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欢天喜地出嫁

關燈
    經過一段時間的充分準備,家具己制好,馬燈,手電,大瓷盆,毛巾,鏡子,洗衣盆(木盆),搓衣闆,都有準備,川北嫁女這是必備,樣都不能少。

    計劃有十來擡,兩人一件算一台。

    屬于中等水平,鍋碗瓢盆,樣樣都有,相當于置辦了一新家的設備。

    一切都在有序的進行着。

     秋季蠶繭開始收購了,蠶繭站也開始照常運轉了,大松爸爸依舊去日興蠶繭站上班,大約工作10天左右,又是收稻子的季節,又是蠶寶寶上簇的時節,隊裡都很忙,蠶寶寶快要上簇了,吃桑葉食量特别大,沙沙沙吃桑葉的聲音就象天下小雨一樣,一個輪回喂完緊接着又喂,這樣才能提高蠶繭的産量,蠶繭子個大體重,增加收入,養蠶人員把握得很到位,消毒工作是第一位,養蠶室就是無菌工作室,蠶寶寶一生都喜歡幹淨,這樣才能吐出優質的蠶絲,漂白粉,石灰水這些消毒用品必須保證供應,養蠶用的蠶網全是棉線織成,沒有用塑料制品。

    集體生産,生産隊有專門的蠶房,有一間普通教室那麼大。

    裡面可以一次性養4張紙的蠶,大約50個竹簸,蠶架是用木架和竹杆組合而成,便于拆解消毒,安裝簡單,一般人都可以輕松搬動。

     4張蠶種可收繭300多斤,生産隊賣蠶照例派七八個小夥子挑運至日興繭站,以前是一人一挑,今年為了讓大家輕松一些,就兩人一挑,每一公裡換一次人,這樣就倍感輕松,一換人速度馬上就上來了,就不用在中途歇息,争取早到早賣,各生産隊都有人賣蠶繭,繭站門口自然要排長隊,好在大松爸爸在裡面上班,與領導熟悉,提前打了招呼,相當于預約,不算違規,所以就走了綠色通道,從另一門口直接進入,不用排隊,而且價位還高,按當時的說法就是走後門,一季一次,隻是優先而以,三生不如一熟,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賣完蠶繭,拿好現金收據,大家在龍柏山上閑逛,龍柏山是石垭場的地标,山上長有百年古柏,山體為紅石骨(頁岩),山體連着絲姑嶺,但山頂酷似一官帽,丘陵地帶幹旱少雨,龍柏山上也不例外,上面的柏樹成活率雖然很高,但缺水份,又少養份,所以長勢也就一般,不象水量充是之地長出的樹木高大挺撥,龍柏山上的樹由于缺水,樹型不直彎彎曲曲,象傳說中的龍型一樣,所以大家給這山就取了一個響亮的名字,龍柏山。

     龍柏山頂是整個街道的至高點,站在山頂可以腑瞰整個日興的全貌,東邊的牛嗆石,南面的金子山,西邊的金城山,北面的星火壩盡收眼底。

     山頂古柏沖天,涼風習習。

    天空深蘭,天邊有幾朵白雲在遊走,秋,爽,秋,美,秋,酷,秋,炫,秋,富,秋是最美的季節,它把黃金送給了大地,自己一點也不留。

     小夥子們在街上打了個幺台(臨時補餐),買了點小零碎,火機,打火石,火柴,錢夾,就往家裡走,當時的錢夾很流行,腰裡背錢夾,是時髦的象征,準确的說就是一裝飾品,雖然有裝錢的功能,但是誰又把錢裝在那裡,小偷的目标就是錢包,所以也是一安全引患。

