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南海上的航行b

關燈
    烈日炎炎,萬頃碧海藍天奇美無限。

    鲲鵬巨輪浩浩蕩蕩,遨遊南海科學探索勘察不止。

     駛入南海的“鲲鵬”一号巨輪,頂着烈日炙浪,漫遊在這一片碧藍色的南海中。

    潛龍和早班的同事們在安排好午間值班人員堅守崗位外,就都到飯艙吃飯了。

    飯後,其他人員都進入午休狀态中了。

     金燦燦的陽光泛着刺人眼目的芒亮,照射着這一片浩瀚無垠的海洋。

     翡翠鏡面泛光彩,烈日增色珊瑚絢。

     東沙環礁碧影蕩,悠悠飄逸雲紛紛。

     鲲乘萬裡風為鵬,扶搖直上九萬裡。

     破浪擊水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

     南海,海域面積排名在渤海、黃海、東海三個海洋之首,是中國面積最大的一個海洋。

     疑是天宮仙翡落,化作碧海做瑤池。

     魚躍珊瑚勝花盈,步步皆景入眼秀。

     如翡翠一般明澈的海水,就這樣敞開了清澈廣闊的胸懷,盈盈含笑地摟抱着遠道而來的“鲲鵬”一号國家海洋綜合科學探索考察隊的隊員們。

     午後二點,是船上科考隊早班人員上班的時間。

    巨輪已經從巴士海峽進入到南海北端的東沙群島附近海域了。

     東沙群島是由東沙環礁(包括東沙島和東沙礁)、南衛灘環礁(暗礁)以及北衛灘環礁(暗礁)組成的。

    其中東沙島的礁盤呈現新月形,故而潮汕漁民又稱之為月牙島,面積是1.8平方公裡,海拔隻有6米,是由珊瑚為主的生物碎屑堆積而成的。

    東沙群島是南海諸島中位置最北、距離大陸最近、島礁最少的一組群島,也是我國南海諸島曆史中最早被開發的群島。

    中文名和外文名分别是東沙群島、DongshaIslands。

    東沙群島别名又叫月牙島,大東沙。

    東沙島古稱“落漈”、“南澳氣”,又稱“大東沙”。

    因為位于萬山群島之東,故稱為“東沙”。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晉代就已經被中國人發現和認識。

    在晉代以前,東莞一帶的漁民就來到東沙群島附近的海域捕魚和采集珊瑚等海洋産物,進行漁業捕撈活動。

    晉裴淵的《廣州記》裡記載有“珊瑚洲在(廣東東莞)縣南五百裡。

    昔人于海中捕魚,得珊瑚”。

    “珊瑚洲”即指東沙島及其環礁。

    清初《指南正法》又稱東沙群島為“南澳氣”,《海國聞見錄》一書也稱東沙群島為南澳氣。

    從明朝起,開始有中國人開發和經營東沙群島了。

    15世紀鄭和下西洋時代的鄭和航海圖中的石星石塘就是指東沙群島。

    1710年到1712年間(清朝康熙49至51年),清朝廷派遣水師副将吳陞,以及1907年(光緒33年),又曾派遣廣東水師提督李準先後分别巡視查勘了西沙和東沙兩個群島。

    清末謝清高在《海錄》一書中始稱其為“東沙”,清朝雍正十一年(1730年)時,東沙群島已經被正式納入中國版圖了,屬于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管轄。

    中國南部的漁民更是常年往來在這裡捕漁作業不止。

     從空中俯視,東沙島呈現西北西至東南東走向,島形如同馬蹄形狀,東西長度大約是2,800米,寬度是865米,陸地面積大約是1.74平方千米,内海(瀉湖)面積大約是0.64平方千米,大多是珊瑚礁堆積而成的。

