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植物选种
關燈
小
中
大
視,這些苜蓿草,今年已經證明了人工種植的必要。
而來年,将會繼續往北面種植,直到森林邊緣。
甚至,部落還将一些其他離部落很遠的荒地上也撒上草籽,改造成種植苜蓿的地方,反正苜蓿草生命力旺盛,也不需要怎麼打理。
族人們在張洪的安排下有條不紊地忙碌着,除了去狩獵的20人和貿易的20人外,族中剩下來的人口隻有不到120人,所幸各個工坊目前沒有太急的需求,族人們都按照分工,按部就班地做着。
巫則趁着這個時間将原本不怎麼起眼的蘑菇大棚給擴建了一下,除了野生的蘑菇,今年修建圍牆期間族人所吃的蘑菇,百分之九十都是來自這裡。
常見的幾種蘑菇,都已經用各種辦法給移栽到了這些大棚裡,如平菇、木耳、銀耳、香菇等熟悉的蘑菇,都能夠在這些蘑菇大棚裡種植,母本都是從森林裡倒下的朽木身上收集到的。
5間大棚,從春末到夏末,每個月都能穩定地産出300公斤的蘑菇,吃不完的,就采摘下來經過沖洗晾曬,然後儲存在幹燥的陶罐中,并用獸皮給密封起來,防止受潮。
巫看到蘑菇的産量挺可觀的,自然也想按照種植的辦法,給擴大産量。
部落裡每頓飯都會放上一些蘑菇,不僅提鮮,還能讓并不是很豐富的食物種類多上一些。
甚至其他部落的很多人看到晾曬場上的蘑菇,也準備回去到森林裡多采集一些,到時候供自己部落食用,或者交換給其他的部落。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如何提升蘑菇的産量,倒是有些方法。
蘑菇其實就是一種真菌,通過分解土壤和木頭上的有機物質進行生長,而且他們的生長周期要比禾本科的植物要短上很多。
張洪告訴熊巫,可以用粟米煮成粥,冷卻後倒在大棚裡那些堆好的木頭上,然後用粟杆給蓋上,這樣,蘑菇就能獲得充足的營養,生長起來也就更快。
巫對這個辦法深信不疑,要不是這個季節不适合種植蘑菇,他都忍不住要試一試了,但這個方法可以在明年派上用場。
新建的大棚有十五個,連上之前的五個,總共占地隻有不到5畝,就挨着山腳下的陰涼處。
明年開春播種後,巫還要再修建一些,這些大棚也不需要怎麼打理,隻要偶爾灑灑水,采摘一下就行了。
自從嘗了一鍋母雞炖蘑菇湯之後,巫就對這種從枯木、石縫裡長出來的菌類感興趣,張洪自然不會打消他的探索欲望,況且這些蘑菇放到湯裡、粥裡甚是美味,産量還不低,等到過兩年粟米能夠作為主糧,這些蘑菇也能給族人的餐桌上增添一些美味菜肴。
這些蘑菇中,以木耳、香菇的産量最高,銀耳雖然挺好吃的,但是産量并不高,而平菇又不好儲存,所以今年新蓋的蘑菇大棚,還是以那些容易保存的蘑菇種類為主要種植對象。
巫忙着帶人建設大棚種蘑菇,而張洪則帶着人在離部落不遠的地方,四處尋找着荒野裡各種植物的種子。
菽,也就是黃豆,在這附近收集到最多,加上部落裡人工種植收獲到的,現在已經有了5000多斤,裝黃豆的麻袋,足足裝了200多個,剩下的,也被存在了谷倉裡保管。
還有一些野生的豌豆、豆角什麼的,也都按照不同的種類,分裝在罐子中,至于産量怎麼樣,隻有等到種植後才能知道了。
張洪計劃在入冬之後,利用之前收集的黃豆,使用制作完成的石磨磨制一些豆漿,嘗試制作豆腐。
豆制品,在後世缺少肉食的年代,可是能夠補充蛋白質的重要來源。
豆制品不僅富含人體必需的氨基酸,而且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和維生素,對維持人體健康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
此外,豆制品的種類繁多,從豆腐、豆漿到腐竹、豆皮,每一種都有其獨特的風味和營養價值,深受各個年齡段人群的喜愛。
在古代,豆制品還常被用作節日和祭祀的食物,承載着豐富的文化意義。
