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国难纾忧
關燈
小
中
大
上文書說到,乾隆二十二年冬,西北大捷,舉國歡慶,朝廷上下一片喜氣洋洋,乾隆大加封賞,大赦天下。
然而,好景不長。
盤踞在西北、深受朝廷恩惠的大小和卓,在乾隆二十三年春節期間悍然發動叛亂,占領了大清剛剛收複時間不長的西域大部分領土。
他們在西域的所作所為與先前的準噶爾汗國毫無二緻,大量屠殺大清子民,肆意搶奪财物,種種惡行,令人發指。
他們無惡不作的行為,緻使西域地區再度陷入戰火紛飛、狼煙遍地的悲慘境地。
乾隆接到這一緊急奏報,怒不可遏,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共商應對之策。
太和殿内,乾隆高坐龍椅之上,滿臉怒氣,目光威嚴地掃視着下方的文武百官,厲聲問道:“諸位卿家,對大小和卓這樣忘恩負義的小人,我大清該如何處置呀?” 軍機大臣傅恒率先出列,恭敬地拱手道:“啟奏皇上,大小和卓此舉實乃大逆不道,罪不容誅。
臣以為當速速發兵征讨,以正國法,揚我大清國威,讓此等叛賊知曉我大清的雷霆之怒!” 劉墉也快步上前一步,神色莊重地說道:“皇上,此次叛亂來勢洶洶,不可輕視。
當務之急是要想方設法摸清敵軍的虛實,謹慎選派能征善戰的良将,精心籌備充足的糧草,務必做好萬全準備,方能确保此戰萬無一失。
” 紀曉岚則神色嚴肅,義正詞嚴地說道:“皇上,和卓叛亂,肆意傷害無辜百姓,天理難容。
若不加以嚴厲懲治,何以安撫民心?何以彰顯我大清的國威?” 此時,刑部尚書劉統勳出班奏道:“陛下!現兆惠将軍仍在西北前線,總理西北事務。
不如仍讓兆惠将軍統領前方一切軍務,尋機剿滅大小和卓方為上策!” 乾隆聽着衆臣的議論,臉色愈發陰沉,猶如烏雲密布,語氣堅決地說道:“朕的江山豈容此等逆賊肆意踐踏!傅恒,朕命你速速拟定詳細的作戰方略,精心挑選精銳的兵将,征調充足的糧草軍馬,準備剿滅叛賊,不得有誤!” 傅恒拱手鄭重說道:“臣遵旨!定不負皇上重托,必當全力以赴,不辱使命。
” 劉墉接着奏道:“皇上,軍需糧草之事至關重要,關乎大軍的生死存亡,需有專人協助精心籌備,确保大軍無後顧之憂,方能勇往直前,戰無不勝。
” 乾隆微微點頭,說道:“準奏!此事由傅恒斟酌吧!” 這時,戶部侍郎于敏中出班奏道:“陛下!如若再次興兵,軍費開支巨大,恐我國庫難以支撐,望皇上三思呀!” 乾隆怒視于敏中,怒喝道:“國家危難之時,你隻知計較錢财,目光短淺。
若不剿滅此賊,我大清顔面何存?” 于敏中吓得臉色煞白,連忙跪地,惶恐地說道:“皇上息怒,臣不是這個意思,臣……” “退下!”乾隆絲毫不給于敏中面子,厲聲喝道。
然後乾隆掃視群臣,目光堅定地說道:“此次平叛,隻許勝不許敗。
衆卿務必齊心協力,共渡難關。
若有誰敢消極怠工,定當嚴懲不貸!” 群臣齊聲高呼:“吾皇聖明,臣等定當竭盡全力,肝腦塗地,為皇上分憂,為百姓解難。
