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整顿学政

關燈
    上文書說道,劉墉的一封飛鴿傳書,得了朝廷“捐官赈災”的旨意。

    這下雖解了赈災糧食的難題,卻也引出新患——緻使官場混亂不堪。

     不過,安徽巡撫圖爾炳阿可真是高興壞了。

    他對劉墉那是“大加贊賞”,到處宣揚劉墉給安徽帶來的所謂“好處”,還大擺宴席款待劉墉。

    這時候的劉墉,别說出去抛頭露面了,就是在家中都恨不得尋個地縫鑽進去,簡直沒臉見人呐! 有人歡喜自然就有人怒。

    這不,社會上的那些清流之士對劉墉是口誅筆伐、罵聲不絕于耳。

    而那些貪官污吏們則不擇手段,借機大發國難之财。

    他們買官賣官者有之、大量斂财者有之、巧取豪奪者有之…… 這劉墉雖解了安徽的燃眉之急,卻也因此背負了諸多罵名。

    他深知自己此番舉措乃是無奈之舉,可這造成的混亂局面卻讓他内心懊悔不已,他深知這将是“一失足乃成千古恨”,再想改變這現象,恐怕難上加難。

    事實證明也确實如此,在乾隆晚期,貪污腐敗泛濫、賣官鬻爵成風。

     這日,劉墉獨坐書房,愁眉緊鎖,滿面愁容。

    夫人單瑩見此情景,輕聲問道:“老爺,為何這般愁苦?莫不是有什麼煩心之事?”劉墉長歎一聲,無奈道:“夫人呐,我這一時之策,雖解了饑荒,卻讓這官場烏煙瘴氣,我實是愧疚難安,罪責難逃。

    ”單瑩溫言寬慰道:“老爺也是為了百姓,迫于無奈才出此下策。

    想必日後定能想出法子整頓這混亂局面。

    ”劉墉微微點頭,心中卻依舊顧慮重重。

     與此同時,圖爾炳阿卻在府中與一衆官員飲酒作樂,好不逍遙。

    “哈哈,此次多虧了劉墉這一招,咱們可得趁機好好撈上一筆。

    ”一官員滿臉谄媚,笑得合不攏嘴。

    圖爾炳阿得意地笑道:“那是自然,這劉墉倒是給咱們鋪設了條‘生财之道’,咱們可要好好把握,不能錯失良機。

    ”衆人皆哄笑起來,眼中滿是貪婪的神色。

     而那些清流之士,在街頭巷尾則議論紛紛。

    “不想這劉墉也是如此糊塗啊,竟想出如此下策,簡直是敗壞朝綱!給我們讀書之人丢臉!”有人痛心疾首,連連搖頭。

    “他劉墉以往的清正之名,怕是要毀于一旦了。

    ”另有人也是滿臉怒容,對劉墉此番作為極為不滿。

     其實他們哪裡知道劉墉的初衷并非如此,隻是劉墉赈災義舉的一封書信被朝中某些心存不良之人所利用。

    而乾隆爺不分青紅皂白就做出了一個如此決定,弄了個“買官赈災”的法子來。

    這才叫,“有怨無處申、實在冤死人!” 劉墉聽着這些罵聲,内心雖苦,也隻能打掉牙往肚子裡咽。

    也更加堅定了要整治這混亂局面的決心。

    欲利用借機整頓安徽學政之名,從中尋覓蛛絲馬迹,以圖整頓安徽官場。

     而就在這時,西北傳來了噩耗。

    言稱準噶爾汗國的汗王巴雅爾協同其他準噶爾盟主再次背叛我大清。

    竟偷襲我班第、策楞二位将軍大營,緻使我大清國軍隊大敗,二位将軍甯死不降,最終落得自殺身亡。

     消息傳來,劉墉悲痛不已,涕泗橫流,随即于家中設靈堂遙祭二位将軍。

    并以長書至請朝廷,可任命領侍衛内大臣烏雅·兆惠為将軍,再次平準,此次絕不能姑息養奸,再留後患。

     呈文是這樣寫的: 《舉薦烏雅·兆惠率兵平準噶爾書》 臣劉墉,誠惶誠恐,頓首謹言。

    今準噶爾雖巧勝,然其内部局勢動蕩,又天花肆虐,實乃天助我朝,此時機不可失! 烏雅·兆惠之才,實乃卓越非常。

    其勇略過人、深謀遠慮、善于心計,于軍事韬略方面見解獨到。

    在過往諸多戰役中,展現出非凡的軍事才能,有勇有謀,堅韌不拔,實乃将才也! 此次準噶爾天花橫行,其部混亂不堪。

    臣以為此乃天賜良機,可一舉蕩平準噶爾,永絕後患。

    若此時不果斷再次出擊,待其恢複元氣,必成大患。

    烏雅·兆惠将軍有能力擔此重任,定不負陛下所托。

     懇請陛下恩準臣之舉薦,擢烏雅·兆惠率兵出征為盼,望陛下早做定奪,以安社稷。

     臣劉墉恭呈禦覽,伏惟聖明裁斷。

     劉墉敬上 劉墉的呈文一氣呵成,放下筆後,他長舒了一口長氣,這也算是了卻了一樁心願。

    立刻差人由館驿派人送往朝廷,隻盼着朝廷能早日定奪,取得西北大捷。

     卻說這安徽的赈災糧食,已按部就班地開始發放。

    受災嚴重的州府縣也開始修河挖渠,引長江及淮河之水進行灌溉,以便今年能讓受災地區百姓的狀況有所好轉。

    經過一番努力,受災的地區逐漸地恢複了正常,百姓生活也安定了許多。

     這日,劉墉在學政官邸内踱步沉思,案頭堆滿了貢監生的卷宗。

    身為學政,他深知貢監生管理混亂,問題百出。

    那些貢監生們有的品行不端,在市井間惹是生非,鬧得雞飛狗跳;有的行為不檢,甚至做出違背公序良俗之事,令人不齒;還有的在學業上不思進取、渾渾噩噩,荒廢時光。

    還有的甚至喊出“與其考中舉人進士,不如花錢買官”之說。

    如不加以整治,則辜負了乾隆皇帝的重托。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然後,經過長時間一番深入調研,劉墉決定向乾隆皇帝上書,提出“請州縣約束貢監,責令察優劣”的建議。

     隻見劉墉寫到: 《請州縣約束貢監疏》 臣劉墉誠惶誠恐,稽首頓首,奏于陛下。

    今臣任安徽學政,見貢監生管理亂象紛纭,此實關乎國家人才之培養、市井之安定。

    為扭轉乾坤,特呈此疏,恭請聖裁。

     之一、明考績之規 學業考核者,貢監生當定期參與州縣所設之考試,涵蓋儒家經典、曆史、文學諸方面。

    每月一考,如涓涓細流,以驗平日之功;季考則如洪濤巨浪,全面而深入,以驗其知識之掌握程度。

    考試内容重理論與實踐之結合,如作文、解經等,令其所學能靈活運用,而非死記硬背。

     品德考查者,貢監生日常行為當遵道德規範,尊師敬長,如敬天地;團結同窗,如親手足。

    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