    全島周圍十至十五都是礁盤區。

    整個東沙群島海域面積廣闊達到5,000平方千米,這在南海諸島中算是大島之一了。

     東沙的直徑大約有30千米,根據學者估計,要形成這麼大的一座島,至少需要百萬年以上的時間。

    環礁北面外緣礁相當寬廣,在退潮時可以浮現出水面,東沙島位于西邊。

    南衛灘及北衛灘都是一個連續淺灘,礁體呈現橢圓形,沉沒在水中,沒有島礁露出,這是一種沉水環礁。

    東沙環礁則為典型的環礁,洲、島(即東沙島)、礁和門四者全部具備。

    洲有“小沙洲”,暗礁(鏟)有:東角、東北角、西北尖角、西南尖角及東南灣;門有兩處:北水道及南水道,島上的内水就是瀉湖。

    “門”即習稱之“龍口”,是連通瀉湖與外海的水道。

    瀉湖水淺,随着潮汐起落,平均深度大約是1米,水多平靜,風浪不興,與環礁外的大湧大浪大不相同,潮汐時有泥沙向内淤積,慢慢的就日漸變淺。

    這個瀉湖在退潮時深度不到1米,其出口處的寬度隻有20米左右。

    湖底大多被淤泥以及有機殘屑覆蓋,在水急的地處仍然是砂礫石所組成的底質。

    東沙環礁水深是0.6-17米,以5米以下者為多,環礁接近于圓形,半徑大約是10千米,環礁内水域大約是300平方千米。

    這裡有一處“東沙環礁國家公園”。

    東沙礁為環礁,兩側有兩缺口,形成南北水道,南水道深廣,北水道淺窄。

     東沙群島地處南海北部大陸坡上段,發育在300米深台階面上,水下暗礁星羅棋布,水情險惡,不利于航行。

    東沙島上植物繁茂,多椰子樹。

    東沙群島屬熱帶海洋氣候,濕熱多風,又為西太平洋和南海台風路徑所經過,對氣象預報有重要意義。

    島上氣象台和燈塔、台風觀測站等建于20世紀20年代。

    60年代曾在島上填土修築機場。

    東沙群島地處東亞至印度洋和亞、非、澳洲國際航線要沖,廣州、香港到馬尼拉或者高雄的航線由附近海域通過,具有重大航運意義。

    這裡海産豐富,是南海的一處重要漁場,盛産海龜、墨魚、海參、鲨魚和貝類,特産海人草,為驅蛔蟲特效藥。

    東沙曆代是閩、粵、台漁民,尤其是漳、潮、惠州漁民生産作業的場所和船舶停靠點。

    東沙島上栖息大量海鷗,含磷很高的鳥糞堆積達到數米之厚,為肥料和制藥原料。

    東沙群島古稱“落漈”,清初名為“南澳氣”,屬惠州府陸豐縣碣石鎮管轄。

    東沙群島自古以來即為中國領土,名義上歸廣東省汕尾市城區遮浪街道管轄(根據廣東省自然資源廳2019年4月17日公布的廣東省各縣區标準地圖)。

    實際為台灣地區實際控制。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内容! 東沙群島各島礁情況如下: 一.東沙環礁:~東沙環礁是一個圓形環礁,直徑約為11-13海裡。

    東北角在北緯20度47分,東經116度53分,南端在北緯20度36.5分,東經116度52分,西南為東經116度41分。

    東沙環礁是典型的環礁,即珊瑚礁體呈現出一個環形地貌,中間為一淺湖,淺湖水深多在7.3-18米之間。

    但是,環礁并非連續不斷,而是有“門”和外海相通,礁盤上也有小沙洲和沙島形成,正是島,洲,礁,門都具備的典型環礁形态。

    東側礁體呈現弧形,礁體寬度1-2海裡,長度35海裡,礁體已經長到海面附近,東北部礁盤露出海面。

    環礁西側是兩“門”(即南北水道)夾一島礁,礁體外緣急傾入海底,在向淺湖的一側就比較平緩。

    南水道寬并且深,水道中深水線可以達到5.5米,水道上珊瑚礁頭比較少,有利于航行。

    北水道較窄并且淺,寬度大約是2-2.6海裡,深度是3-3.6米,水道上有不少珊瑚礁頭生長,有些已經距離海面0.6米,不利于航行。

     二.東沙島:~東沙島位于東沙環礁的西側礁盤上,位于北緯20度42分20秒,東經116度43分,北端距離汕頭市140海裡。

    東沙島是自西北向東南向的碟形沙島,長度大約是2.8千米,寬度大約是0.7千米,面積1.8平方千米(包括1965年填平的淺湖面積)。

     東沙島地勢東北部稍高,西南部稍低,中部低窪,平均高度約6米。

    它平均高出海面約6米,東北面稍高,達12米,西南面次高,約8米。

    整個島嶼呈四周高中間低形态。

    中部低地積水呈湖,約占全島三分之一面積。

    湖水不深,湖深1-1.5米,湖底為淤泥及有機碎屑所覆蓋。

    湖口向西開口。

    的淺湖面積),是南海諸島中面積第二的島嶼,僅次于西沙的永興島。

    它平均高出海面大約6米,東北面稍微高些,達到了12米,西南面次高,大約8米。

    整個島嶼呈四周高中間低形态。

    中部低地積水成湖,湖深1-1.5米,湖口向西開口。

    1965年7月擴建東沙島時,淺湖被填平,北面沙堤上修建了機場,使島嶼面積擴大。

    機場跑道長1500米,寬30米。

    島上的地下水來自下雨時儲積沙層中的淡水,由于海水的滲入,沙層中淡水被鹹化,不能飲用。

    東沙島由中國台灣駐守。

     三.南北衛灘~南衛灘、北衛灘:東沙島西北面45海裡處,在珠江口大陸架前緣的大陸坡上(水深200米-500米)有兩個水底上升的珊瑚暗灘,在南的為南衛灘,在北的為北衛灘。

    南衛灘面積較小,水深58米,北衛灘面積較大,水深64米。

    最淺處為60米,灘面有沙。

    兩者都是沉水環礁,相距約2海裡,中間有334米深的海谷。

    北衛灘200米等深線呈橢圓形,長21千米,中央深度達到185米,最淺處水深60米。

    在北衛灘北面還有淺灘5處,最淺處是9米深。

    南衛灘200米等深線亦呈橢圓形,長度大約是10千米。

     在氣候上,東沙群島地處熱帶北部,具有熱帶季風氣候。

    冬季時仍然受東北季風的影響,年平均氣溫是25.3攝氏度,12月份最低平均氣溫是22.2攝氏度;最高溫為6月,平均溫度為29.5攝氏度。

    五、六月為梅雨期,七、八月有台風。

    夏季平均氣溫28.5攝氏度,雨水充沛,冬季20攝氏度,較少下雨。

     東沙島在地質資源上,該島是建立在礁盤的基礎上,是由珊瑚及貝殼碎屑經冠風化後所形成的白沙堆積覆蓋而成的,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