” 屋漏偏逢連夜雨,就在朝廷把西北戰事剛剛安排妥當,大清國整個北方卻出現了連日來的大霧天氣,京城的情況尤為嚴重。
為了快速解決這鋪天蓋地的大霧,這日天色微明,乾隆帝身着明黃色的祭服,頭戴冕旒,緩緩走出大殿要親自祭天。
一衆王公大臣身着莊重的朝服,手持笏闆,亦步亦趨,不敢有絲毫懈怠,個個神色肅穆地跟在其後。
乾隆帝在禦道前行,目光堅定地望向天壇方向,仿佛在黑暗中尋找着一絲希望的曙光。
身旁的大太監曹喜及小太監們,小心翼翼地捧着祭祀用的禮器,大氣都不敢出地跟在後面。
禮部的星象司儀在前引導,高聲唱念着祭祀流程,那聲音在霧氣中沉悶地回蕩,仿佛穿越了時空的古老呼喚。
隊伍行至午門,早已備好的儀仗隊伍整齊排列,鐘鼓齊鳴,那聲音在霧氣中顯得沉悶而壓抑。
浩浩蕩蕩的隊伍出了紫禁城,向天壇進發。
一路上,街道兩旁戒嚴,士兵們身披铠甲,手持長槍,肅立警戒,那威武的身姿在霧氣中若隐若現。
盡管大霧彌漫,百姓們仍遠遠跪地,不敢擡頭,隻聽得見隊伍行進時清晰的腳步聲與車輪聲。
抵達天壇,乾隆帝在更衣殿換上更為莊重的祭服,那華麗的服飾上繡滿了神秘的符文和象征着皇權的圖案。
他淨手焚香後,緩緩走向圜丘。
圜丘的三層漢白玉台階在霧氣中若隐若現。
乾隆拾級而上,每一步都沉穩有力,仿佛承載着整個國家的命運。
壇上,各種祭祀供品早已擺放整齊,牛羊豬三牲散發着濃郁的香氣,五谷雜糧堆積如山,精美糕點色彩斑斓,一應俱全。
乾隆帝站定,面向蒼穹,那高大的身影在霧氣中顯得孤獨而堅定。
身後王公大臣們按品級依次站定,個個神情肅穆,不敢有絲毫雜念。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内容! 乾隆帝雙手捧着玉璧,高高舉過頭頂,聲音洪亮而虔誠,仿佛要穿透這厚重的霧氣:“皇天在上,後土在下,今京城大霧彌漫,民生受困。
朕以天子之身,祈願天地神靈庇佑,驅散陰霾,還我百姓朗朗乾坤。
” 說罷,他将玉璧輕輕放置在祭台上,随後跪地,行三跪九叩大禮。
王公大臣們也随之整齊跪地,偌大的天壇,一時間隻有衆人叩拜的聲音,那聲音在霧氣中回蕩,似在向上天訴說着苦難和祈求。
接着,乾隆帝親自點燃了柴堆,滾滾濃煙升騰而起,試圖沖破那厚重的霧氣。
祭祀樂聲響起,莊重而悠揚,仿佛是天地間的和聲。
舞者們身着華服,翩翩起舞,以莊重的舞姿向天地神靈緻敬,那優美的動作,華麗的服飾,在霧氣中構成了一幅如夢如幻的畫面。
乾隆帝在壇上站立良久,目光始終凝視着天空,仿佛在等待着神靈的回應。
儀式結束後,他仍伫立片刻,才在衆人簇擁下緩緩走下圜丘。
回宮途中,霧氣似乎有了些許消散的迹象。
乾隆帝坐在車辇中,目光堅定,心中默默祈禱這場大霧早日退去,還天下一個太平清明。
經過長達數十天的各種祭祀和祈求上天,這連日來的厚重大霧天氣才漸漸散去,終于還給北方民衆一個朗朗的晴空。
可是,當進入乾隆二十三年三月,一場大旱席卷南北方,數月來滴雨未下。
大地幹裂,仿佛被巨人撕開了無數道口子,池塘幹涸,隻剩下龜裂的池底。
原本應是翠綠的北方麥田及南方稻田,如今隻剩枯黃的禾茬在熾熱的風中顫抖。
