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赦免刘墉

關燈
    由于劉墉在新疆的成績以及明瑞、尹勒圖二位将軍的舉薦,乾隆三十二年劉墉被特赦,釋還,被調回了朝廷修書處行走。

     劉墉接到特赦、釋還诏書後,二位将軍高高興興的又給辦了了餞行酒。

     酒桌上,明瑞将軍說道:“劉墉啊!你真是個福星。

    這不你一來,我和尹将軍都得到了提升,來來來!我們二位先敬你一杯謝恩酒!喝——喝——!” 劉墉喝下這第一杯酒後疑惑地問道:“我怎麼就成了福星?你得給我說明白喽!” 尹勒圖将軍說道:“劉大人有所不知,如今你特赦釋還!要回到那闊别已久的京城。

    明瑞将軍嘛,要離開伊犁,前往雲南擔任雲貴總督兼兵部尚書。

    隻因緬甸犯擾邊境,楊應琚因無能而獲罪罷職,乾隆帝遂命明瑞将軍前往雲南,以雲貴總督兼兵部尚書的身份經略軍務,率兵征伐緬甸。

    至于本将,則接替明瑞将軍成為伊犁将軍,掌管這兒一切事務!你說說看,你是不是福星啊!?” 劉墉聽後趕緊拱手說道:“劉某恭賀二位将軍升遷,這酒應該喝,來來來咱們再喝一杯!” 尹勒圖說道:“可惜呀!可惜!可惜本将軍無福再得到你的協助喽!”說罷無奈地搖了搖頭。

     “那劉某就不走了,就留在伊犁做尹将軍的下手如何?”劉墉端着酒杯笑眯眯地問道。

     尹勒圖笑着說道:“那感情是好,可是尹勒圖不敢違背皇上旨意喲——!” 說罷,三人哈哈大笑。

     若說這三人,升遷的升遷,赦還的赦還。

    不幾日,各分東西,踏上了屬于自己的路。

    明瑞将軍如何去雲南咱們不表,單說劉墉,被尹勒圖将軍送出了很遠兩人才依依惜别。

     當劉墉落單後,我和付钰出現在了劉墉的面前。

    開始他吓了一跳,當我給他講明乾隆和誠親王的意圖之後,劉墉明白了一切,這也是他今後一心一意輔佐乾隆的重要根源。

     卻說劉墉、我和付钰三人,一路向東。

    由于劉墉這時候沒有任何官職,更無需上任,也就再無緊迫感,所以我們三人慢悠悠,一邊欣賞着中國大地的美景、一邊品嘗着各地的特色小吃,不緊不慢地走着,就好像三個普通的旅行者。

     伊犁,在乾隆三十二年,是遙遠的西北邊陲,它有着獨有的光芒。

    這片土地,因大清王朝一系列極具遠見的舉措,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得到了大力發展,成為了當時西北的一顆璀璨明珠。

     在政治與軍事上,伊犁将軍府的設立意義非凡。

    自乾隆二十七年起,伊犁将軍統管天山南北十五個地區的駐防官兵,還兼管全疆行政事務,伊犁一躍成為新疆的政治中心和軍事指揮中心。

    以惠遠城為核心的伊犁九城,構建起了龐大堅實的軍事防禦體系。

    城中,滿、蒙、漢等各族軍隊嚴陣以待,守護着這片疆土。

    就在這一年,額魯特營右翼也正式設立,軍隊力量不斷壯大。

     經濟領域同樣一片繁榮。

    大清王朝大力推行屯田政策,無數軍民揮汗如雨,開墾出超過一百二十萬畝的農田。

    伊犁河谷的風貌就此改變,從傳統的遊牧經濟逐漸邁向農耕經濟,搖身一變成為新疆重要的農業産區。

    與此同時,商業貿易也如火如荼地開展着。

    從乾隆二十五年開始的伊犁哈薩克絹馬貿易日益興旺,吸引着來自新疆各地乃至中亞的商人紛至沓來。

    街頭巷尾,吆喝聲、讨價還價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

     在民族與文化方面,伊犁就像一個溫暖的大家庭。

    滿、蒙、漢、回回(維吾爾族)等各族移民從全國各地奔赴而來,大家雜居一處,共同投身于伊犁的大開發。

    不同民族的文化、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在這裡碰撞交融,形成了獨特的多元文化氛圍。

    惠遠古城文廟便是這一融合的生動見證,佛、道、儒三教文化在這裡和諧共生。

     城鎮建設上,伊犁也煥然一新。

    以惠遠城為核心,一座座布局規整的城池拔地而起,這便是着名的伊犁九城,包括惠甯城、綏定城、廣仁城等。

    這些城池城牆高聳,城門威嚴,街巷縱橫交錯,設施完備。

    它們不僅是人們安居樂業的家園,更是當時新疆地區重要的城鎮群落,彰顯着伊犁的繁榮與昌盛。

     沒過幾日,乾隆三十二年的邊城風貌——迪化(烏魯木齊),呈現在我們三人的眼前。

    迪化是新疆地區重要的戰略要地。

    大清平定準噶爾部叛亂後,為加強對西北邊疆的統治,在這裡大力推行屯田戍邊政策。

     城池的布局有着濃厚的軍事色彩,高大厚實的城牆環繞四周,城門處有兵丁日夜值守,警惕地注視着遠方。

    城牆上的烽火台雖未燃起烽火,但卻時刻提醒着人們,這裡曾是抵禦外敵的前沿陣地。

     城中,錯落分布着官署、兵營和民居。

    官署建築莊重威嚴,是大清治理地方的核心所在,官員們在這裡處理政務,傳達朝廷的政令。

     兵營裡,士兵們每日進行操練,邁着整齊的步伐聲、喊着響亮的号子,彰顯着軍隊的紀律與力量。

    民居則多為土木結構,樸實而又充滿生活氣息。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内容! 街道上,既有身着滿族服飾的官員和士兵,也有頭戴回回族花帽的百姓,不同民族的人們在這裡和諧共處,交流着各自的文化與生活方式。

     商業也在這片土地上逐漸繁榮起來。

    集市上,各類商品琳琅滿目。

    有來自内地的絲綢、茶葉、瓷器,色澤鮮豔,質地精良,深受當地百姓喜愛;也有本地的牲畜、皮毛、藥材等特産,吸引着各地的商人前來交易。

    吆喝聲、讨價還價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

     駝隊滿載着貨物,緩緩穿過集市,向着遠方的目的地進發,他們帶來了遠方的消息,也帶走了迪化的特産,将這座城池與外界緊密相連。

     農業更是支撐着這座城市的發展。

    周邊廣袤的土地上,大片的農田整齊排列。

    漢族、回回族等各族百姓辛勤勞作,他們引來了天山的雪水,灌溉着這片土地。

    小麥、玉米、高粱等農作物茁壯成長,到了收獲的季節,金黃的麥浪在微風中起伏,展現出一片豐收的景象。

     在文化方面,迪化也呈現出多元融合的特點。

    既有漢族的傳統節日和習俗,如春節時的舞龍舞獅、貼春聯;也有維回回族的音樂舞蹈,歡快的手鼓舞、悠揚的冬不拉演奏,常常在街頭巷尾響起,引得人們駐足欣賞。

    不同文化在這裡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氛圍。

     乾隆三十二年的迪化,雖地處邊疆,但在大清的有效治理下,正逐漸從一個軍事要塞發展成為經濟繁榮、文化多元的城鎮,它見證着曆史的變遷,也會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