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弓箭

關燈
    “弓者,揉木而弦之以發矢”。

     在後世,哪怕是一個小孩子,也能用簡單的竹子和繩子制作一把弓。

     隻不過對于這個時代來說,制作弓箭的成本和時間會很長,不僅僅是材料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沒有各種儀器來測量弓和箭的具體參數,隻能通過不斷的嘗試,以及培養匠人的經驗,來進行判斷和修整,達到最佳的裝填。

     要想制作一把能夠在幾十米外具有殺傷力的弓和箭,并不簡單,其中涉及到很多的環節。

     不過熊部落現在也沒有那麼高的要求,弓的定位就是在狩獵或未來的部落沖突中,起到先發制人、遠程壓制的作用,最終收拾戰場的,還是要靠近戰。

     如果用一截木料來制作弓,那在制弓過程中,最關鍵的步驟便是彎曲弓身。

     部落現在先從短弓開始,短弓呈現簡單的圓弧形狀,材料便于獲取,威力也不算小,操作起來也并不難,适合部落現在的需要,與複雜的反曲弓相比,其結構較更為簡單。

     另外就是由于難以掌握火烤弓身的火候,張洪多次浪費了弓身材料,始終未能成功,最終決定放棄使用火烤法制作長弓而制作短弓。

     他采用逐步彎曲弓身的方法,這一過程被稱為“馴弓”,目的是讓弓背逐漸适應彎曲的狀态。

    馴弓過程中,所需的特制托架需要使用硬木,一端挖出凹槽以支撐弓背,另一端則需垂直固定于地面。

     托架的側面從上至下等距刻有8至10個弦槽,第一個弦槽距離托架頭部約20厘米。

    在弓背松弛狀态下,将繩子綁在兩端,将弓背的中心架在托架的凹槽上,均勻用力,緩慢拉弦至第一個弦槽,弓背便略微彎曲。

     此時需仔細檢查弓背曲線是否平滑均勻,若發現不妥之處,需在弓背放松後進行微調,直至滿意為止。

    随後,繼續拉緊繩子,逐次增加弦槽的開度,并不斷調整弓背,直至形成一條理想的均勻弧線。

     每增加三至四個弦槽的開度後,應适當收緊繩子。

    整個過程不能急于求成,特别是在每次增加開度之前,弓背需要“休息”20至30分鐘,以釋放内部應力,避免木材損壞。

    而每次上緊繩子時,最好一次不超過3厘米。

    當弓達到張洪所需的滿弓開度時,弓身便馴服完成。

     滿弓開度指的是弓手能夠拉開的最大開度,相當于手臂平伸出去時,從掌心到胸前的距離。

    馴服弓身後,移除托架,并在弓背上塗抹幾層油脂作為防潮保護層,待油脂幹燥後即可挂弦。

     在材料充足的情況下,用這樣的方法,制作一把弓相對更簡單、對材料的要求也并不算高,過程也較為直接。

    即便不考慮準頭和使用壽命,僅用一根繩子和木棍,也能制作出簡易的弓。

     而給弓上弦,也是需要一定的技巧。

     弓弦通常由宰殺後的動物腸子或筋腱鞣制而成,具有良好的彈性和韌性。

    先取一截比弓身長出約10厘米的繩子,然後将繩子兩端打結,用左腳踩住下弓梢,将弓腹壓在右腿的大腿上,左手握住弓把,右手将上弓梢壓彎;弓弦是預先套在弓臂上的,右手在壓彎弓的同時将弓弦推到上弓梢挂上。

     有了弓,還需配備箭矢。

    箭矢的種類繁多,長度大約在90厘米左右。

    張洪選擇用獸骨、鐵或尖銳石頭制成的箭頭,箭杆較粗,約有小拇指粗細,平直光滑,以确保飛行穩定。

     根據獵物種類的不同,張洪制作了兩種不同用途的箭矢:一種是使用輕質木材如白楊木、白桦木、柳木等制成的飛箭,射程較遠,适用于狩獵體型較小的動物,如野兔、狼等;另一種是使用重質木材如白蠟木、松木等制成的重箭,配合鐵質箭頭,用于獵殺體型較大的動物,如牛、羊或虎豹。

     盡管重箭的射程較短,但其近距離的穿透力更強,配合鋒利的箭頭和血槽,殺傷力極為驚人。

     張洪還讓人将獸皮、其他動物組織和魚膘等材料在水中滾煮,加入少量石灰水,過濾和蒸煮後制成膠膘。

    他将野雞的羽毛粘在箭尾,不僅用膠水固定,還用細麻繩綁紮牢固,以防在快速飛行中脫落。

     在箭矢的尾部,張洪精心設計了尾羽的安裝方式,以确保箭矢在飛行中的穩定性。

    他選擇了野雞羽毛,因其質地堅韌且輕盈,适合在空中提供必要的平衡。

    為了進一步增強尾羽的固定效果,他采用了雙重加固措施:先用強力膠水粘合,随後又用細麻繩仔細綁紮。

    這樣即便在高速飛行中,尾羽也不易脫落,保證了箭矢的準确性。

     在箭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