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多事之年
關燈
小
中
大
瞧瞧。
翌日,他腦海中閃過一個念頭,一拍桌子,冷笑道:“既然你們不給我好處,那我就揭了你們的老底!”說罷,他伏案奮筆疾書,将自己所了解到的兩淮鹽引案相關問題一一寫進奏折,第二天便快馬加鞭呈給了乾隆皇帝。
奏折呈上去沒幾天,乾隆帝在養心殿中大發雷霆,将奏折狠狠摔在地上,怒喝道:“這幫蛀蟲,竟敢如此膽大妄為!”當即下令,密令江蘇巡撫彰寶會同尤拔世,務必将此事徹查清楚。
六月的揚州,驕陽似火。
彰寶與尤拔世帶着一衆衙役,開始了緊張的調查。
他們翻閱了大量的鹽引賬目,詢問了衆多鹽商和相關人員。
沒幾日,便初步查明曆任鹽政等均有營私侵蝕的弊端。
消息一經傳出,揚州城的鹽商們人心惶惶,有的甚至開始收拾細軟,準備外逃。
到了七月,調查有了進一步的進展。
彰寶等人奏稱,查出前任兩淮鹽運使盧見曾曾令商人辦買古玩,卻未曾給價銀。
不僅如此,還發現了大量的餘引無着銀,這無疑是鹽引案中的一顆重磅炸彈。
盧見曾的府邸很快被查封,他本人也被帶到了衙門候審。
随着調查的深入,案件的真相逐漸浮出水面。
内務府總管大臣高恒、前兩淮鹽運使普福等官員也被牽扯其中,他們侵蝕鹽引餘息,數額巨大。
乾隆三十三年九月,軍機大臣傅恒等經過一番審訊和商議,結案後上奏了相關處理意見。
乾隆看着奏折,面色陰沉,最終下令将高恒、普福、盧見曾絞監候,秋後處決。
由于盧見曾交代出紀曉岚曾給他送過信,紀曉岚也因此被充軍迪化! 消息傳來,揚州城一片嘩然。
那些曾經仗着權勢肆意妄為的官員們,終于得到了應有的懲罰。
而這起兩淮鹽引案,也成為了乾隆朝的一大要案,被人們久久傳頌。
劉墉在這一年裡,除了因征緬戰事和乾隆有過讨論,以及幫助紀曉岚給尹勒圖将軍寫了封信之外,對這兩起大案沒發表任何建議。
其實以他的身份是可以發表點意見的,但是他當時的身份沒有資格在朝中說三道四。
或許是他低調行事吧,這也未曾可知。
時間進入乾隆三十三年的冬季,朝廷決定再次發動征緬之戰,朝堂上氣氛凝重而熱烈。
大臣們紛紛各抒己見,有人慷慨激昂地陳說征緬的必要性,認為這關乎國威與邊疆的穩定;也有人憂心忡忡,提及前次征緬戰事的艱難,糧草補給、水土不服等難題依舊橫亘眼前。
劉墉被允許站在朝堂一角落,靜靜聆聽着衆人的争論。
他的眼神中透着思索,此次征緬之戰,牽一發而動全身,絕非簡單的軍事行動。
雖說自己此前因種種緣由在朝中話語受限,但關乎國家大事,他内心實在難以平靜。
回想起過往的經曆,那些戰場上的殘酷畫面、百姓們因戰事而承受的苦難,一一在他腦海中浮現。
經過朝中百官長時間的讨論,仍然沒有一個讓乾隆滿意的結果。
乾隆被吵得頭昏眼花,大怒道:“住口!” 短暫的寂靜之後,乾隆大聲喊道:“劉墉!劉墉何在?” “哎!草民……草民在這兒呢!”劉墉應聲從文武百官最後的犄角旮旯裡站了出來。
乾隆說道:“你說說,這征緬之戰該如何是好?” “草民……”還沒等劉墉的“草民”二字說完,乾隆就怒目而視地打斷了他的話:“别再裝了!什麼草民草民的!你再小也是個九品吧?還吃着國家俸祿!說說這征緬之戰!” “草……啊不,微臣遵旨!”劉墉繼續說道,“以劉墉看來,打有打的好處,和有和的弊端。
” 劉墉頓了一下繼續說道:“這打,如果勝了,則可一勞永逸,再無南疆之患;如果難能取勝,則以打促和,對我大清也是有好處的。
最起碼讓緬甸人知道,大清王朝不是那麼好惹的!今後他們再想犯我邊境,或許也得考慮再三吧!”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啊哈!劉墉啊,你對此事的看法倒是很獨特!”乾隆的聲音突然提高了兩倍,朝堂上所有人的目光瞬間聚焦在劉墉身上。
劉墉定了定神,向前一步,拱手繼續說道:“陛下,微臣以為征緬之事,亦不可不慎重。
