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播种未来

關燈
    生産隊在重陽節起了第一批紅苕,這是白雲山上的早熟品種,加上光照足,土地肥沃,産量高,口感也相當好,這幾天大家都做紅薯幹飯,從廚房飄出的香味很遠都能聞見,特别誘人。

     大松喜歡吃烤紅苕又香又甜。

    當然比現在城裡賣的更香,這個是用柴火烤出來的,說是烤紅薯,更準确的說是煨紅薯。

    在農村制作烤紅薯非常簡單,人人都會,選個頭适中,外形較好,圓潤的紅苕,用錫鉑紙包好(當時沒有錫紙),放在火堆中,十五分鐘以後就可以食用了,又軟又甜又香。

    剛出來很燙,容易燙嘴,涼一會兒再食用,剝掉外層硬硬的紅薯皮,裡面就是又嫩又香又甜的紅苕澱粉,現在的話叫有機綠色食品,當時全部是有機綠色食品。

     幺姑給大松每天中午都燒一個烤紅薯,大松吃得非常高興,他也給弟弟喂一些,弟弟吃這個還感覺不錯,因為香甜,吃起來津津有味,這樣每天可以減少喂奶的次數。

    由于氣溫的原因,先将一些斜坡邊地種上油菜,紅苕還未到完全采收期,因為了氣溫還有點高,先将一些邊坡剩地種上油菜,種油菜一是油料作物,二方便采收,三增加油在食物中的比例,人不能少油缺油,與機器一樣,少油缺油的話,幹活做事就沒有力氣。

    在日常生活中,炒菜廚房少不了植物油,川北地區普遍食用菜籽油,菜籽油清香,去火,降澡,潤腸,是廚房必備之佳品,當時條件油的化例非常低,人們普遍營養不良,社員們都自己想辦法,多種油料作物,讓餐桌味道更美,讓家人飯菜有油水。

    七十年代初的用油量隻占現在用油量5%,有些農家就是水煮鹽下,無油可放,炒我來的菜自然就不香,難以下咽,但現在想減肥的朋友食用當時飯菜,可以看見往下瘦。

    減肥不需要什麼藥物,主要改變飲食習慣和飲食結構就行了,把菜譜變一變,瘦起來直掉線,隻要想瘦其實很簡單。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免費咨詢本書作者,每月10斤增減控制自如,願與大家分享! 随着秋天漸漸深入,氣溫越來越低,老人孩子們穿上了薄薄的棉襖,大松和弟弟也不例外,穿上了棉衣沒穿棉褲,棉褲是背帶棉褲,進入冬季才穿,隻要上身不冷,就不會冷到哪裡去,小孩子不穿棉褲,活動就靈活一些。

     紅苕也開始漸漸的開始收獲了,家家都喂了年豬,所以紅苕目前是最好的飼料,吃了紅苕,肥豬皮毛透亮,肉質鮮嫩彈性也很好,紅苕催肥豬這是農村飼養大肥豬的傳統。

    一到挖紅苕的季節,也是豬夥食最好的時節,肥豬吃起東西來一點不斯文,聲音很遠都能聽見,這也是肥豬增重的高峰時節。

    一天長一斤多很正常。

    當時農村養豬沒有商品飼料,全是野外的野菜,之類的,所以肉質很理想。

    那時的肉吃起來軟糯,特别香。

     公社政府大院修好以後,一些硬件設1施也在逐步完善,首先是辦公用具,當時簡單,也不簡單,簡單的是,隻要有桌椅闆凳,文件櫃,書廚就可以了,當時沒有電,所以也就不必買什麼電器,電腦打印機都未聽說過,連電燈泡也用不着,照明點煤油燈,有時缺煤油就用蠟燭。

    縣城金城鎮早有電了,當時全縣用電人口占2%,純屬無電地區,嘉陵江水源豐富,但尚未開發一座有模有樣的電站,當然當時國家财力有限這是客觀原因,所以辦公用品簡單。

    不簡單的是這些辦公家具得全面打造,沒有現貨,所以也得全新打造,大平有山有水,人口一萬多,但所有燃料都得靠土裡長,稭稈,枯枝是人們日常生活的主要原料,這樣一來,很難有成林成片的大好木材。

    附近南江縣木柴較多,人少山多,森林資源豐富,縣林業局木材站,從附近縣調運木材,解決了本縣林業資源不足的問題。

    這次政府辦公家具除了以前舊的有一些将就用,現在要添置的也不少,辦公桌40張,方凳子120張,條凳一百二十張(開大會群衆專座,一張可坐4人),餐桌八張,文件櫃20件,書櫃40件,衣櫃40件,木床60張,床頭櫃120個,會議桌兩套,做這些東西五六個木匠至少要工作三個月,如遇農忙,時間更長。

     文生木匠是老師傅,安排這些有一整套,木工師傅6個,雜工4五個,雜工就是改鋸的,俗稱改匠,把大木改成木闆,沒有機械化,全靠人力,這是個力氣活,體力活,當下的減肥運動完全可以引用。

    木工幹活,改匠先行,計劃大概要多少木闆,師傅們用墨鬥畫好線彈好墨,接下來就是改匠師傅的活,沒有機器不用電,一頓要吃兩碗飯,無燥音無污染,全是人力手工,改匠師傅幹上一天,有了材料,緊接着,木工師傅就可以大顯身手了,這木工班先解決食堂的用具,餐桌,凳子,師傅們老手藝,兩天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