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多事之年
關燈
小
中
大
乾隆三十三年春,京城從浙江傳來一陣妖風。
說是浙江湖州德清縣,一個農民沈士良心懷鬼胎,找到石匠吳東明,妄圖用“叫魂”法術整治自己的侄子。
吳東明一聽,心中大驚,這等邪術怎可參與?當下便拒絕了沈士良,還跑去官府報了案。
可誰能想到,這一報案,“叫魂”的傳聞就像長了翅膀,在民間悄然傳開。
百姓們茶餘飯後,都在議論着這神秘又可怕的“叫魂”之事,恐懼的情緒如同暗潮,在平靜的生活下緩緩湧動。
時間到了四月,浙江蕭山縣的和尚巨成、淨心等人,本是外出化緣,與小孩們交談幾句,卻被無端懷疑是在施行“叫魂”妖術。
一群人蜂擁而上,将他們扭送到官府。
和尚們大喊冤枉,可在這滿城風雨的“叫魂”的恐慌之下,又有誰肯輕易相信他們的辯解? 而到了五月,山東省城濟南也不太平。
相傳發生了幾起“剪人辮發”的詭異案件,一時間人心惶惶。
山東巡撫富尼漢不敢懈怠,立刻派人四處查訪,抓了幾個乞丐當作疑犯,匆匆上奏朝廷。
這消息一到京城,就像一顆石子投入了平靜的湖面,泛起層層的波瀾。
而就在京城人心惶惶之時,紀曉岚卻出了事兒。
乾隆三十三年六月的京城,紀曉岚站在大理寺大堂之上,心中五味雜陳。
他本是乾隆帝身邊的紅人,憑借着滿腹經綸,在朝堂上也算風生水起。
可如今,卻因一封密信,陷入了這萬劫不複之地。
事情的起因,是兩淮鹽引案的爆發。
紀曉岚偶然得知,朝廷即将嚴查兩淮鹽運使盧見曾。
盧見曾是他的親家,平日裡交情匪淺,紀曉岚心中一急,便悄悄派人給盧見曾送去了一封密信。
信中并無一字,隻裝了一點茶葉和一撮鹽。
盧見曾收到後,瞬間明白,這是在暗示他朝廷将“嚴查鹽案”。
然而,紙終究包不住火。
紀曉岚的舉動很快被乾隆察覺,乾隆帝命劉統勳嚴審紀曉岚。
劉統勳端坐在大堂之上,将紀曉岚的罪過一一曆數,聲音回蕩在都察院的大堂:“紀曉岚,你身為朝廷命官,皇上身邊的寵臣,不思忠君愛國,卻私通消息,擾亂辦案,該當何罪?” 紀曉岚自知理虧,默默低頭,不敢言語。
劉統勳見他這般模樣,長歎一聲,随後高聲宣布:“免去紀曉岚一切職務,摘除頂戴花翎候旨!” 這一聲宣判,如同一道驚雷,在紀曉岚耳邊炸響。
他隻覺眼前一黑,身子晃了晃,幾乎站立不穩。
曾經的榮耀與風光,在這一刻,都如泡影般消散。
可懲罰并未就此結束。
不久後,乾隆帝的旨意傳來,将紀曉岚發往新疆迪化(烏魯木齊)軍營效力贖罪。
盧見曾這個人,前文書中曾經說過,他是個喜歡耍點小聰明的人。
前文書因舒麟的案子受過牽連,被再次啟用後如今仍不思悔改,身居鹽運卻貪污腐敗,這下把紀曉岚也牽連進去,實屬可惡! 京郊西十裡長亭,劉墉、我和付钰帶了一些酒菜,在此給紀曉岚餞行。
劉墉從懷中掏出一封寫給迪化府(烏魯木齊)将軍尹勒圖的信交給了紀曉岚,并囑托道:“到了迪化好好幹,有朝一日你紀昀還會回到朝廷為官的!” 之後,我們三人又拿出幾十兩銀子交于解差,讓解差一路上好好照顧紀曉岚。
紀曉岚揣起信件,望着京城的方向,心中滿是悔恨與無奈。
酒過三巡,他收拾行囊,踏上了那遙遠而未知的充軍之路。
一路上,烈日炙烤,風沙漫天。
紀曉岚拖着疲憊的身軀,一步一步向前走去。
他想起自己在朝堂上的侃侃而談,想起與家人朋友的歡聲笑語,而如今,一切都已遠去。
到了迪化,由于劉墉的那封信,尹勒圖并沒有為難紀曉岚。
軍營中的生活雖然艱苦,但紀曉岚明白,這是他自己種下的因,如今隻能咽下這苦果。
他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也在這艱難的歲月中,磨煉着自己的意志。
隻是,每當夜深人靜,他總會想起京城的繁華,想起那已失去的一切,心中便湧起無盡的悲涼。
放下紀曉岚的事兒咱不提。
時間進入七月,叫魂的恐慌情緒如野火般在山東蔓延開來。