除了這些植物的種子,張洪還讓人移栽了不少果樹。
在部落周圍,有很多果樹,這些果樹有的單獨生長,附近隻有一棵,有的則是成片成片生長。
張洪能夠辨别出來的果樹,有萘(林檎)、杏、桃、櫻、李、梅等,還有一些不知名的、後世沒有見過的,也有不少。
很多後世的水果,其果樹都是經過各種雜交或者嫁接形成的,而在曆史長河中,不斷誕生着新的物種,也有物種消亡,這些沒有見過的果樹和水果,很可能就滅絕了。
族人們在收集這些水果的時候,幾乎要跑很遠才能采摘到一些,而這些果實的成熟期很短,有的時候發現成熟了,再去采摘,已經被野獸或鳥類吃掉了。
水果對于人體生長來說,能夠補充很多種維生素,也是現階段,很多部落食物的補充。
雖然很多都跟蔬菜重合,但也能讓現在族人們寡淡的食物,增加很多酸甜的味道,提升幸福感。
在族人已經可以吃飽的情況下,能夠豐富部落營養的食物,都會被張洪利用起來。
在這些果樹周圍,有很多今年才發芽長出的小樹苗,在野外,通常這些樹苗存活率很低。
張洪這幾天就帶着人四處挖這些小樹苗,連同根部的土壤,都給移栽到圍牆西面,那一大片剛剛砍完樹木的荒地上。
砍完的樹木,大一點的樹根都被挖了出來,在這些松軟的泥土上,沿着直線,每隔一段距離,便挖個小坑,将這些樹苗栽在裡面,然後填土、澆水,并把多餘的樹枝和葉子給砍掉,讓樹根的負擔小一點,更容易存活。
按照這樣的辦法,秋收後的半個月,共植樹200多畝,将原本被山火摧毀、又被砍掉大樹的山林,又種上了各種樹木。
其中桃樹、林檎、杏這些果樹産量高,口味比較好,有120畝種這三種,剩下的都種其他水果,還有一些能夠食用的樹木,比如香椿、榆樹這些。
移栽的不僅僅隻有這些果樹,柿子、闆栗、木瓜等後世常見的經濟林木,在這個時代也有不少,而且這個時候正是收獲的季節。
柿子樹和闆栗樹通常都很高大,隻能來年通過壓條和取種繁殖的辦法來種一些。
但周圍收集到的小樹苗也有不少,大概都是一年兩年左右的樹苗,正好移栽過來,等上一兩年就可以結果。
柿子樹共移栽了50多棵大概占地一畝多,闆栗樹一百多棵,占地三畝。
木瓜則稍微多一些,因為這種果實不宜直接吃,張洪将用它來做一些果幹。
柿子是個好東西,張洪在後世,老家裡有成片成片的柿子樹。
當柿子開始泛黃時,就可以摘下來,用白酒抹遍,然後用塑料袋紮起來,很快就能吃了,或者用野外的辣蓼草,放到溫水裡泡或者煮,得到的柿子硬且脆,十分香甜;如果再等一段時間摘下的柿子,就會慢慢變紅,裡面的果肉就逐漸變軟,變成如同果凍一般的樣子,這個時候最是美味,不需要任何處理,剝了皮就可以吃。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張洪小時候最喜歡爬到鄰居家的樹上,摘已經變紅變軟的柿子,咬開一個小口,一吸,裡面的果肉就被吸入口中。
柿子的保存周期也很長,能夠到冬天,就是所說的烘柿就是将青黃堅硬的柿子給摘下來,用成熟的水果放到一起,密封起來,很快這些柿子都能成熟。
如果放在雜草、草木灰混合的木箱子裡,保存的時間會更加長一些。
闆栗則更不用說,去年采集的一千多斤闆栗,配上腌肉和魚,煮出來味道相當好,減少很多壓力。
闆栗也可以生吃,打獵的時候,部落裡很多獵手就喜歡帶上一小包闆栗,在休息的時候剝開一個,放到嘴裡細細地嚼。
闆栗除了生吃,炒熟以後味道更好,在後世,哪個沒有吃過糖炒闆栗呢?雖然這裡沒有糖,但闆栗自帶甜味,用小刀劃開棕色的外皮,然後放到鐵鍋中和洗淨的小石子一起翻炒,不出一會兒,整個廚房就散發出一股香甜的味道,而經過炒制的闆栗,口感軟糯,迅速在部落中流行開來,特别受到老人和小孩的青睐。
由于闆栗的美味和易于消化,它們成為了部落中不可或缺的美食之一。
族中的老人們常常會把炒熟的闆栗作為獎勵給孩子,或者作為部落聚餐時的美味小吃。
而在火堆裡烤闆栗,不時地炸起一蓬蓬火星,也讓孩子們樂此不疲,也樂于圍坐在火堆旁,享受着闆栗的香甜。
