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欢天喜地出嫁

關燈
    州都督府益川郡,甯武軍節度。

     元代(1271年—1368年),初在綿谷縣置都元帥府,繼從京兆(今鹹陽)移陝西、四川行中書省于利州。

    至元時,取《易經》“大哉乾元”與元朝德威廣播,疆土廣大之意,改綿谷縣為廣元縣,改利州路為廣元路,轄綿谷(廣元)、昭化兩縣,保甯一府,劍、龍、巴、沔四州。

    後升廣元縣為廣元府。

     明代(1368年—1644年),初為廣元府,繼改為州,再降為縣。

     清代(1644年—1912年)、民國(1912年—1949年),皆沿明制。

     民國七年(1918年)十月,四川靖國軍總司令、四川督軍熊克武任顔為靖國軍第七師師長,駐防達縣(達州)。

    其時轄達縣、宣漢、開江、萬源、城口、開縣、雲陽、奉節、巫溪、渠縣、營山、儀隴、蓬安、通江、南江、巴中、阆中、蒼溪、南部、鹽亭、昭化、廣元、劍閣、梓橦二十四縣。

     1949年12月14日、15日,廣元、昭化解放。

     廣元市是一座悠久的曆史文化名城。

    川北要塞。

    在廣元汽車站又轉車經過勉縣再到略陽。

    當時也沒柏油馬路,說是省道,全是泥巴石子公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這就是當時的現狀,陝西境内,高山峽谷,與丘陵地帶是兩重天,準确的說是兩個世界,讓初來乍到的人有一種穿越的感覺,這是的秋天真涼爽,植被茂盛,有大面積的森林資源,各種野生動物層出不窮,猛獸也數量不少。

    經過三天四夜終于到了略陽一個一事先找好的生産隊,由隊長安排在那裡落腳,這一行人除了木匠,有銀國,允民,大強等人,這也是本生産隊第一次出遠門的人員,生産隊開介紹信,※※同志,28歲,到貴地搞副業(現在叫打工),請給予接待,革命的敬禮。

    ※※生産隊,蓋章!1976年9月20日。

     大松家裡這段時間也比較忙,由于幺姑要出嫁,所以家裡也有所準備,當時準備東西與現在不一樣,準确的說是一天一天積累,不象現在拿錢辦事,一天可以搞定,當時是物質匮乏的年代,買東西就是東拼西湊。

    到酒席(婚期)前夕,東西終于買全合了。

    幺姑大喜的日子就是九月初五初六日,初四開始,幺姑就開始哭嫁了,先哭哥嫂,父母,如有鄰居到來,也得哭一哭,哭嫁是川北女子出嫁時的一種特有文化,哭誰就表示對誰有留戀感謝之意,有些詞是現成的,有些詞是現編的,這個也考念新娘子的情商和應變能力。

    幺姑出嫁,二姑提前回娘家,陪着幺姑在娘家的最後幾日。

    家裡豆腐,豆芽都己備好,還殺了一條肥豬,這次酒席的飲食還是挺豐盛的。

    九月的天氣不冷不熱,所以辦宴席這個時節很好!初五那天,所有的正親都來了,爸爸的舅舅,舅母,還有表兄表妹,大姑,大姑父,二姑父都來了,反正客人不少,擺了七八桌席,晚上正式開席,本院子鄰居,本生産的社員,還有其他人員,一共坐了七八桌,确實不少客人。

