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端午

關燈
    五月初五,端午節,中國人的傳統節日,也是一個比較重要的節日,是人人都要過節的節日,古人腦子好聰明,能想出各種節日,其實那也是生活與現實的需要,古人沒有星期六,星期天,天天忙忙碌碌,不分晝夜,真的非常辛苦,古代官員們大部分是愛民如子,也讓普通人有休息的機會,讓大家喘口氣,不停的勞動容易猝死。

    為了減少一些這樣的傷害,就想辦法弄出一些節日來,比如端陽節,這個時間點就設得好,大部分人剛剛忙完,勞累了将近一個月,搶收搶種,很是辛苦,極其需要休息,讓人休息總得有個理由,舊社會的地主老财巴不得你二十四小時不休息,官府設訂這些節日就是愛護廣大百姓,以紀念屈原的名義,誰都無法反拔,規定在節假日期間還得好吃好喝的,伺候着所有的人,除了讓大家休息,其實也是給大家改善夥食,一一代傳一代,一代傳一代就成了風俗習慣。

    古人的智慧也是很強大的。

     上半年時間,媽媽因懷孕生小孩,外婆的生日,外公的生日都沒有去,是端午節,所以一定要去回娘家過節,是可熱鬧了,一共四口大松的弟弟和爸爸媽媽一起,是準備了兩個背簍,爸爸媽媽一人一個,背着大松和大松弟弟,一大早準備了手禮,向外婆家出發,路還是原來的路,隻是增加了許多新綠,以前白茫茫的冬水田,現在長滿了秧苗,綠油油的,好美好美。

    風兒吹拂秧苗,秧苗随風搖擺,好象不停的向路人點點頭,招手示意。

    走過太平壩木梳壩,道路上的人真不少,你來我往,因為是端午節,大家都是去走親戚,以回娘家為主,手裡都拎着行李袋,當時的行李袋也就是一個大布包,前提是裡邊裝一些禮物,這個行李包家家有人人有,就是當時的LV,一個花布袋使用3至5年,不是現在一次性使用,那個時代的人們雖然不提倡環保綠色,但是絕對綠色環。

     當時的風俗就是端午節剛結婚的夫妻倆都要回娘家過節,而且娘家人會給新人買傘買草帽。

    表示他們在後面的勞動生活中少曬太陽,避免風吹雨淋。

    爸爸媽媽背着兄弟倆一前一後,這兩小子倒覺得好玩,哈哈大笑,弟弟才兩個多月,什麼也不懂,可是哥哥感覺非常高興,又多了一個玩伴,路途還是原來的路,雖然不到20裡,背着兩個孩子,還是邊走邊歇息,樣人就輕松一點,了吳蜀廟(木梳廟),走過梁家砭,下了長石梯,就來到了十裡長溝,長溝兩旁的人戶比較少,都住在山上,這個山也不是很高,也就五六十米,長溝裡是稻田莊稼地,還有就是一條千年大道,古時候的驿道。

    這條路走的人可不少啊,當年大元帥去儀隴金城教書的時候,也經常路過此地,馬鞍丁字橋去金城鎮的必經之路,比其他的路要寬許多,有一米多寬,這條道路有個好處,路面基本上是沙,下雨也不是那麼溜滑,行走也十分方便,所以很多行人一般都走這條路,那個時候是沒有班車的,一個鄉偶爾有一兩台拖拉機就已經不錯了,很難看到他什麼時候出來走動,當時在鄉道上看到路上的汽車,就像現在看到大熊貓一樣,那麼稀奇。

    過了五裡碑,前面不遠就是樂興溪(樂興公社),端午節,這兒是集鎮,街上人就多一些,過節送禮,買煙買酒,都得到集市上來,當時這裡是屬于永樂區管轄,走小路到到永樂街上11公裡左右,如果走公路會繞很遠,過丁字橋,周河過馬安到石佛過紫雲山再到永樂33公裡左右。

     在樂興街上歇了會兒,喝了一杯茶1分錢一碗,大松爸爸買了兩包煙,大前門香煙,過了河又往外婆家走,爬上一架坡,翻越碑垭口,吹吹涼風,碑桠口松林茂盛,微風帶着松香味,是歇腳的好地方,這麼涼爽的地方,當然得休息一會兒,大松的爸爸媽媽放下大松,在旁邊的青石闆上休息,順便給弟弟換了一下尿布,換了尿布以後,弟弟感覺舒服多了。

    結果又往山下走,沿着蜿蜒的青石梯,這條路比較寬大,也是官道,永樂的郵遞員,也經常送信和報紙到樂興溪,先騎自行車到武棚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