各地的奏章如雪片一樣來到朝廷,乾隆
然而,好景不長。
盤踞在西北、深受朝廷恩惠的大小和卓,在乾隆二十三年春節期間悍然發動叛亂,占領了大清剛剛收複時間不長的西域大部分領土。
他們在西域的所作所為與先前的準噶爾汗國毫無二緻,大量屠殺大清子民,肆意搶奪财物,種種惡行,令人發指。
他們無惡不作的行為,緻使西域地區再度陷入戰火紛飛、狼煙遍地的悲慘境地。
乾隆接到這一緊急奏報,怒不可遏,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共商應對之策。
太和殿内,乾隆高坐龍椅之上,滿臉怒氣,目光威嚴地掃視着下方的文武百官,厲聲問道:“諸位卿家,對大小和卓這樣忘恩負義的小人,我大清該如何處置呀?” 軍機大臣傅恒率先出列,恭敬地拱手道:“啟奏皇上,大小和卓此舉實乃大逆不道,罪不容誅。
臣以為當速速發兵征讨,以正國法,揚我大清國威,讓此等叛賊知曉我大清的雷霆之怒!” 劉墉也快步上前一步,神色莊重地說道:“皇上,此次叛亂來勢洶洶,不可輕視。
當務之急是要想方設法摸清敵軍的虛實,謹慎選派能征善戰的良将,精心籌備充足的糧草,務必做好萬全準備,方能确保此戰萬無一失。
” 紀曉岚則神色嚴肅,義正詞嚴地說道:“皇上,和卓叛亂,肆意傷害無辜百姓,天理難容。
若不加以嚴厲懲治,何以安撫民心?何以彰顯我大清的國威?” 此時,刑部尚書劉統勳出班奏道:“陛下!現兆惠将軍仍在西北前線,總理西北事務。
不如仍讓兆惠将軍統領前方一切軍務,尋機剿滅大小和卓方為上策!” 乾隆聽着衆臣的議論,臉色愈發陰沉,猶如烏雲密布,語氣堅決地說道:“朕的江山豈容此等逆賊肆意踐踏!傅恒,朕命你速速拟定詳細的作戰方略,精心挑選精銳的兵将,征調充足的糧草軍馬,準備剿滅叛賊,不得有誤!” 傅恒拱手鄭重說道:“臣遵旨!定不負皇上重托,必當全力以赴,不辱使命。
” 劉墉接着奏道:“皇上,軍需糧草之事至關重要,關乎大軍的生死存亡,需有專人協助精心籌備,确保大軍無後顧之憂,方能勇往直前,戰無不勝。
” 乾隆微微點頭,說道:“準奏!此事由傅恒斟酌吧!” 這時,戶部侍郎于敏中出班奏道:“陛下!如若再次興兵,軍費開支巨大,恐我國庫難以支撐,望皇上三思呀!” 乾隆怒視于敏中,怒喝道:“國家危難之時,你隻知計較錢财,目光短淺。
若不剿滅此賊,我大清顔面何存?” 于敏中吓得臉色煞白,連忙跪地,惶恐地說道:“皇上息怒,臣不是這個意思,臣……” “退下!”乾隆絲毫不給于敏中面子,厲聲喝道。
然後乾隆掃視群臣,目光堅定地說道:“此次平叛,隻許勝不許敗。
衆卿務必齊心協力,共渡難關。
若有誰敢消極怠工,定當嚴懲不貸!” 群臣齊聲高呼:“吾皇聖明,臣等定當竭盡全力,肝腦塗地,為皇上分憂,為百姓解難。
” 屋漏偏逢連夜雨,就在朝廷把西北戰事剛剛安排妥當,大清國整個北方卻出現了連日來的大霧天氣,京城的情況尤為嚴重。
為了快速解決這鋪天蓋地的大霧,這日天色微明,乾隆帝身着明黃色的祭服,頭戴冕旒,緩緩走出大殿要親自祭天。