    小夥子們大步流星高高興興的往回走,回來一身輕,挑着空籮筐,走路身輕如燕,腳下生風,你追我趕,一路打鬧嬉戲,好不快樂。

    差不多兩個月了才上一次街,平時在地裡呆久了,石頭都能分出公母來,能有機會上一次街就相當于過年,心情大好。

    不上街,不花錢,掙錢也沒機會,其實就是把年輕人困在生産隊,固定在一個一二平方公裡的土地上,信息閉塞,隻能從電影或廣播中了解外面的世界,不在生産隊幹就沒有口糧,想外出又不了解情況,人們就在這尴尬的狀态下堅守着,讓時光流失,讓青春未發出應有的生機,但有一些信息慢慢傳回來,那些木工在外務工,當時俗稱搞副業,農業生産是主業,去搞副業每天得給生産隊交錢,每天八角,到過年時有儲備糧分,去的最遠的地方就是陝西漢中,也不是搞什麼工業革命,一句話就是販賣勞力。

     四川人口衆多,勞動力豐富,陝西地多人少,山高路遠,一個生産隊就好幾公裡,那裡需要勞動力,特别是男勞力,川北地處丘陵,爬坡上坎很在行,去那裡勞動一點問題沒有,也算是對口。

    木工師傅有技術,走到哪裡都能就業,但其他很多人都沒技術,除了一身健子肉,就是一身力氣,一雙手,走出去是必須的,這些沒技術了到了陝西,給當地老百姓種地,給莊稼除草,那裡的土特産也不少,特别盛産木耳,質好,價高,也需要有人幫忙操作。

    隊裡有幾個思想開放一點的跟着木匠師傅去了陝西,頭一次出遠門,沒什麼經念,帶上一床棉被,幾套換洗衣服,做了十幾個火燒(馍馍),帶了一點零錢就出發了,有馍馍可以省一些盤纏,頭一天來到縣城住2毛角的旅館,旅館雖小但還是很幹淨,一間六個床位,也有貴一點的雙人間,2毛5一個床位,反正出門能省一分是一分,選最便宜的就是了,頭天買好票,買票時就有附近小旅館店主就過來拉客,幫你提行李,為了多賺一二毛角,甚是熱情,在旅店洗漱完了,睡上一覺,天不亮時旅店老闆就來叫醒大家,别耽誤了趕車。

    坐上大客車,當時外出的人不多,38人的位置能坐20多個人,從縣城汽車站出發,目的地廣元,從金城(當時叫城關鎮)到廣元的班車是本縣的編号1次班車,早上5點,天剛蒙蒙亮,大客車還在人們的睡夢中就出發了,走過西寺灣,穿過百堂嘴,過下八廟走恩陽河,再經過巴中回風亭,經旺蒼,繼續向廣元火車站方向進發。

    縣城出去首選火車站就是廣元,廣元在寶成鐵路中部,四川北部,是川北門戶,重要的交通樞紐。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廣元在夏代為胤國治地,周代為苴國治地。

    當時苴國與四川境内的巴國(治地川東一帶)、蜀國(治地川西一帶)成“三足鼎立”之勢。

     周慎靓王六年(前316年),秦國滅蜀吞苴,改蜀地置蜀郡。

    苴都吐費城廢,置葭萌縣(縣治今廣元市昭化區昭化鎮)隸屬秦國蜀郡。

     秦代(前221年—前207年),縣名未變。

     兩漢(前206年—220年),縣名沿襲未變。

     蜀漢(221年—263年),劉備改為漢壽縣。

     西晉(266年—316年),改為晉壽縣。

     東晉太元十五年(390年),析縣境北置興安縣(治今利州區),又置晉壽郡,改晉壽縣為益昌縣,郡、縣同治今昭化鎮。

     南北朝(420年—589年)時,南齊明帝永泰元年(498年),在興安縣置東晉壽郡。

    北魏又改為西益州。

    梁改為黎州。

    西魏改為利州,并置利州總管府。

    北周沿襲未變。

     隋(581年—618年),改興安縣為綿谷縣。

    改利州為義城郡,仍置總管府。

     唐代(618年—907年),複改義城郡為利州。

    轄利、龍、始、蓬、靜、沙六州;繼升為都督府,轄利、隆、始、靜、西、龍六州。

     五代(907年—960年),基本沿襲唐制。

    今廣元老城區為縣、州府、軍治地。

     宋代(960年—1279年),綿谷縣治初為利州益川郡、昭武軍治地繼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