前次戰事雖未成功,讓我大清國損兵折将,但也讓我們知曉了緬方的實力與戰場的艱難。
如今若要再次興兵,糧草籌備、軍隊調度需得更加周全。
臣建議,可先派遣得力之人深入邊境,刺探緬方軍情,了解他們的最新部署與動态,再做定奪。
同時,對于邊疆百姓,需妥善安撫,避免因戰事而擾亂民生。
” 乾隆微微點頭,眼中閃過一絲贊賞道:“劉墉所言,倒也有理。
衆卿可再商議商議。
” 這時,一位年輕的将領站了出來:“陛下,臣願領軍出征,定要踏平緬甸,揚我大清國威!”此人正是剛嶄露頭角的海蘭察。
他身姿挺拔,眼神中透着無畏與果敢。
劉墉看了看海蘭察,心中暗忖,這海蘭察雖是一員猛将,但征緬之戰,絕非僅靠勇猛便可取勝。
他不禁開口道:“海将軍年輕力壯、勇氣可嘉,但戰場形勢瞬息萬變,還需從長計議。
” 海蘭察微微皺眉,心中雖對劉墉的話有些不以為然,但礙于朝堂規矩,還是比較恭敬地回應:“劉大人所言乃漲他人之勢、滅自家威風。
按照你劉墉的話,那戰機稍縱即逝。
若一味拖延,恐怕錯失良機。
” 别看劉墉這時官小卑微,可他絕不委曲求全。
立刻反駁道:“難道海将軍的能力、經驗,對戰場的洞察力比明瑞将軍高出許多了?明瑞将軍已經以身殉國了,難道海将軍想步其後塵不成?” “大膽劉墉!一個小小的九品芝麻官,也敢對本将軍說三道四?”海蘭察這時有點怒發沖冠,大有要和劉墉大幹一場的架勢。
“住口!是朕讓劉墉參與朝政讨論的。
朕覺得劉墉說的有道理!”乾隆這是開了口,海蘭察這才收斂住自己的失态。
朝堂上再次陷入争論,乾隆靜靜地聽着,心中卻在權衡各方利弊。
今日的朝會,就這樣毫無結果地結束了。
而此時,遠在迪化的紀曉岚,也聽聞了朝廷即将再次征緬的消息。
他在軍營中,望着遠方,心中默默祈禱,希望此次戰事能夠順利,也盼望着自己有朝一日能重回朝堂,為大清國盡一份心、出一份力…… 喜歡我和宰相劉羅鍋請大家收藏:()我和宰相劉羅鍋
翌日,他腦海中閃過一個念頭,一拍桌子,冷笑道:“既然你們不給我好處,那我就揭了你們的老底!”說罷,他伏案奮筆疾書,将自己所了解到的兩淮鹽引案相關問題一一寫進奏折,第二天便快馬加鞭呈給了乾隆皇帝。
奏折呈上去沒幾天,乾隆帝在養心殿中大發雷霆,将奏折狠狠摔在地上,怒喝道:“這幫蛀蟲,竟敢如此膽大妄為!”當即下令,密令江蘇巡撫彰寶會同尤拔世,務必将此事徹查清楚。
六月的揚州,驕陽似火。
彰寶與尤拔世帶着一衆衙役,開始了緊張的調查。
他們翻閱了大量的鹽引賬目,詢問了衆多鹽商和相關人員。
沒幾日,便初步查明曆任鹽政等均有營私侵蝕的弊端。
消息一經傳出,揚州城的鹽商們人心惶惶,有的甚至開始收拾細軟,準備外逃。
到了七月,調查有了進一步的進展。
彰寶等人奏稱,查出前任兩淮鹽運使盧見曾曾令商人辦買古玩,卻未曾給價銀。
不僅如此,還發現了大量的餘引無着銀,這無疑是鹽引案中的一顆重磅炸彈。
盧見曾的府邸很快被查封,他本人也被帶到了衙門候審。
随着調查的深入,案件的真相逐漸浮出水面。
内務府總管大臣高恒、前兩淮鹽運使普福等官員也被牽扯其中,他們侵蝕鹽引餘息,數額巨大。
乾隆三十三年九月,軍機大臣傅恒等經過一番審訊和商議,結案後上奏了相關處理意見。
乾隆看着奏折,面色陰沉,最終下令将高恒、普福、盧見曾絞監候,秋後處決。
由于盧見曾交代出紀曉岚曾給他送過信,紀曉岚也因此被充軍迪化! 消息傳來,揚州城一片嘩然。
那些曾經仗着權勢肆意妄為的官員們,終于得到了應有的懲罰。
而這起兩淮鹽引案,也成為了乾隆朝的一大要案,被人們久久傳頌。
劉墉在這一年裡,除了因征緬戰事和乾隆有過讨論,以及幫助紀曉岚給尹勒圖将軍寫了封信之外,對這兩起大案沒發表任何建議。
其實以他的身份是可以發表點意見的,但是他當時的身份沒有資格在朝中說三道四。
或許是他低調行事吧,這也未曾可知。
