産生活都還不錯。
大部分家庭基本上能吃得飽,就是在二三月間的時候,這個青黃不接的問題暫時還不能解決,這也是大人們最擔心的事情,一家七八口人少的三四口人,你說沒有東西下肚,那怎麼辦呢?生活在那個年代的人們,最怕就過二三月間,春節剛過,日
特别喜歡面條裡加胡豆瓣,川北豆瓣香飄宇宙,一點也不誇張,那種醇香,那種鹹美,離開了當地你是永遠也品嘗不到的,那是川北川菜的靈魂,離開了那裡的豆瓣醬,任何菜品口感大打折扣。
這是很多代人的傳承,留下這驚世美味。
“大松多吃點,長得高”媽媽叫大松認真吃飯,大松順口“吃面條,長高高,給弟弟也吃”,在晚上吃面條是大多數川北人的習慣,方便,好煮,容易收拾碗筷,節省時間。
廣播裡播放着優美的歌典,“正月裡來是新春,趕上豬羊出呀了門…”,這一首歌年年播,每年春節主打歌,傳唱至今,永不褪色。
廣播站播音兩小時,九點準時休息。
人們也習慣了,一放廣播,就知道幾點鐘了,所以很少家庭買表,當時買表的人也不多,那是奢侈品,很多人在結婚的時候會買一對情侶表作為紀念。
白天玩了一天,吃完晚飯後,大松就早早睡覺了。
媽媽還要準備第二天的禮物。
正月初二,走親戚的日子,女兒女婿去老丈人家拜年,這是規矩,曆來的規矩。
那個年代都是老三樣,糖酒面刀菜,經濟寬裕的還買一些罐頭,其他什麼禮物餅幹。
這些都算是比較珍貴的了。
大松爸爸媽媽帶上大松和弟弟,一路向外婆家走去,四人一路速度也比較緩慢,因為還背有禮物,弟弟坐在嬰兒背簍裡,大松有時跟着爸爸走,有時爸爸抱着走,邊走邊歇,一路走一路歇,走過長溝到達樂興溪,在樂興溪休息片刻,喝了一碗水,又向外婆家出發,一出門就上坡,那可是有一二百步石梯啊,路還不小呢,到達碑垭口,還有五裡路,反正路上走親戚的人很多,來的來去的去,也非常熱鬧,這樣不知不覺就到達了碑垭口,碑垭口涼風習習,翻越碑垭口的行人,都要在這裡休息,休息10到20分鐘,再繼續前行,過了北丫口,到外婆家基本上就是一路直下,走起來也不費力,本身就是一條大道,往來的人特别多,三三兩兩,對對情侶,很多都是新婚夫妻,回娘家拜年,走親戚拜年,大家都穿着嶄新的衣服,個個精神抖擻。
好多都是年前剛剛結婚的,出來拜新年,所以新娘子個個都年輕貌美。
年齡都在20歲左右,正值青春豆蔻年華。
一般老年人都在家中做飯做家務,很少出來走路的。
很快,又到了黃角樹,今天有人賣甘蔗,一毛五一條,本地甘蔗又紅又大又香又甜,味道好極了,大松爸爸買了兩條甘蔗,砍成小段,到了外婆家,要給其他小朋友分發甘蔗的。
舅舅和二姨也過來接爸爸媽媽了,這一下就輕松多了,舅舅抱着大松,二姨抱着弟弟,很快就到外婆家了,公外婆和家裡的人早就正在等待了,外公接過大松舉高高,大松高興得不得了,家裡客人不少,足足幾大桌,大家庭人多就是熱鬧。
大松一到,外婆家就準備開飯了。
今年與往年的人一樣,三家人一起過年,二公公三公公家,一共有三桌,大人一桌小孩兩桌,是不是很年輕化,平均年齡那就非常低。
當時人口二四八的結構,兩個老年人,四個成年人,八個小孩<包括未成年人>;現在人口四二一的結構是四個老年人,一對中年人,一個小孩,社會老齡化己經顯現。
在作者書寫時,政策也在改變,向好的方向發展,社會老齡化的問題将有所改變。
中午餐桌非常豐盛,以肉食為主,水鹽菜炒臘肉,麻辣香腸,炖豬蹄,豬耳朵,蜜制糍粑,最高級的中間一火鍋,銅制火鍋,用炭火加熱,在冷天吃火鍋就是爽,現煮現吃,非常舒服,一股熱氣騰騰的香味撲面而來,在農村七幾年吃火鍋就是一種亨受,當時很少有人吃火鍋,這火鍋是解放前就留下來的,當時世面上還沒有,基本消聲滅迹,算一小小文物,燙火鍋燙火鍋,火鍋确實很燙,注意安全,隻适合大人,不适合小孩。
席間自然是邊吃飯邊聊天,當然内容就是當時廣播裡的内容為主,誰也不可信口開河,樣闆戲年代,任何事情都謹小慎微,無論是講話還是做事,都是要講原則的,不是想怎麼說就怎麼說?想怎麼做就怎麼做?那是絕對不行的,不是像現在的人這麼自由。
農村人在一起都是講一講今年的糧食收成如何?莊稼長勢怎麼樣?家裡收了多少谷子,儲存了多少糧食,紅薯收了多少,豬養了幾頭?雞鴨養了多少?都是一些比較接近實際的生活。
那個時代少談政治,多談農事。
農民嘛,以務農為主,其他的都不用多說,農村,農業生産這些都是主要話題。
從大人們的談話聲中和笑聲中,能感覺到這一兩年生産生活都還不錯。
大部分家庭基本上能吃得飽,就是在二三月間的時候,這個青黃不接的問題暫時還不能解決,這也是大人們最擔心的事情,一家七八口人少的三四口人,你說沒有東西下肚,那怎麼辦呢?生活在那個年代的人們,最怕就過二三月間,春節剛過,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