乾隆皇帝通過“粘杆處”的機密情報得知了此事,原本以為隻是民間的荒誕流言,可一想到“發辮”之事,心中不禁警惕起來——這發辮可是滿清朝廷統治的象征,莫不是有人借此搞反清複明的勾當? 當下,乾隆帝立刻命大學士傅恒、劉統勳等人起草上谕,嚴令浙江、江蘇與山東各省全力追捕山東審出的妖黨首領,一場大規模的清剿行動就此展開。
地方官員們接到命令,如同熱鍋上的螞蟻,紛紛行動起來。
為了早日破案交差,他們手段百出,許多無辜的和尚、乞丐被牽連其中。
那些官員們不管三七二十一,對這些嫌疑犯嚴刑拷打,屈打成招的冤案一件接着一件。
一時間,牢房裡哭聲震天,百姓們人人自危,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被卷入這場可怕的風波。
時至十月,蔡捕役和涉案的和尚們再次被抓,這一次,他們被押送到京城,準備接受重新審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内容! 京城的刑部審訊大堂上,氣氛凝重壓抑。
主審官員們看着這些衣衫褴褛、傷痕累累的犯人,心中也有些疑惑。
随着審訊的深入,種種破綻逐漸暴露出來。
到了十一月,傅恒和劉統勳經過一番仔細審訊,終于發現這所謂的“叫魂案”破綻百出,完全是一場冤案。
可乾隆皇帝已經下了那麼多命令,這場鬧劇該如何收場?為了給皇帝一個台階下,朝廷不得不對外聲稱案件未抓到主犯是各省失職。
乾隆的面子上挂不住,心中惱火,便把這筆賬算到了各省行政官員身上。
兩江總督高晉、江蘇巡撫彰寶、山東巡撫富尼漢等多名地方高官,都因此受到了嚴厲的懲罰。
這場持續了大半年的叫魂案,終于在一片混亂和荒誕中落下了帷幕,可它給民間和官場帶來的震蕩,卻久久難以平息。
“叫魂案”未曾平息,“鹽引案”風雲又起! 乾隆三十三年六月,揚州城的繁華依舊,鹽商們在鹽運的浪潮中賺得盆滿缽滿。
新任兩淮鹽政尤拔世剛到任,滿心想着在這肥差上撈一筆油水。
他多次暗示鹽商們“意思意思”,可鹽商們竟不為所動,這讓尤拔世心裡十分惱火。
于是,尤拔世用了很長很長時間,思索着如何給這些鹽商們一點顔色
說是浙江湖州德清縣,一個農民沈士良心懷鬼胎,找到石匠吳東明,妄圖用“叫魂”法術整治自己的侄子。
吳東明一聽,心中大驚,這等邪術怎可參與?當下便拒絕了沈士良,還跑去官府報了案。
可誰能想到,這一報案,“叫魂”的傳聞就像長了翅膀,在民間悄然傳開。
百姓們茶餘飯後,都在議論着這神秘又可怕的“叫魂”之事,恐懼的情緒如同暗潮,在平靜的生活下緩緩湧動。
時間到了四月,浙江蕭山縣的和尚巨成、淨心等人,本是外出化緣,與小孩們交談幾句,卻被無端懷疑是在施行“叫魂”妖術。
一群人蜂擁而上,将他們扭送到官府。
和尚們大喊冤枉,可在這滿城風雨的“叫魂”的恐慌之下,又有誰肯輕易相信他們的辯解? 而到了五月,山東省城濟南也不太平。
相傳發生了幾起“剪人辮發”的詭異案件,一時間人心惶惶。
山東巡撫富尼漢不敢懈怠,立刻派人四處查訪,抓了幾個乞丐當作疑犯,匆匆上奏朝廷。
這消息一到京城,就像一顆石子投入了平靜的湖面,泛起層層的波瀾。
而就在京城人心惶惶之時,紀曉岚卻出了事兒。
乾隆三十三年六月的京城,紀曉岚站在大理寺大堂之上,心中五味雜陳。
他本是乾隆帝身邊的紅人,憑借着滿腹經綸,在朝堂上也算風生水起。
可如今,卻因一封密信,陷入了這萬劫不複之地。
事情的起因,是兩淮鹽引案的爆發。
紀曉岚偶然得知,朝廷即将嚴查兩淮鹽運使盧見曾。
盧見曾是他的親家,平日裡交情匪淺,紀曉岚心中一急,便悄悄派人給盧見曾送去了一封密信。
信中并無一字,隻裝了一點茶葉和一撮鹽。
盧見曾收到後,瞬間明白,這是在暗示他朝廷将“嚴查鹽案”。
然而,紙終究包不住火。
紀曉岚的舉動很快被乾隆察覺,乾隆帝命劉統勳嚴審紀曉岚。
劉統勳端坐在大堂之上,将紀曉岚的罪過一一曆數,聲音回蕩在都察院的大堂:“紀曉岚,你身為朝廷命官,皇上身邊的寵臣,不思忠君愛國,卻私通消息,擾亂辦案,該當何罪?” 紀曉岚自知理虧,默默低頭,不敢言語。