時間進入乾隆三十三年的冬季,朝廷決定再次發動征緬之戰,朝堂上氣氛凝重而熱烈。
大臣們紛紛各抒己見,有人慷慨激昂地陳說征緬的必要性,認為這關乎國威與邊疆的穩定;也有人憂心忡忡,提及前次征緬戰事的艱難,糧草補給、水土不服等難題依舊橫亘眼前。
劉墉被允許站在朝堂一角落,靜靜聆聽着衆人的争論。
他的眼神中透着思索,此次征緬之戰,牽一發而動全身,絕非簡單的軍事行動。
雖說自己此前因種種緣由在朝中話語受限,但關乎國家大事,他内心實在難以平靜。
回想起過往的經曆,那些戰場上的殘酷畫面、百姓們因戰事而承受的苦難,一一在他腦海中浮現。
經過朝中百官長時間的讨論,仍然沒有一個讓乾隆滿意的結果。
乾隆被吵得頭昏眼花,大怒道:“住口!” 短暫的寂靜之後,乾隆大聲喊道:“劉墉!劉墉何在?” “哎!草民……草民在這兒呢!”劉墉應聲從文武百官最後的犄角旮旯裡站了出來。
乾隆說道:“你說說,這征緬之戰該如何是好?” “草民……”還沒等劉墉的“草民”二字說完,乾隆就怒目而視地打斷了他的話:“别再裝了!什麼草民草民的!你再小也是個九品吧?還吃着國家俸祿!說說這征緬之戰!” “草……啊不,微臣遵旨!”劉墉繼續說道,“以劉墉看來,打有打的好處,和有和的弊端。
” 劉墉頓了一下繼續說道:“這打,如果勝了,則可一勞永逸,再無南疆之患;如果難能取勝,則以打促和,對我大清也是有好處的。
最起碼讓緬甸人知道,大清王朝不是那麼好惹的!今後他們再想犯我邊境,或許也得考慮再三吧!”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啊哈!劉墉啊,你對此事的看法倒是很獨特!”乾隆的聲音突然提高了兩倍,朝堂上所有人的目光瞬間聚焦在劉墉身上。
劉墉定了定神,向前一步,拱手繼續說道:“陛下,微臣以為征緬之事,亦不可不慎重。
前次戰事雖未成功,讓我大清國損兵折将,但也讓我們知曉了緬方的實力與戰場的艱難。
如今若要再次興兵,糧草籌備、軍隊調度需得更加周全。
臣建議,可先派遣得力之人深入邊境,刺探緬方軍情,了解他們的最新部署與動态,再做定奪。
同時,對于邊疆百姓,需妥善安撫,避免因戰事而擾亂民生。
” 乾隆微微點頭,眼中閃過一絲贊賞道:“劉墉所言,倒也有理。
衆卿可再商議商議。
” 這時,一位年輕的将領站了出來:“陛下,臣願領軍出征,定要踏平緬甸,揚我大清國威!”此人正是剛嶄露頭角的海蘭察。
他身姿挺拔,眼神中透着無畏與果敢。
劉墉看了看海蘭察,心中暗忖,這海蘭察雖是一員猛将,但征緬之戰,絕非僅靠勇猛便可取勝。
他不禁開口道:“海将軍年輕力壯、勇氣可嘉,但戰場形勢瞬息萬變,還需從長計議。
” 海蘭察微微皺眉,心中雖對劉墉的話有些不以為然,但礙于朝堂規矩,還是比較恭敬地回應:“劉大人所言乃漲他人之勢、滅自家威風。
按照你劉墉的話,那戰機稍縱即逝。
若一味拖延,恐怕錯失良機。
” 别看劉墉這時官小卑微,可他絕不委曲求全。
立刻反駁道:“難道海将軍的能力、經驗,對戰場的洞察力比明瑞将軍高出許多了?明瑞将軍已經以身殉國了,難道海将軍想步其後塵不成?” “大膽劉墉!一個小小的九品芝麻官,也敢對本将軍說三道四?”海蘭察這時有點怒發沖冠,大有要和劉墉大幹一場的架勢。
“住口!是朕讓劉墉參與朝政讨論的。
朕覺得劉墉說的有道理!”乾隆這是開了口,海蘭察這才收斂住自己的失态。
朝堂上再次陷入争論,乾隆靜靜地聽着,心中卻在權衡各方利弊。
今日的朝會,就這樣毫無結果地結束了。
而此時,遠在迪化的紀曉岚,也聽聞了朝廷即将再次征緬的消息。
他在軍營中,望着遠方,心中默默祈禱,希望此次戰事能夠順利,也盼望着自己有朝一日能重回朝堂,為大清國盡一份心、出一份力…… 喜歡我和宰相劉羅鍋請大家收藏:()我和宰相劉羅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