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播种未来

關燈
    完成了廚房的桌登,大家不用站着吃飯了。

     公社食堂師傅是金山大隊的,廚藝好,會劃船打魚,當時丘陵地帶的旱鴨子比較多,會水的少,作者至今不敢進遊泳池生怕溺水。

    有句俗話欺山莫欺水。

    每年發生在水中的安全事故不少,所以不玩水盡可能不去玩水,沖涼除外。

    食堂做飯的羅師傅,名叫羅得開,水性極好,水下活動三五分鐘不是問題,因為沒有氧氣設備,全靠憋氣,一般人很難做到,羅師傅可就行,他當時沒有編制,也就是一個臨時工,這個臨時工啊,一做就是30年,也太臨時了。

    他廚藝好,做事勤快,食品幹淨衛生,尊重領導,團結同志,與大家都能很好的相處!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内容! 解決完食堂的問題,就開始安排其他地方的辦公用品,當時的公社政府大院,不單單是黨委,政府,還有一些小到一兩人的單位也駐在其中,治安,團支部,武裝部,獸防站,農村信用社,小賣部,民政所,公社婦聯,林業站,廣播站,文化站,電影隊(當時還沒有),農經站,鄉财政所,麻雀雖小,五髒俱全,這麼多單位,一個單位兩間房,三張桌子,就需要不少東西,而且還要一些備用的。

    幾十張桌子,上百張凳子其實也不多,很多工作同志,工作室也是寝室,這就是當時的真實狀況,同志們艱苦樸素,不講排長,認真工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越是基層越艱苦,有時與百姓同吃同住。

     張師傅師徒們一住又至少三個月。

    這些都是實木家俬,得按傳統工藝制造,一闆一眼不得有絲豪差錯,鋸子,刨子,鑽子,鑿子,墨鬥,彎尺,角尺,直尺,卷尺一樣工具不能少。

     生産隊開始大量挖紅苕了,三個組,每個組自由安排,由遠到近,紅苕是個高産的品種,每次大量挖紅苕都會興師動衆,一家大小全出動,每天都往家裡分幾百斤紅苕,收完工,大家主要任務是往家裡搬運紅苕,一至忙到晚上八九點,山上山下,村裡村外到處都是火把,生産隊分紅苕,晚上火把通明,就是火把節的地方,也沒有那麼耀眼,這是上世紀改革開放前才有的景象,這種鏡頭将一去不複返了。

     生産隊挖紅苕大都集中在霜降前後,不太熱也不太冷,太熱不利于儲存,進不了苕窖,太冷又怕凍傷紅苕,一受凍紅苕就會腐爛,每年因保存不當有大量的爛苕産生,紅苕也是一小氣作物,熱不得也冷不得,一般進地窖,地窖裡20度左右,特别适合儲存紅苕。

    大家将分到手的紅苕拿回家分選後,好的進地窯儲存,有傷口的先用來喂豬,當飼料,品相一般,個子小的,放一邊待用,如果有空閑時間,就用石磨磨紅一苕粉,紅苕粉,豬肉炖粉條就是紅苕粉,特别勁道,耐煮,長時間也不糊,軟糯,Q彈,現在人們叫他有機綠色食品,綠不綠色不一定,肯定是有機的。

    也有的晾曬苕幹(也叫紅薯幹),将紅薯洗幹淨切成3毫米厚的薄片,放在竹匾上晾曬幹,一般這個季節至少七八天才能曬幹,當時也無烘幹設備,全看老天的臉,這才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也可以用竹條串起來晾曬,這樣更容易幹,一家人通常做一二百斤,這樣更容易儲存,在第二年青黃不接時又可以用來充饑,普通人就是這樣精打細算的過日子,活在今天,計劃明天。

    總擔心有苦日子。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話也有道理! 紅苕一邊挖,另一部分人跟着播種冬小麥,地塊大,土質好種小麥,小塊地,坡坡台台就栽油菜苗,油料作物也很重要。

     各組組長根據自己組的情況制定生産計劃,隊長的要求是,不誤農時,提前收完種完,都是種莊稼的老把式,年年在種,隻要進行優化就行了,各組長也挺有務農經念,快慢都會。

     男人們挖地,耕地,翻地,女人們挖窩播種,男人們挑糞,女人們施肥,分工合作,充分利用自己的長處。

    環環相扣,井井有條。

    生産隊總共旱地就100來畝,一個星期就基本結束戰鬥,隊長有魄力,組長有能力,群衆有動力,終于大面積的土地也播完,收完。

     晚上,生産隊在學習室開社員大會,對這一個月的生産情況作了總結,肯定了成績,指出了錯誤,總結了一些經驗。

    無論是生活,工作,人們都是在循續漸進的成長。

    隊長對先進的個人做了表揚,設立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一等獎有一大毛巾,二等獎有一搪瓷杯,三等獎鼓勵獎就一張獎狀。

    到最後一看人人都有獎,個個都高興,隊長真聰明,鼓勵了人,批評了人,還不得罪人。

     領完獎,大家都高高興興回家了,大家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喜歡金色華年請大家收藏:()金色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