    這個季節辦灑席,對客人來說也是一種褔利,大半年沒進油水了,這有機會正好解解饞。

    勞心刮腸好幾個月了,必須好好品嘗呂嘗。

    請了本村最好的兩個廚師,也是本家的,殺豬辦廚很專業,無論紅白喜事,很多人都叫這兩位廚師來做,成了本村的大廚。

    初六早飯後,幺姑正事出閣,男方請了二十個精壯小夥子過來過禮(擡嫁妝),當時全靠人力,沒有汽車。

    (很多年後幺姑家門口也通汽車了。

    )早上八點吃過早飯,出親了,大紅櫃子走前面,預示早生貴子,緊接着,八仙桌,洗臉架,梳妝台,大澡盆,裡面裝有米,一些梳洗用品,闆凳,大椅子一對(太師椅),小椅子4把,木床一架,大大小小十來台,家具走前面,送親的人走後面,送親的人有十來個,幺姑的兩個姐姐,幺姑的舅母,兩個姨娘,還有本院子的幾個伯娘,還有大松和大松媽媽,人員不少,長長的隊伍,浩浩蕩蕩,好不熱鬧,因為兩家人相距較近,不到三華裡,走了一段路,拐了一個彎,擡行李的就開始上演了攔路要煙的傳統戲法,主要是給現場增加熱鬧的氣氛,幺姑也挺大方,拿出早己準備好的香煙給大家分發,并幫他們一一點上,這些小夥子們也很高興,“這新嫂子果然大方,很合衆,不錯不錯”,他們一邊抽煙,一邊講笑話,給整個迎親隊伍帶來了歡聲笑語,抽完煙,大家又繼續前行,本來不長的一段距離,硬是讓他們走出了新長征的味道。

    到了黃家橋,新郎家門口的一條大河,隊伍又在橋上停下了,這是百年古橋,見證過不少過往行人,也見證過曆史的興衷,以及後面快速的發展。

    黃家橋靜靜的躺在河床上,水面映着橋的倒影,還有橋上穿流的行人。

    攔橋要煙也開始了,幺姑準備了好幾包煙,就怕半路尴尬,火柴也自帶了兩盒,因為有些人太會開玩笑,你剛一劃着火柴,他就有意給你吹滅,讓你重點,這些都在幺姑的意料之中,因為其他的過來人給她講過,所以她有思想準備和具體行動。

    你吹就吹吧,我給你點上就是,再吹我就給别人點了,一般人聽到這話也不好再吹,一邊攔橋抽煙一邊聊天,大家在這橋上逗留了半個小時,河岸兩邊不少的人駐足觀看,“這家人辦酒好熱鬧啊,”“送親客不少,女方娘家也有不少人”,“女方娘家一大姓,本村幾個生産隊都有新娘子的叔伯兄弟,是人不少,”“解放前新娘子的爺爺就是本村的頭兒,雖說是舊社會,人家也沒得罪過鄉鄰,口碑很好,後人個個能幹幹,反正說什麼的都有,新郎家就在上面,離橋100多米,觀察着下面一行人的情況,快到十二點了,隊伍加快前行,新郎家燃放了大量鞭炮歡迎送親的隊伍,家具讓小夥子們很快擡回了家,送親隊伍在離家50米遠的地方停了下來,新娘子打着傘,等待新郎的迎接,新郎家看着送親隊伍停下來了,就親自出來迎接,新郎從頭到腳都是新的,一身筆把的中山裝,畢叽毛呢褲,腳穿一雙嶄新的布鞋,頭留寸發,英俊潇灑,劍眉星目十分有神,他微笑的走到新娘身邊,拿出紅包遞給新娘,新娘将紅包順手裝進衣袋裡,“咱們回家吧,”新娘子還站在原處沒動靜,新郎好象也明白什麼,馬上又從身上摸出兩個紅包塞給新娘子,“吉時到了,咱們快進屋吧,你也走累了”,新郎到是一個爽快人,直接給了兩紅包,以免耽誤良辰,幺姑當然也懂事,撐着傘與新郎款款前行走進家門,鞭炮聲又響起來了,緊接着是拜堂儀式,圍觀的人不少,他們生産隊的都來了,吃酒的,賀喜的,看熱鬧的,整個黃家院子異常熱鬧,打破了多年的寂靜,這次婚禮也給他們帶來了新的好運。

     男方的咨客師忙完拜堂儀式,馬上備上一桌酒菜,親自到外邊迎接送親的隊伍,川北有習俗,送親的要等新郎新娘拜完堂才進家門,這是多年的傳統規矩,約定俗成。

    送親隊伍落坐後,男方家有女客一起陪坐,一邊吃飯,一邊聊家常,因為是生客,大家都是說的一些客套話,因為是正酒中午的客人特别多,這婚禮的午宴也就在這歡聲笑語中進行着,一個新的家庭從現在開始,一切美好從此刻進行…… 喜歡金色華年請大家收藏:()金色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