喜歡史前部落生存記請大家收藏:()史前部落生存記
而來年,将會繼續往北面種植,直到森林邊緣。
甚至,部落還将一些其他離部落很遠的荒地上也撒上草籽,改造成種植苜蓿的地方,反正苜蓿草生命力旺盛,也不需要怎麼打理。
族人們在張洪的安排下有條不紊地忙碌着,除了去狩獵的20人和貿易的20人外,族中剩下來的人口隻有不到120人,所幸各個工坊目前沒有太急的需求,族人們都按照分工,按部就班地做着。
巫則趁着這個時間将原本不怎麼起眼的蘑菇大棚給擴建了一下,除了野生的蘑菇,今年修建圍牆期間族人所吃的蘑菇,百分之九十都是來自這裡。
常見的幾種蘑菇,都已經用各種辦法給移栽到了這些大棚裡,如平菇、木耳、銀耳、香菇等熟悉的蘑菇,都能夠在這些蘑菇大棚裡種植,母本都是從森林裡倒下的朽木身上收集到的。
5間大棚,從春末到夏末,每個月都能穩定地産出300公斤的蘑菇,吃不完的,就采摘下來經過沖洗晾曬,然後儲存在幹燥的陶罐中,并用獸皮給密封起來,防止受潮。
巫看到蘑菇的産量挺可觀的,自然也想按照種植的辦法,給擴大産量。
部落裡每頓飯都會放上一些蘑菇,不僅提鮮,還能讓并不是很豐富的食物種類多上一些。
甚至其他部落的很多人看到晾曬場上的蘑菇,也準備回去到森林裡多采集一些,到時候供自己部落食用,或者交換給其他的部落。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如何提升蘑菇的産量,倒是有些方法。
蘑菇其實就是一種真菌,通過分解土壤和木頭上的有機物質進行生長,而且他們的生長周期要比禾本科的植物要短上很多。
張洪告訴熊巫,可以用粟米煮成粥,冷卻後倒在大棚裡那些堆好的木頭上,然後用粟杆給蓋上,這樣,蘑菇就能獲得充足的營養,生長起來也就更快。
巫對這個辦法深信不疑,要不是這個季節不适合種植蘑菇,他都忍不住要試一試了,但這個方法可以在明年派上用場。
新建的大棚有十五個,連上之前的五個,總共占地隻有不到5畝,就挨着山腳下的陰涼處。
明年開春播種後,巫還要再修建一些,這些大棚也不需要怎麼打理,隻要偶爾灑灑水,采摘一下就行了。
自從嘗了一鍋母雞炖蘑菇湯之後,巫就對這種從枯木、石縫裡長出來的菌類感興趣,張洪自然不會打消他的探索欲望,況且這些蘑菇放到湯裡、粥裡甚是美味,産量還不低,等到過兩年粟米能夠作為主糧,這些蘑菇也能給族人的餐桌上增添一些美味菜肴。
這些蘑菇中,以木耳、香菇的産量最高,銀耳雖然挺好吃的,但是産量并不高,而平菇又不好儲存,所以今年新蓋的蘑菇大棚,還是以那些容易保存的蘑菇種類為主要種植對象。
巫忙着帶人建設大棚種蘑菇,而張洪則帶着人在離部落不遠的地方,四處尋找着荒野裡各種植物的種子。
菽,也就是黃豆,在這附近收集到最多,加上部落裡人工種植收獲到的,現在已經有了5000多斤,裝黃豆的麻袋,足足裝了200多個,剩下的,也被存在了谷倉裡保管。
還有一些野生的豌豆、豆角什麼的,也都按照不同的種類,分裝在罐子中,至于産量怎麼樣,隻有等到種植後才能知道了。
張洪計劃在入冬之後,利用之前收集的黃豆,使用制作完成的石磨磨制一些豆漿,嘗試制作豆腐。
豆制品,在後世缺少肉食的年代,可是能夠補充蛋白質的重要來源。
豆制品不僅富含人體必需的氨基酸,而且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和維生素,對維持人體健康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
此外,豆制品的種類繁多,從豆腐、豆漿到腐竹、豆皮,每一種都有其獨特的風味和營養價值,深受各個年齡段人群的喜愛。
在古代,豆制品還常被用作節日和祭祀的食物,承載着豐富的文化意義。
除了這些植物的種子,張洪還讓人移栽了不少果樹。