劉統勳見他這般模樣,長歎一聲,随後高聲宣布:“免去紀曉岚一切職務,摘除頂戴花翎候旨!” 這一聲宣判,如同一道驚雷,在紀曉岚耳邊炸響。
他隻覺眼前一黑,身子晃了晃,幾乎站立不穩。
曾經的榮耀與風光,在這一刻,都如泡影般消散。
可懲罰并未就此結束。
不久後,乾隆帝的旨意傳來,将紀曉岚發往新疆迪化(烏魯木齊)軍營效力贖罪。
盧見曾這個人,前文書中曾經說過,他是個喜歡耍點小聰明的人。
前文書因舒麟的案子受過牽連,被再次啟用後如今仍不思悔改,身居鹽運卻貪污腐敗,這下把紀曉岚也牽連進去,實屬可惡! 京郊西十裡長亭,劉墉、我和付钰帶了一些酒菜,在此給紀曉岚餞行。
劉墉從懷中掏出一封寫給迪化府(烏魯木齊)将軍尹勒圖的信交給了紀曉岚,并囑托道:“到了迪化好好幹,有朝一日你紀昀還會回到朝廷為官的!” 之後,我們三人又拿出幾十兩銀子交于解差,讓解差一路上好好照顧紀曉岚。
紀曉岚揣起信件,望着京城的方向,心中滿是悔恨與無奈。
酒過三巡,他收拾行囊,踏上了那遙遠而未知的充軍之路。
一路上,烈日炙烤,風沙漫天。
紀曉岚拖着疲憊的身軀,一步一步向前走去。
他想起自己在朝堂上的侃侃而談,想起與家人朋友的歡聲笑語,而如今,一切都已遠去。
到了迪化,由于劉墉的那封信,尹勒圖并沒有為難紀曉岚。
軍營中的生活雖然艱苦,但紀曉岚明白,這是他自己種下的因,如今隻能咽下這苦果。
他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也在這艱難的歲月中,磨煉着自己的意志。
隻是,每當夜深人靜,他總會想起京城的繁華,想起那已失去的一切,心中便湧起無盡的悲涼。
放下紀曉岚的事兒咱不提。
時間進入七月,叫魂的恐慌情緒如野火般在山東蔓延開來。
乾隆皇帝通過“粘杆處”的機密情報得知了此事,原本以為隻是民間的荒誕流言,可一想到“發辮”之事,心中不禁警惕起來——這發辮可是滿清朝廷統治的象征,莫不是有人借此搞反清複明的勾當? 當下,乾隆帝立刻命大學士傅恒、劉統勳等人起草上谕,嚴令浙江、江蘇與山東各省全力追捕山東審出的妖黨首領,一場大規模的清剿行動就此展開。
地方官員們接到命令,如同熱鍋上的螞蟻,紛紛行動起來。
為了早日破案交差,他們手段百出,許多無辜的和尚、乞丐被牽連其中。
那些官員們不管三七二十一,對這些嫌疑犯嚴刑拷打,屈打成招的冤案一件接着一件。
一時間,牢房裡哭聲震天,百姓們人人自危,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被卷入這場可怕的風波。
時至十月,蔡捕役和涉案的和尚們再次被抓,這一次,他們被押送到京城,準備接受重新審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内容! 京城的刑部審訊大堂上,氣氛凝重壓抑。
主審官員們看着這些衣衫褴褛、傷痕累累的犯人,心中也有些疑惑。
随着審訊的深入,種種破綻逐漸暴露出來。
到了十一月,傅恒和劉統勳經過一番仔細審訊,終于發現這所謂的“叫魂案”破綻百出,完全是一場冤案。
可乾隆皇帝已經下了那麼多命令,這場鬧劇該如何收場?為了給皇帝一個台階下,朝廷不得不對外聲稱案件未抓到主犯是各省失職。
乾隆的面子上挂不住,心中惱火,便把這筆賬算到了各省行政官員身上。
兩江總督高晉、江蘇巡撫彰寶、山東巡撫富尼漢等多名地方高官,都因此受到了嚴厲的懲罰。
這場持續了大半年的叫魂案,終于在一片混亂和荒誕中落下了帷幕,可它給民間和官場帶來的震蕩,卻久久難以平息。
“叫魂案”未曾平息,“鹽引案”風雲又起! 乾隆三十三年六月,揚州城的繁華依舊,鹽商們在鹽運的浪潮中賺得盆滿缽滿。
新任兩淮鹽政尤拔世剛到任,滿心想着在這肥差上撈一筆油水。
他多次暗示鹽商們“意思意思”,可鹽商們竟不為所動,這讓尤拔世心裡十分惱火。
于是,尤拔世用了很長很長時間,思索着如何給這些鹽商們一點顔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