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三·后记一

關燈
    回答:柳隐。

    ” “柳隐之後呢?” “答:張嶷。

    ” “在之後呢?” “馬谡這時說道,此天子之責,臣不知也。

    這位老臣,至死都沒有對老劉家有半點不臣之心。

    光這一項品質,就足以讓後世無數君主羨慕死了。

    ” “馬谡這傳奇一生,可敬,可歎。

    年少時因為鋒芒太盛,使得先帝所不喜,但他并不在意。

    你看不懂我,我不怪你,總會有伯樂來相我這匹好馬。

    ” “在後半生,在同為大才的諸葛亮提拔與劉禅的放權下,他展現出了那個時代獨一無二的軍事天賦。

    僅以一州之地,從黃土高坡打到了遼東平原,親手将大漢再度扶了起來。

    ” “在二十年征戰之中,他從未有過二心。

    也一直履行着老劉曾經的信條,所到之處秋毫無犯。

    每逢大戰,其必身先士卒,親近将士,吏民皆願為之所用。

    ” “甚至,在打仗之餘,馬谡還不忘為天子分憂。

    他治理的隴右,在往後很長一段時間成為朝廷的鐵票倉,羌胡歸心,府庫充盈。

    由他主張推行的天子講學,在後來由他的太子學生推廣為了選考制,并最終演化為了影響後世兩千年的科舉制度。

    ” “如果說丞相是後世文臣的标杆的話,馬谡就是後世武将的标杆。

    他的忠與明,深刻的影響着後世的所有武将。

    ” “在馬谡病逝之後,劉禅第一時間給出了谥号“忠毅”緻果殺敵,勇而近仁曰毅。

    同時忠毅通忠義,算是給馬谡一生最好的寫照了。

    ” “正如丞相谥号“忠武”成為文臣的最高谥号,馬谡的“忠毅”也成為了日後武将最高的谥号。

    ” “是不是看到這裡就覺得挺好了?實際上馬谡安排的後世裡智慧同樣不差呢。

    ” “馬谡在世時,常與姜維鄧艾論道,打仗時也常引以為幕僚。

    當時軍中都認為,大将軍的繼任者應該從他們兩個裡選。

    ” “但是到了最後,馬谡卻選擇了車騎将軍柳隐為繼任者。

    而在柳隐之後,更是選擇了默默無聞我張嶷,而非他信任有加的姜維鄧艾,這其中講究可大了。

    ” “我們都知道,馬谡是一個儒生,兵法激進好戰。

    ” “但事實上呢,他确實一個信奉道家治國理論想人。

    在教育太子時,他常說“甯為文景之治,不為漢武之才!”相比于窮兵黩武,他更傾向于對大國無為而治,常言“霸王之道雜之!”” “也正因為如此,在選擇繼任者上,馬谡否決了好大喜功的鄧艾與夢想封狼居胥的姜維,反而選擇了溫和的柳隐與張嶷。

    ” “據《後漢書》記載,馬谡死之後,整個大将軍府地動山搖。

    不管是文臣武将全都悲痛無比,太子甚至都多次哭暈過去。

    唯有柳隐與諸葛亮面色如常,所做所行都宛如平常,這才順利的穩住了人心。

    ” “随後在的三年裡,他代替了馬谡的位置,與諸葛亮又合作了很長一段時間。

    在炎興四年,諸葛亮病逝長安而葬于長安之東時,也是柳隐頂着巨大的壓力穩住朝局。

    ” “從他這一系列的表現可以看出馬谡的眼光之毒辣。

    昔日那個成都城外的守門都尉,如今已是季漢的棟梁了!” “柳隐在任的這十二年時間,經曆了好幾次大事。

    從馬谡病逝到諸葛亮病逝,再到太子登基,每一件事都可能引發舉國騷動。

    但在柳隐不動聲色的掌權下,季漢平穩的完成了新老兩代的權力交接。

    ” “最起碼如果換成姜維和鄧艾,最起碼這十二年能打兩場大戰。

    ” “炎興十一年冬,劉禅在洛陽感染傷寒,病逝于洛陽。

    這位被譽為曆史上運氣最好的皇帝,最終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他依靠着知人善任和大膽放權,最終由馬谡與諸葛亮為他搏得了一個中祖的廟号。

    随即太子劉璿登基,第一時間為自己老爹給出了谥号“光宣”。

    ” “能紹前業曰光,善聞周達曰宣,評價之高可見一般。

    總體上來說,劉禅這一生非常的幸運,其運氣之好讓後世所有帝王都羨慕的牙癢癢。

    ” “炎興十一年,馬谡的學生,太子劉璿即位。

    這位谥号昭武的天子,即将為季漢帶來最高光的時刻“漢甯中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