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诸城分家

關燈
    處理完山東糧倉事宜,劉墉、我和付钰三人便馬不停蹄地趕回諸城。

    這一路上,三人皆是無心再看風景,隻想着趕快回到家中,處理完家中之事,然後離開山東,前往江南完成乾隆所交代之事。

     路途之中,馬蹄聲急,車轍深深。

    風吹過,揚起陣陣塵土,卻無人在意這奔波的疲憊。

     一路無話,終于回到諸城逄戈莊。

    剛一踏入家門,便着手處理分家、分地和遣散家丁的繁雜事宜。

     之所以如此匆忙地進行分家,隻因以前有奶奶,劉桀的夫人在世時,家中的老哥幾個為了照顧老夫人的感受,一直未曾提出分家之事。

    如今老夫人已經去世多年,劉統勳夫人也去了京城。

    老家的老哥幾個便因各種瑣碎之事紛争不斷,計較着你多我少,未曾停歇。

     在劉墉赴京趕考的這兩年,老家的老哥幾個因為這些瑣事沒少給劉統勳寫信。

    所以,劉墉這次回山東諸城老家是受劉統勳委托,把家中的房産地産給老哥幾個分了,以安其心。

     另外,由于西北戰事,劉統勳、劉墉父子差點丢了性命。

    劉統勳也害怕連累家族,索性把家分了,各過各的,将來一旦遇到涉及性命之事,也能減少一點對家族其他成員的牽連。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清晨,微風輕拂,鳥兒歡唱。

    劉墉差我請來了劉墉的其他九個叔伯及叔伯兄弟們,幾十口子人齊聚一堂。

    除了在外做官的和已經不在世的叔伯們由兒子代替外,其餘叔伯皆來到了此處。

    劉墉請出一個年長的伯父陪同自己端坐在堂屋正位,神色莊重而嚴肅。

    我和付钰則站在兩側,在衆多人面前神情略顯緊張。

     面前的桌上整整齊齊地擺放着厚厚的賬本和一疊疊地契,在陽光的映照下,那泛黃的紙張顯得格外陳舊而厚重,仿佛承載着家族多年的滄桑變遷。

     劉墉清了清嗓子,聲音沉穩地說道:“如今我劉墉奉父命回到老家,就是把這家裡的産業分個清楚,也好各安其業,各謀其生。

    ”扭頭對他的四伯父說道:“伯父,如今在座的屬您年齡最大,經曆的事兒也最多,您老人家說兩句吧!” 劉墉的四伯父劉綎煜,一位頭發花白但精神矍铄的老人,微微擡起頭,目光掃過衆人,緩緩說道:“你們在外做官的父親,都委托我全權代辦。

    我想,五弟天水(天水,劉統勳乳名)讓崇如回來給大夥分家,定無私心,我相信崇如,我希望你們大家不要因一點點東西就有不滿行為!咱們劉家,向來以和為貴。

    ” 劉墉四伯父說完,劉墉開始着手說分家事宜:“第一,劉桀及老夫人都在劉統勳的府宅内亡故。

    所以,劉桀及老夫人的住宅小院歸劉統勳所有。

    第二、老十位長輩所居住的住宅,歸老十位的後代所有,多出的不再重分,少的經過測算後,用不太好的田産補齊。

    第三、把補償後剩下的田産,按照老十位長輩平均分配。

    第四、糧食及銀兩平均分成十份分給十家,回去後,按男丁成員及所存在長輩自行平均分配。

     最後,至于大分後你們自己家兄弟如何分配,則是爾等兄弟之間的事兒。

    但是有一點,絕不能沒有長輩的住處和田産。

    長輩不在了爾等可以再分,長輩若在,絕不能沒有住處和田産,那是長輩們的養老财産。

    ”劉墉頓了頓,目光堅定地又說道:“如果大家今日同意我的提議,咱們明日便可着手測量分家,如果大家今日不贊成我之說法,大家可再議!” 劉墉說完,目光充滿期待地看了一下他的四伯父劉綎煜,劉綎煜微微點頭,滿臉贊同劉墉的說法。

    劉墉又看向在座衆人,衆人面面相觑,短暫的沉默後,沒有人提出不同意見。

     劉墉掃視一圈之後,見沒人反對,就同四伯父劉綎煜及幾個有學問的長輩整理桌面上的地契及房契。

    他們仔細地翻閱着,手指輕輕摩挲着紙張,不時低聲交流幾句。

     經過日後幾天的忙碌,終于分清了各自的房産及田産。

     這天,劉墉把我叫到跟前,溫和地說:“劉安呐,昨兒個,我請四伯父給你寫了一張房契和地契。

    并且找了中人作證。

    遵照父親的意思,這是分給你的一份!請你收下吧!” 我接過地契及房契,仔細端詳,上面清清楚楚寫着一套小院和百畝良田在我的名下。

     我看到後,激動得連忙起身,深深作揖謝道:“多謝三哥,多謝父親大人。

    您和父親大人的大恩大德,劉安沒齒難忘。

    ” 劉墉擺擺手,微笑着說道:“老弟呀,你把兒子都能送給我,難道這點房産和田産還比不了一個劉希鵬?快快請起,不必多禮,這是應當應份的。

    況且,這也是父親的意思。

    ” 我再三推辭不過,也就欣然收下了。

     家是分了,可是許多家丁和佃戶的問題随之而來。

     佃戶還算好辦點,他們大多可以跟着土地走。

    原來他們種的哪塊地劃分給了誰,就繼續幫着誰種那塊地就可以了。

    雖然年底分的糧食可能會有所變化,但總歸是有活幹,能糊口。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内容! 而家丁的情況則複雜得多。

    這一分家,有的家丁能說會道、做事機靈,被人搶着要。

    有的家丁太過老實,隻會埋頭苦幹,不會說些讨人歡心的話,也就難以找到新的去處。

    還有的家丁過于精明,讓人心裡犯嘀咕,沒人敢要,劉墉就得為此一一費心安排。

     一日,幾個家丁聚在院子的角落裡,交頭接耳,神色焦慮。

     “這以後可怎麼辦?不知道新主子好不好伺候。

    ”一個年輕的家丁皺着眉頭,憂心忡忡地說道。

    他的眼神中充滿了迷茫和不安,仿佛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恐懼。

     “是啊,萬一日子不好過了,可如何是好?”另一個年長些的家丁歎了口氣,臉上滿是擔憂。

    他的額頭布滿了皺紋,那是歲月和生活留下的痕迹。

     我偶然聽到這些議論,趕忙走上前去,和聲細語地安撫道:“大家放心,隻要勤懇做事,定不會虧待大家。

    劉家向來寬厚待人,這點毋庸置疑。

    ” 經過劉墉數日的奔波,求爺爺告奶奶和本家的叔叔大爺、叔伯兄弟的說和,總算安排了一批忠誠老實的人。

     我們自己家,也挑選了一批能幹的家丁留下來,剩下的一些人則必須遣散了。

     那是一個陰天,天空陰沉得仿佛能滴下水來。

    劉墉站在府前的空地上,面對着剩下無處安置的家丁,神情略帶愧疚地說道:“各位在我劉家多年,勞苦功高。

    如今家中産業變動,不得不遣散部分家丁。

    但我劉墉會給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