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共同进京

關燈
    書接上文,轉眼間到了乾隆二十二年春,陽光如金縷般灑在安徽江甯巡撫衙門學政司的庭院裡,為這方天地帶來了絲絲縷縷的溫暖與明亮。

     學政司内,劉墉面色凝重,猶如誰欠了他二十吊錢似的,壓在每一個人的心頭。

    他那雙睿智深邃的眼睛,宛如能洞悉一切的鷹眼,審視着每一份文件和每一項安排。

    他深知此次鄉試的重要性,這不僅關乎着衆多學子的前途命運,更關系着國家選拔人才的公正與公平,其意義之重大,重于泰山。

     “諸位,此次鄉試務必做到萬無一失,從考場布置到監考人員的安排,都要嚴格把關。

    ”劉墉大人的聲音嚴肅而莊重,仿佛洪鐘一般在學政司内回蕩。

     那些個主考官員紛紛點頭應是,心中也都如同拉緊的弓弦,緊繃着一根弦,絲毫不敢有半分懈怠。

     鄉試的準備工作,繁瑣而細緻,如同在精心雕琢一件稀世珍寶。

    考場要經過嚴格的布置和檢查,每一個角落都不能放過。

    掃帚拂過地面,揚起細微的灰塵,如同為這即将到來的考試清掃出一片淨土。

    桌椅的擺放要整齊有序,筆墨紙硯要一應俱全且質量上乘。

     為了防止考生作弊,牆壁上的孔洞都要被仔細地封堵,哪怕是一絲細微的縫隙也不能放過。

    窗戶也要加固,确保考試期間無人能夠從外面傳遞信息,那緊閉的窗戶仿佛是一道堅固的防線,守護着考試的公正。

     監考人員經過層層篩選,皆是品行端正、經驗豐富之人。

    他們提前接受了嚴格的訓練,熟知考試規則和應對突發情況的方法。

    他們深知自己肩負的責任重大,不能有絲毫的疏忽。

     同時,試題保管也極為重要,如同守護着國家的機密。

    儲存試題的房間戒備森嚴,士兵們手持長槍,目光炯炯,讓人望而生畏。

    參與出題的官員在考試沒結束之前不能離開考院,他們如同被囚禁在一座無形的牢籠中。

    但他們深知這是為了保證考試的公正,毫無怨言。

    試題出完之後,立即被鎖入特制的木櫃之中,由專人日夜看守,不敢有一刻的松懈。

     終于,到了鄉試的日子。

    清晨,天還未亮,夜色如同一塊厚重的幕布,籠罩着大地。

    考生們便已在考場外排隊等候,他們身着整潔的長衫,背着沉甸甸的書箱,緊張與期待交織在他們的臉上。

    有的由于神情緊張,他們額頭上的汗珠在微弱的燈光下閃爍,雙手不自覺地顫抖;有的自信滿滿,目光堅定,嘴角挂着從容的微笑,仿佛勝券在握;有的則默默祈禱,雙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詞,希望能得到上天的眷顧。

     劉墉大人親自來到考場門口,監督考生入場。

    他身着官服,身姿挺拔,目光犀利如電。

    入場時,考生們要經過嚴格的搜身檢查,防止攜帶任何作弊工具。

    士兵們的手在考生身上仔細地摸索,不放過任何一個可疑的地方。

     考試的鐘聲敲響,如同宣告一場激烈戰鬥的開始。

    考場内頓時安靜下來,隻聽見筆尖在紙上劃過的沙沙聲,也隻能看到學子們低頭沉思。

     劉墉大人帶着我們在考場内巡視,他的腳步輕盈而穩健,目光犀利,不放過任何一個可疑的迹象。

    他的眼神掃過每一個考生,仿佛能洞察他們内心的每一絲波動。

     考試過程中,大多數考生都專心答題,他們眉頭緊鎖,時而奮筆疾書,時而停頓思考,沉浸在答卷中。

    但也有個别考生神色慌張,目光遊離,不敢與劉墉大人對視,引起了我們的注意。

     經過幾天緊張的考試,鄉試終于結束。

    那最後一天的傍晚,夕陽的餘晖灑在考場的屋頂上,仿佛給這場考試畫上了一個金色的句号。

    考生們如釋重負地走出考場,有的面帶微笑,有的神情疲憊,有的則憂心忡忡。

     接下來便是閱卷的工作。

    閱卷官們在封閉的房間内,燈光昏暗而柔和,他們圍坐在一張張堆滿試卷的桌子旁。

    認真地評閱着每一份答卷,他們的眼神專注,手中的朱筆不時地在試卷上批注。

    每一個字,每一個标點,都經過他們仔細的斟酌和思考。

     然而,就在閱卷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一些異常。

    有幾份試卷的答案驚人地相似,甚至連錯别字都一模一樣。

    那相似的程度,仿佛是出自同一人之手。

    劉墉得知後,立刻下令徹查。

    他的臉色鐵青,眼中流露着怒火。

     經過一番調查,終于查出了幾名作弊的考生。

    原來,他們通過賄賂考場監考人員,提前得到了考題。

    那監考人員在金錢的誘惑下,喪失了道德和良心,出賣了考題。

     抓到這些人以後,劉墉怒不可遏,他怒斥道:“國家選拔人才之地,豈容爾等這般玷污!爾等的行為,是對讀書人的亵渎,是對鄉試公正的污蔑!” 那幾名作弊考生吓得面如土色,跪地求饒,他們的身體顫抖如秋葉,聲音帶着哭腔:“大人饒命,大人饒命啊!我們一時糊塗,犯下大錯,求大人開恩!” 劉墉大人毫不留情,他的目光堅定如鐵:“按大清律,你們事态嚴重取應試資格,終身不得再參加科舉。

    相關涉案官員,一律嚴懲!”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内容! 安徽巡撫和其他官員也紛紛表示支持劉墉大人的決定,他們深知維護科舉公正的重要性,也深知劉墉的鐵面無私。

     此事一經傳出,在安徽引起了軒然大波。

    街頭巷尾,人們議論紛紛,對劉墉大人的公正執法拍手稱贊。

     “劉墉大人真是清正廉潔,鐵面無私啊!”一位老者捋着胡須說道。

     “是啊,有這樣的官員,是我們安徽的福氣!”一位年輕人附和道。

     “那些作弊的人就該受到嚴懲,不能讓他們壞了科舉的風氣!”一位書生義憤填膺地說道。

     劉墉在這次事件後,更加堅定了整頓科舉考場紀律的決心。

    他深知,隻有保證科舉的公平公正,才能為朝廷選拔出真正的有用之才。

     接下來的日子裡,劉墉又制定了一系列更加嚴格的科舉考試制度和防範作弊的措施。

    他要求在今後的考試中,加強對考場監考人員的監督和管理,定期對他們進行品德和職責的教育,讓他們深知自己肩負的重任。

    增加巡查的次數,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出現問題的角落。

    同時對考生的身份進行更加嚴格的核實,确保每一個參加鄉試的人都是名副其實的學子。

     在劉墉的努力下,安徽的科舉考試環境逐漸變得清明,為朝廷輸送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人才。

    那些真正有才華、有學問、有品德的學子得以脫穎而出,為大清的繁榮和發展獻出了一份力量。

     而那些企圖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取功名的人,也在劉墉大人的威嚴下望而卻步。

    他們深知,在劉墉大人的眼皮底下,任何作弊的行為都将無處遁形,受到嚴厲的懲處。

     這一年的春天,對于安徽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