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驯牛大计

關燈
    些身體比較瘦弱、年紀比較大的,對于部落來說,他們所産生的價值不會再增加,而所消耗的食物和人工已經超過了他的價值,說起來很殘酷,但這就是現實,這些牲口的肉,将會成為它們最後的價值。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些宰殺的牲口,可以降低一些對食物的消耗,也能讓整個族群保持優生優育,從而繁育出更加強壯、更加聽話的後代。

    而被宰殺掉的牲口,除了讓族人補充新鮮的肉食,剩下的,都會制成肉幹,用于部落過冬的食物儲備。

     按照現在的儲備量,讓整個族群160人吃飽喝足地過冬,一點問題都沒有,但現在肉幹在附近的部落可是硬通貨,其他部落拿着肉幹來找熊部落換陶器、食鹽等物品,而熊部落可以拿着肉幹去換人口、獸皮,或者作為勞動報酬給對方。

    在部落間道路暢通的情況下,部落與部落之間的交流和貿易,要比之前多的多。

     況且周圍的部落隻是一小部分,更遠的地方肯定還有其他部落,就是需要張洪他們耐心地尋找。

    明年的計劃之一,就是沿着淩河,向下遊去尋找其他的部落。

     有的時候,張洪也想着幹脆就守着部落這一畝三分地得了,不想再去找一些其他部落,不想再發明一些新的東西,但每當有這個念頭的時候,腦海裡總是出現族人因食物缺少,每個人隻能吃幾根肉條的場景。

    而且随着部落人口的增加,各種新的東西逐漸改善了他的生活,也讓他不再适應之前那種在寒風中忍饑挨餓的境遇了。

     去年的時候還想着有幾十條肉幹過冬就很幸福了,今年吃着炒菜還想着吃更好的東西,人啊,真是貪心。

     真是“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啊,張洪無奈地搖搖頭,又拿出一根有弧度的木棍反複研究了。

     這一群牛的出現也讓張洪加快了對弓箭的研究步伐,在之前的打獵過程中,張洪不是沒有想過把弓箭給搞出來,但部落遇到的牲口,都是一些大型的動物,通常隻要用長矛投擲幾輪或者用石頭砸上幾次,這些獵物就會減輕戰鬥力,況且還有陷阱、漁網等工具,讓這些獵物根本來不及逃跑,就會被部落捕獲活殺死。

     然而,這群牛卻無法用這種方式應對。

    在幾頭狼的圍攻下,一頭母牛僅受輕傷,可見這種牲口皮糙肉厚,血條很長。

    而且若不是對付一頭牛,而是要對付一群牛呢? 要麼需要更多的獵手,要麼就需要一種遠程武器。

     弓箭,正是為這種攻擊方式而誕生的。

    目前,部落的攻擊手段主要依賴于短矛投擲,随後是投擲石塊,最後則是手持長矛進行近身搏鬥,攻擊距離通常不超過二三十米,缺乏有效的遠程攻擊手段。

     弓箭的射程可以根據制作材料的不同而有所變化,超過上述距離則相對容易。

     在當前階段,制作弓箭的最佳材料是拓木和桑木。

    不幸的是,桑樹在北方較為罕見,而盡管理論上柘木可以生長,張洪卻尚未發現。

    幸運的是,周圍還有橡樹,之前開墾荒地時砍伐了不少,現在已曬幹了一些。

    張洪手中拿着的,正是一根初步削好外形的弓身。

     制作弓箭的原料選自木材的中部,選取筆直、無疤節的部分。

    這部分用鋸子從中鋸開後,紋理均勻,沒有木節影響整體質量。

    接着,在剖開的木材中部用炭筆畫上大緻輪廓,沿着線将原木的大部分邊材削去,得到一條橫截面約4厘米見方、長度一米二的弓背材料。

    張洪最初打算從簡單的短弓開始制作。

    觀察橫截面,取偏中間部分,一半為木心,一半為邊材。

    木心相對柔軟而耐壓縮,置于内側,堅硬抗拉的邊材則作外側。

    内側和外側是根據觀察橫截面的木紋來判斷的,相對稀疏的一側是外側。

     随後,張洪開始切削木心一側,将材料修整成中間厚、兩頭略薄的樣式,再由兩個側面将兩端稍稍修窄,略如扁擔。

    兩端再進一步用刨子将橫截面修整成八邊形。

     制作弓箭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地修整,而在修整中,不僅要确保表面平整、兩端對稱、厚薄一緻,還要注意修整時不能破壞弓身,以保證發力均勻。

     在削出形狀後,還要通過彎曲試驗來檢查弓的各段彈性是否均勻。

    這個環節較為繁瑣,因為天然生長的木質很難完全均勻一緻,有的地方硬一些,有的地方軟一些,僅僅外形均勻未必力道就一緻,這個環節可能會浪費很多根木材。

     通過不斷地觀察加以修正,把硬度大的地方稍稍削薄一些,讓弓身整體均勻對稱,然後将弓背調整好,在兩端約3厘米處分别锉出弦槽,弓背外側深一些,内側略淺。

     喜歡史前部落生存記請大家收藏:()史前部落生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