一衆王公大臣身着莊重的朝服,手持笏闆,亦步亦趨,不敢有絲毫懈怠,個個神色肅穆地跟在其後。
乾隆帝在禦道前行,目光堅定地望向天壇方向,仿佛在黑暗中尋找着一絲希望的曙光。
身旁的大太監曹喜及小太監們,小心翼翼地捧着祭祀用的禮器,大氣都不敢出地跟在後面。
禮部的星象司儀在前引導,高聲唱念着祭祀流程,那聲音在霧氣中沉悶地回蕩,仿佛穿越了時空的古老呼喚。
隊伍行至午門,早已備好的儀仗隊伍整齊排列,鐘鼓齊鳴,那聲音在霧氣中顯得沉悶而壓抑。
浩浩蕩蕩的隊伍出了紫禁城,向天壇進發。
一路上,街道兩旁戒嚴,士兵們身披铠甲,手持長槍,肅立警戒,那威武的身姿在霧氣中若隐若現。
盡管大霧彌漫,百姓們仍遠遠跪地,不敢擡頭,隻聽得見隊伍行進時清晰的腳步聲與車輪聲。
抵達天壇,乾隆帝在更衣殿換上更為莊重的祭服,那華麗的服飾上繡滿了神秘的符文和象征着皇權的圖案。
他淨手焚香後,緩緩走向圜丘。
圜丘的三層漢白玉台階在霧氣中若隐若現。
乾隆拾級而上,每一步都沉穩有力,仿佛承載着整個國家的命運。
壇上,各種祭祀供品早已擺放整齊,牛羊豬三牲散發着濃郁的香氣,五谷雜糧堆積如山,精美糕點色彩斑斓,一應俱全。
乾隆帝站定,面向蒼穹,那高大的身影在霧氣中顯得孤獨而堅定。
身後王公大臣們按品級依次站定,個個神情肅穆,不敢有絲毫雜念。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内容! 乾隆帝雙手捧着玉璧,高高舉過頭頂,聲音洪亮而虔誠,仿佛要穿透這厚重的霧氣:“皇天在上,後土在下,今京城大霧彌漫,民生受困。
朕以天子之身,祈願天地神靈庇佑,驅散陰霾,還我百姓朗朗乾坤。
” 說罷,他将玉璧輕輕放置在祭台上,随後跪地,行三跪九叩大禮。
王公大臣們也随之整齊跪地,偌大的天壇,一時間隻有衆人叩拜的聲音,那聲音在霧氣中回蕩,似在向上天訴說着苦難和祈求。
接着,乾隆帝親自點燃了柴堆,滾滾濃煙升騰而起,試圖沖破那厚重的霧氣。
祭祀樂聲響起,莊重而悠揚,仿佛是天地間的和聲。
舞者們身着華服,翩翩起舞,以莊重的舞姿向天地神靈緻敬,那優美的動作,華麗的服飾,在霧氣中構成了一幅如夢如幻的畫面。
乾隆帝在壇上站立良久,目光始終凝視着天空,仿佛在等待着神靈的回應。
儀式結束後,他仍伫立片刻,才在衆人簇擁下緩緩走下圜丘。
回宮途中,霧氣似乎有了些許消散的迹象。
乾隆帝坐在車辇中,目光堅定,心中默默祈禱這場大霧早日退去,還天下一個太平清明。
經過長達數十天的各種祭祀和祈求上天,這連日來的厚重大霧天氣才漸漸散去,終于還給北方民衆一個朗朗的晴空。
可是,當進入乾隆二十三年三月,一場大旱席卷南北方,數月來滴雨未下。
大地幹裂,仿佛被巨人撕開了無數道口子,池塘幹涸,隻剩下龜裂的池底。
原本應是翠綠的北方麥田及南方稻田,如今隻剩枯黃的禾茬在熾熱的風中顫抖。
各地的奏章如雪片一樣來到朝廷,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