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家人团聚

關燈
    關于廣平知府的事兒暫且不提。

    出了廣平府,我隻覺心情如同萬裡晴空一般開闊明朗,望着眼前那熱鬧非凡、人來人往的景象,心中滿是對未來旅途的期待與憧憬。

    我深吸一口氣,臉上洋溢着輕松愉悅的笑容,邁着輕快的步伐向前走去。

     話說廣平府府城可是個好地方,四面環水,那寬闊的水面足有四五百步之遙。

    水裡長滿了茂密的蘆葦及飽滿的蓮蓬,微風拂過,蘆葦輕輕搖曳,蓮蓬微微點頭。

    時而有野鴨子從蘆葦叢中飛起,時而又落下,它們的身影在水面上劃過,增添了幾分生機與活力,簡直美不勝收。

    我站在岸邊,靜靜地欣賞着這如詩如畫的美景,心中不禁感歎大自然的神奇與美妙。

    廣平府府城有四個城門,南北兩個城門沒有甕城,也沒有固定橋梁,隻有在需要時才會放下的吊橋,而且平日裡為了安全,一般不會放下讓行人通過。

    東西兩個門則設有甕城,城外有固定的木橋可供行人等通行,方便了人們的出入。

     廣平府的美食也數不勝數,令人垂涎欲滴。

    我先去嘗了那聞名遐迩的廣府酥魚,輕輕咬上一口,那鮮嫩的魚肉瞬間在口中散開,酥香的味道如同一股暖流,讓人陶醉其中,欲罷不能。

    我閉上眼睛,細細品味着那獨特的滋味,不禁豎起了大拇指。

    接着又嘗到了臨洺關驢肉香腸,那味道簡直美到了極緻,吃了這口想下口,真不愧人們常說“天上龍肉,地上驢肉”這句話。

    這廣平府算是來對了,離開的時候,我們倆又多買了些,小心翼翼地包好,留着路上吃。

     接着,我懷着敬畏之心去拜了甘露寺。

    聽說這甘露寺原來也不叫甘露寺,規模也沒有如今這般宏大,後來大隋朝滅亡後楊廣的女兒來到這兒出家為尼,從此不斷擴建,香火也不斷旺盛起來。

     有一年,當地遭遇大旱,顆粒無收,百姓們生活困苦,陷入了絕望的深淵。

    有位雲遊高僧來到這裡,他心懷慈悲,日夜誦經祈福,那虔誠的聲音仿佛穿透了雲霄,感動了上蒼。

    終于,上蒼降下甘霖,拯救了一方百姓。

    從此,這寺取名“甘露寺”,香火愈發旺盛,成為附近百裡人們心中的祈福聖地。

    我站在寺内,聽着那古老的傳說,仿佛能感受到當年高僧的慈悲與堅定,心中湧起一股莫名的感動。

     離開甘露寺,我又遊覽了弘濟橋。

    這座橋造型優美,宛如一條長虹橫跨在滏陽河上。

    它的結構堅固無比,曆經歲月的洗禮依然屹立不倒。

    相傳,這橋是魯班妹妹所建,當年建橋之時,魯班妹妹為了趕時間,就晚間施法用了很多紙羊來搬運石塊。

    被她哥哥魯班看到,就有心給妹妹開個玩笑。

    等到其它的羊都把石塊搬到了滏陽河邊,魯班卻把一個紙羊留了一會兒,當最後這個紙羊快到河邊時,魯班學了一聲雞叫,紙羊癱倒在地,那塊石頭也就不動了。

    魯班妹妹叫人來擡,衆多工匠誰也擡不動。

    于是魯班妹妹就傷心地哭了起來。

    張果老路過,被魯班妹妹及工匠們的勤勞和決心所感動,于是施展仙法,助他們順利建成此橋。

    這也是傳說張果老去戲弄魯班趙州橋的前提,這橋也因此充滿了神秘的色彩。

     離開廣府城後,我繼續前行。

    一路上,風景如畫,那連綿起伏的山巒、廣袤無垠的田野、蜿蜒流淌的小溪,如同一幅幅絢麗多彩的畫卷在我眼前徐徐展開,讓人心曠神怡。

    我騎着馬,哼着小曲,盡情享受着這美好的時光。

    不久,我便來到了泰山腳下。

    望着那高聳入雲的山峰,心中湧起一股強烈的征服欲望,它仿佛是一位頂天立地的巨人,在向我發出挑戰。

     我和劉墉商量,是不是爬一爬泰山。

    劉墉開始不太願意,并表示以前來過,現在就算了。

    但我不行,堅持要爬。

    沒辦法,劉墉就答應了我一起上泰山的要求。

     我們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山路崎岖不平,布滿了大大小小的石塊和陡峭的台階。

    每走一步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但沿途的美景讓我忘卻了疲憊。

    我擦了擦額頭上的汗水,望着遠處的雲海,心中充滿了力量。

    就在快要登頂之時,竟意外地遇到了曹雪芹、高鹗等人。

    這可真是一場意外的相遇! 我們在泰山頂上相聚,找了一處平坦的地方,席地而坐,高談闊論起來。

    自然而然地,我們談到了那部驚世之作《石頭記》。

     曹雪芹先生感慨萬分,他那飽經風霜的臉上寫滿了無奈和滄桑,緩緩說道:“這《石頭記》雖是我心血之作,可如今這世道,偌大的一個大清,難能放得下一本閑書。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悲哀,讓人不禁為他感到惋惜。

     劉墉勸道:“曹兄不必傷感,盡管朝廷封禁,民間不是在口口相傳嘛!禁是禁不了的。

    要不,把書名改一下叫《紅樓夢》如何?”劉墉的語氣誠懇而堅定,試圖給曹雪芹一絲安慰和希望。

     高鹗拍手叫道:“這個名字好,《紅樓夢》!也能避免再惹出事端啊!此書若能以新名流傳于世,也算是幸事。

    ”他的臉上充滿了興奮和期待,仿佛看到了這部作品的光明未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内容! 我們就此話題讨論良久,各抒己見,時而慷慨激昂,時而沉思默想,仿佛忘記了時間的流逝。

     就這樣讨論着書的事情,不知不覺天已經暗了下來。

    夜幕降臨,繁星點點,我們一起在山上找了一家小客棧住了下來。

     乾隆為什麼要禁曹雪芹這部《石頭記》——《紅樓夢》呢?第一是影射了康熙、雍正二朝;第二,用漢人的故事諷刺了滿人的風俗習慣。

    第一條咱們不去講他,這第二條咱得說說。

    咱們漢人提倡的是男女授受不親,為了避免有傷風化。

    那時的滿人可不是這樣,比如:咱們漢人男子不能娶五代以内的直系血親為妻,這個規矩延續了幾千年。

    而滿人當時就沒有這種要求,隻要不是自己的親女兒、親母親就行。

    同時女人也是隻要不是親阿媽、親兒子,同族的其他兄弟都可以,甚至叔侄。

    為了改變這種現象,自康熙老爺子就采取措施,要求所有滿人學習漢文化,甚至打破滿漢不能通婚的界定。

    滿人能娶漢家姑娘,嫁漢家男人,但是這個過程近百年很難實現。

    如今曹雪芹的《石頭記》裡寫了那麼多亂倫之事,什麼王熙鳳偷小叔子、賈寶玉偷侄兒媳婦……襲人偷少爺、表姐弟嘗禁果、表兄妹偷嘗鮮……乾隆能不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