在部落周圍,有很多果樹,這些果樹有的單獨生長,附近隻有一棵,有的則是成片成片生長。
張洪能夠辨别出來的果樹,有萘(林檎)、杏、桃、櫻、李、梅等,還有一些不知名的、後世沒有見過的,也有不少。
很多後世的水果,其果樹都是經過各種雜交或者嫁接形成的,而在曆史長河中,不斷誕生着新的物種,也有物種消亡,這些沒有見過的果樹和水果,很可能就滅絕了。
族人們在收集這些水果的時候,幾乎要跑很遠才能采摘到一些,而這些果實的成熟期很短,有的時候發現成熟了,再去采摘,已經被野獸或鳥類吃掉了。
水果對于人體生長來說,能夠補充很多種維生素,也是現階段,很多部落食物的補充。
雖然很多都跟蔬菜重合,但也能讓現在族人們寡淡的食物,增加很多酸甜的味道,提升幸福感。
在族人已經可以吃飽的情況下,能夠豐富部落營養的食物,都會被張洪利用起來。
在這些果樹周圍,有很多今年才發芽長出的小樹苗,在野外,通常這些樹苗存活率很低。
張洪這幾天就帶着人四處挖這些小樹苗,連同根部的土壤,都給移栽到圍牆西面,那一大片剛剛砍完樹木的荒地上。
砍完的樹木,大一點的樹根都被挖了出來,在這些松軟的泥土上,沿着直線,每隔一段距離,便挖個小坑,将這些樹苗栽在裡面,然後填土、澆水,并把多餘的樹枝和葉子給砍掉,讓樹根的負擔小一點,更容易存活。
按照這樣的辦法,秋收後的半個月,共植樹200多畝,将原本被山火摧毀、又被砍掉大樹的山林,又種上了各種樹木。
其中桃樹、林檎、杏這些果樹産量高,口味比較好,有120畝種這三種,剩下的都種其他水果,還有一些能夠食用的樹木,比如香椿、榆樹這些。
移栽的不僅僅隻有這些果樹,柿子、闆栗、木瓜等後世常見的經濟林木,在這個時代也有不少,而且這個時候正是收獲的季節。
柿子樹和闆栗樹通常都很高大,隻能來年通過壓條和取種繁殖的辦法來種一些。
但周圍收集到的小樹苗也有不少,大概都是一年兩年左右的樹苗,正好移栽過來,等上一兩年就可以結果。
柿子樹共移栽了50多棵大概占地一畝多,闆栗樹一百多棵,占地三畝。
木瓜則稍微多一些,因為這種果實不宜直接吃,張洪将用它來做一些果幹。
柿子是個好東西,張洪在後世,老家裡有成片成片的柿子樹。
當柿子開始泛黃時,就可以摘下來,用白酒抹遍,然後用塑料袋紮起來,很快就能吃了,或者用野外的辣蓼草,放到溫水裡泡或者煮,得到的柿子硬且脆,十分香甜;如果再等一段時間摘下的柿子,就會慢慢變紅,裡面的果肉就逐漸變軟,變成如同果凍一般的樣子,這個時候最是美味,不需要任何處理,剝了皮就可以吃。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張洪小時候最喜歡爬到鄰居家的樹上,摘已經變紅變軟的柿子,咬開一個小口,一吸,裡面的果肉就被吸入口中。
柿子的保存周期也很長,能夠到冬天,就是所說的烘柿就是将青黃堅硬的柿子給摘下來,用成熟的水果放到一起,密封起來,很快這些柿子都能成熟。
如果放在雜草、草木灰混合的木箱子裡,保存的時間會更加長一些。
闆栗則更不用說,去年采集的一千多斤闆栗,配上腌肉和魚,煮出來味道相當好,減少很多壓力。
闆栗也可以生吃,打獵的時候,部落裡很多獵手就喜歡帶上一小包闆栗,在休息的時候剝開一個,放到嘴裡細細地嚼。
闆栗除了生吃,炒熟以後味道更好,在後世,哪個沒有吃過糖炒闆栗呢?雖然這裡沒有糖,但闆栗自帶甜味,用小刀劃開棕色的外皮,然後放到鐵鍋中和洗淨的小石子一起翻炒,不出一會兒,整個廚房就散發出一股香甜的味道,而經過炒制的闆栗,口感軟糯,迅速在部落中流行開來,特别受到老人和小孩的青睐。
由于闆栗的美味和易于消化,它們成為了部落中不可或缺的美食之一。
族中的老人們常常會把炒熟的闆栗作為獎勵給孩子,或者作為部落聚餐時的美味小吃。
而在火堆裡烤闆栗,不時地炸起一蓬蓬火星,也讓孩子們樂此不疲,也樂于圍坐在火堆旁,享受着闆栗的香甜。
喜歡史前部落生存記請大家收藏:()史前部落生存記